红楼梦中独具叛逆性格的3人

红楼梦中独具叛逆性格的3人,越简练越好,速度

贾宝玉 林黛玉 晴雯

贾宝玉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厌弃功名仕进。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而贾宝玉不爱读正统的经书,说那是“前人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但他却爱读《西厢记》一类的书。他厌弃学习时文八股,说那“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他厌弃科举考试,反对结交权贵,听不得薛宝钗、史湘云有关“仕途经济之道”的劝告(第三十二回)。

2.反对封建秩序。他轻视封建伦常和秩序,追求生活方式的自由,常常打破男女、长幼、嫡庶、贫富、贵贱、主奴关系上的等级名分。他比较尊重女性,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他还认为:“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他讲求“赤子之心”,常常以“好色”来对抗“好德”,竟说“德乃天理,色是人欲,人哪肯把天理好得象人欲似的?”

3.反对封建礼教。他极力抵制封建家族的安排,自主选择未来的生活伴侣;抵制不成时,以离家出走来维护理想。这种行为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礼教的桎梏。

4.梦醒者的苦痛,“多余人”的悲剧。鲁迅先生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坟·娜拉走后怎样》)贾宝玉看见了许多黑暗,看见许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无力相救,经历了家族的巨大变故,可算是一个有些迷糊的梦醒者。这使他经常陷入巨大的内心痛苦之中。他在思想上常有超前的闪光,意图走向新生活;但又离不开富贵的环境,消极而软弱。他既不为新生活所认同,更不为旧势力所容忍,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俄罗斯文学中的典型)。他感叹“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一回),只得向佛老哲学寻求解脱办法(第二十一、二十二回),最后,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贾宝玉的艺术形象溶注了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叛逆者的痛苦有了形象生动的艺术体现,他的思想同当时的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秩序相违背。

来自 http://xiegf135.bokee.com/

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一是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说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端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情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西江月》词。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林黛玉

林黛玉的性格则在于:
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
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
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宝玉和黛玉的相爱在于他们性格的相互吸引,他们都是叛逆的,黛玉别于宝钗,别于袭人,别于湘云的地方就在于她的反抗。

但是爱情的悲剧也在于反抗上面。黛玉的《葬花吟》句句都在揭示她在大家族中的悲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她在大家庭中备受冷落的命运。也表明其实大家族的家长并不看好她。她过弱的体质和敏感多疑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作为当家主母。她无依的身世,也不会为贾家提供利益。
薛宝钗在这点上与黛玉正好相反。
在有些诗上就体现了~
《琴曲》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掇,素心如何天上月!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107580.html

晴雯
翻开《红楼梦》这部不朽的文学名著,除了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和十二钗副册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光彩照人外,作者对处在奴才地位的丫头们的描写也并非一笔带过,千篇一律,而是同样饱含深情,各具特色。他还特意为其中的佼佼者编了一个十二钗“又副册”。这也是曹雪芹与别的作家不同的伟大之处。他第一次把这么多的丫头当作了“人物”来写,而非仅仅是一些为公子小姐们的故事穿针引线的道具。无论这些丫头们地位如何卑下,作者都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来描写,赋予了她们不同的个性,既写出了她们的可爱的一面,也写出了她们的不够可爱的一面。这些丫头中,晴雯无疑是曹雪芹最钟爱的人物之一,对她的悲剧结局,作者是寄托了最深切的同情的,对迫害她致死的力量,作者也做出了强烈的批判。这从晴雯的判词和第七十七回的回目,还有借贾宝玉之手杜撰的《芙蓉女儿诔》,就可看出。第五回的判词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首判词概括地写出了晴雯的出身、为人和命运。她总因“风流灵巧招人怨”,最后以“多因毁谤生”而死。小说第七十七回以“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作为回目的上联,表明了作者对晴雯之死的愤懑和同情。一个“屈”字的意义,道出了晴雯的不幸,也道出了人间无穷无尽的不平!
那么,晴雯的悲剧是不是真的如作者所言是由“风流灵巧招人怨”“多因毁谤生”造成的呢?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晴雯之死的悲剧根源,在于她的叛逆性的挑战性格与那个封建时代对人性的压抑的思想的冲突。在这一方面,她和贾宝玉有着天然的相似,只不过贾宝玉是统治者内部的叛逆,晴雯是奴才里的叛逆,贾宝玉是男性,晴雯是女性。本文就拟从这一观点出发,探讨一下晴雯性格的叛逆性。

晴雯的出身和地位

要想了解晴雯,首先要了解她的出身和地位。在贾府几百口人中,晴雯实在是个不起眼的人物。她“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出入贾府,贾母“见他生的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她的家庭背景呢?“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也就是说,晴雯的出身不仅是个奴才,还是个奴才的奴才,没有任何背景,是个孤儿。她之所以能到宝玉身边,是因为在贾母眼里“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也就是说,贾母是有心要把晴雯放在宝玉房里,将来“给宝玉使唤”的。但是贾母的这些想法说出来已经是在晴雯被逐大观园之后,之前连王夫人也不知道。一直到七十四回,如果不是王善保家的状告晴雯,王夫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人的存在。一旦她知道了晴雯的存在,晴雯的叛逆形象和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冲突也就浮上了水面,晴雯的命运就此发生逆转,走向悲剧。在宝玉房里,晴雯虽然是个大丫头,而且有着贾母所赐这样的特殊的关系,但是她的月钱仍然只是和麝月一般的“每月人各月钱一吊”,而袭人的月钱是“一两银子”。在第二十六回,贾宝玉病愈后,贾母赏赐服侍的丫头们,佳蕙等小丫头们议论,说“袭人那怕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可见,无论是在贾府统治者眼中,还是在丫头们的眼中,晴雯的地位都在丫头中的二流之列,在袭人之下。但是,我们看曹雪芹写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晴雯的位置却在“首页”,后面才是袭人。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我认为正是晴雯的叛逆的性格特征使她的形象与众不同,熠熠生辉,从而让曹雪芹把她放在了十二钗又副册的首位。

晴雯的性格

对于晴雯的性格,在原著中有很多出自其他人的评论。这也是曹雪芹写人物的高明之处,他很少直接的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来描写人物,而是善于借用不同人物的对话来表现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别人口中的晴雯。第五十二回,平儿说“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这是很确切的说法;第五十八回,袭人说“晴雯性太急”,与平儿的说法相近;到了第七十七回,袭人又说她“太太只嫌他生得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的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其实这样的评论,既是借袭人之口说出了王夫人的观点,也未尝不是在表达她自己对晴雯的看法,那就是“轻佻些”“不安静”;第七十四回,陷害了晴雯的王善保家的说她“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同一回,凤姐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的好。论举止言语,他原有些轻薄”;那么,在宝玉心中,晴雯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第七十七回,他说“虽然他生的比人强,也没甚妨碍去处。就是他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可见他对晴雯性格的总结是“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那么,从一个当代读者的立场看,晴雯的性格特征到底如何呢?我认为晴雯这个形象的突出性格特点是她敢于挑战封建统治者,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无所畏惧的叛逆精神。她敢说敢做、敢怒敢言,任情任性,无论是在丫头们面前,还是在主子们面前,都毫不拘泥作态,敢于迈出从奴性向人性跨越的坚定步伐。这种敢于对抗统治者的叛逆精神,在大观园的丫头中,除了鸳鸯可以与之一比外,其他人都望尘莫及。

晴雯性格中叛逆性的表现

晴雯性格中的叛逆性表现是多方面的,而非单一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晴雯性格中叛逆性的首要表现是对怡红院的主人贾宝玉的公子哥儿一类言行的公然对抗,而决非像一个奴才一样的低声下气,惟命是从。第二十回,李嬷嬷大骂袭人,宝玉点头叹道:“这又不知是那里的帐,只捡软的排揎。昨儿又不知是那个姑娘得罪了,上在他账上。”晴雯没等宝玉说完,就立即反驳说:“谁又不疯了,得罪他作什么。便得罪了他,就有本事承认,不犯带累别人!”唇枪舌剑,直指宝玉,维护着自己和其他丫头们的尊严。贾宝玉是大观园中最受宠爱的人物,也是贾母这个贾府最高统治者的心肝,别说是丫头们,就是其他的小姐们都从来对他礼让三分,然而晴雯却总是对他敢于讽刺,敢于冲撞,全然没有把他当一个高高在上的主子看待。第二十回,宝玉为麝月篦头,晴雯进来取钱。一见了他两个,便冷笑道:“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宝玉笑说也替她“篦一篦”,晴雯道:“我没那么大福。”然后“便摔帘子出去了”。对这样的讽刺,宝玉也无可奈何,只能说“满屋子里就只有他磨牙。”此处她的心直口快、任情任性,一览无余。两人冲突最厉害的一次在第三十一回。宝玉因为她跌坏了扇子说她。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把宝玉“气得浑身乱战”,一时闹得不可开交。至晚,宝玉为了哄她,让她服侍洗澡,她不愿意,让她拿果子来吃。她笑道:“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完全的表现出了一个敢说、敢怒,天真可爱,而又不愿委曲求全的丫头形象。

但是,晴雯与宝玉的冲突并不是两人性格的冲突。宝玉自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叛逆精神的人物,性格上和晴雯是有着很大的融合性的。他对晴雯的叛逆性格和与他的对抗不但没有记恨、打击,反而更加敬重,可谓惺惺相惜。所以,在上面的争吵风波后,紧接着就有了晚上宝玉纵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经典场景。在丫头中,她不愿服侍宝玉洗澡,她也看不惯袭人“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这反而让宝玉对她另眼相看,甚至引为知音。宝玉被贾政暴打卧床后,他对黛玉放心不下,就特意支走了袭人,安排晴雯前去给林黛玉送了两块“旧手帕”,而非让一向稳重忠诚的麝月去送。所以说,晴雯与宝玉,在形式上虽是奴主关系,实际上却是一种超越了奴主的知己关系。在她被逐出大观园后,宝玉说:“……连我知道他的性格,还时常冲撞了他。他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况又是一身重病,里头一肚子的闷气。……”竟说是自己“时常冲撞了他”,可见,在宝玉心中,对她从来就不愿以主子自居,以奴才看待,而是看做一种平等的关系。也正因为晴雯的叛逆性在怡红院内遇到了贾宝玉这样的知音,才一直没有演变成一场悲剧。

晴雯性格中叛逆性的另一表现是在对待其他丫头、仆妇们的态度上,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不以温顺贤良为美德,不以丫头身份安分守己,而是敢说敢做、正直无畏。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她的这些行为有时已经超越了她的地位所允许的范围,正是这一点让她得罪了很多人,从而为后面的悲剧埋下种子。比如,第五十二回,袭人不在,晴雯病中。平儿来对麝月说了坠儿偷取虾须镯一事。宝玉告诉了晴雯。对坠儿,晴雯是怎么处理的呢?她没有等袭人回来,而是自己在病中“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并且口内骂道:“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最后将她赶了出去。其嫉恶如仇,果然容不得一点瑕疵。但是这些事情,本来轮不到她来做,甚至平儿已经对麝月说出了这一点,宝玉也对她进行了劝说,她仍然没有等到袭人回来就做出了决定,无形中为自己多面树敌。晴雯对丫头们不仅有着和自身一样的道德要求,在能力和奉献精神要求上有时也过于苛刻。第七十三回中,为助宝玉蒙混贾政考试,晴雯怒骂陪着熬夜、一个个已困得前仰后合的小丫头们:“什么蹄子们,一个个黑夜白日挺尸还不够,偶然一次睡迟了些,就装出这个腔调来了,再这么着,我拿针扎你们两下子。”这么说,于己虽可称是自强,于人则是寡情,近乎专横。但若由此认为晴雯就是个对小丫头们一味寡情的人,并不确切。第五十八回,芳官与她的干娘矛盾,最终就是“晴雯过去拉了他,替他洗净了发,用毛巾拧干,松松的挽了一个慵妆髻,命他穿了衣服过这边来了。”完全是个同情弱小关心弱小的大姐姐的形象。宝玉要芳官尝一下汤,她不敢。晴雯笑道:“你瞧我尝。”说着“就喝了一口”,为芳官示范,也别有情趣。她之所以待人严苛,是因为她对自身就有着极高的要求。对贾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她虽“痴心傻意”,但却“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一直到死,她都是好强的。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能力也出众。病补雀金裘一段就是例证。在听宝玉说雀金裘烧了一个洞以后,她忍不住翻身说道:“拿来我瞧瞧罢。没个福气穿就罢了。这会子又着急。”然后设计修补方法,并说“说不得,我挣命罢了。”一直到“自鸣钟敲了四下”才补好,众人赞誉说“再看不出”,她仍说“补虽补了,到底不象,我也再不能了!”可见待己之严。而这样的病中熬夜也为日后的病中屈死埋下了伏笔。

晴雯自身是个丫头,却没有奴性,也不能容忍别人身上的奴性。第二十七回,对于一心想往上爬、偶尔被凤姐使唤一次就高兴得忘乎所以的小红,晴雯冷笑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不曾呢,就把他兴的这样!这一遭半遭儿的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得。”充满辛辣的讽刺。也正因为晴雯的这些性格特点,所以不为人所容,不但最终为王善保家的所害,甚至于在第七十七回一个看园的婆子听说晴雯被赶,竟说:“阿弥陀佛!今日天睁了眼,把这一个祸害妖精退送了,大家清静些。”可见她得罪人不止一日。

晴雯性格中叛逆性的第三点表现在她与王夫人等大观园的实际的主人的关系上。她对这些统治者不愿献媚求宠,只一味孤高傲慢,遇到打击也不愿求饶,只凭一己智慧尽力维护自己脆弱的尊严,最终难免被这些人打击、抛弃,失去在大观园中的地位,留下悲剧结局。她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子,对自己的地位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但有时她又很傻,不能认识自己的性格在大观园这一等级社会中是如何的不协调。虽然书中没有说,但可以肯定她不会喜欢王夫人这样的道貌岸然的主人的,很自然,她也知道王夫人这样的人也不会喜欢她这样的具有叛逆性格的丫头。所以,她从不象袭人那样寻找各种机会不时向王夫人、凤姐等主子献殷勤、讨好,甚至也不经常去贾母处请安,相反,她总是设法回避着王夫人以及凤姐等人的眼睛,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自觉地保持了一种个性的独立。但是她的逃避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她的不逆来顺受、敢于表现自己事实上已经是对王夫人等的叛逆。在她被王善保家的告状后,她病中去见王夫人,虽巧妙的驳斥了王夫人加在她头上的莫须有的罪状,仍不免被斥责要赶出大观园。此时的晴雯没有跪地求饶,也没有当场哭诉,因为她看透了这种“狼与羊”的逻辑的本质,她虽有满腹委屈,却不愿向一个不能理解她的统治者诉说。与在怡红院内与宝玉的据理力争不同,此时她已经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悲剧,从而“一出门便拿手帕子握着脸,一头走,一头哭,直哭到院门内去。”这是为自己的命运哭出的悲愤之泪,也是和这个大观园的诀别之泪。当晚,面对抄检,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表达了她与王夫人等大观园统治者的彻底决裂之心。

晴雯性格叛逆性的第四个表现是敢于挑战封建传统加在女性身上的“三从四德”的枷锁,敢于表现自己的美丽。说到晴雯的美丽,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并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是读者都知道晴雯美丽出众,是因为作者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一些反感晴雯的人从口中说出来,这就使得晴雯的美丽更加突兀。第一次描述晴雯的长相,是在第七十四回,是出自最恨晴雯的王善保家的口中,她向王夫人进谗言:“………宝玉屋里的晴雯,杖着她生的模样比人标致些……”,至于如何标致,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话之后就想起来了,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这个“水蛇腰削肩膀”就是那个时代美丽女性的标准体形,用林妹妹比晴雯更是把她的美丽推上一个超尘脱俗的高度。凤姐则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的好。” 在王夫人把病重的晴雯叫到眼前的时侯,在王夫人的眼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晴雯是个“美人”“病西施”,晴雯的美丽不言而喻,是荣府上下一致承认的。晴雯不仅美丽,而且也敢于表现自己的美丽,从她留了“葱管一般的指甲”这一细节就可看出。虽然美丽自身没有错,但是不能否认晴雯的性格中有因美丽而高傲、因美丽而“心比天高”的成分,从而招人误解,招人嫉恨,最终酿成悲剧。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晴雯,死前,她托梦给宝玉。说了什么呢?她有无限的委屈和不甘心,却没有向宝玉倾诉,只是在宝玉探望她的时候说了“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如今,她只是笑着对宝玉说:“你们好生过吧,我从此就别过了。”那么淡然,似乎不是她自己了,完全没有了那种“爆炭”似的性格,留下一切,自己承担,但其实这正是她自己。在经历了大观园内的风风雨雨之后,这样的表现正是表达了与大观园的彻底告别,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就好回去了”。

结语

综上所述,晴雯的悲剧不是一个偶然的悲剧,而是和她的性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性格的突出之处是它的叛逆性,体现在她对待宝玉的态度、对待其他丫头仆妇的态度、对待王夫人等统治者的态度、敢于表现自己的美丽等多方面。其实我想,即使没有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晴雯的叛逆性的性格和王夫人这样的统治者对下人的要求之间也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迟早会发生冲突,所以晴雯的悲剧绝非偶然,而是她的性格发展的必然。

来源:西祠胡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02
林黛玉鄙视臭男人拿过的东西那叫叛逆??况且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那是北静王送给宝玉的东西.宝玉平常都跟一些不是很正统的人来往,林黛玉自然以为那是那些臭男人送给宝玉的.宝玉要把这东西送这林黛玉时根本就没有说是北静王送的!
而且从前80回来看,林黛玉还是希望能够当上宝二奶奶的,
她所写的诗不过都是一些自怜话,和叛逆是沾不上边的.
黛玉不曾劝宝玉这也是世人和宝玉的误解.只要你细心去看红楼,就不难发现黛玉也曾劝过宝玉,只是她劝的方法不比别人一味死劝.
真正叛逆的是宝钗.宝钗比宝玉和黛玉都要叛逆许多.她写下的<<螃蟹咏>>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和宝玉谈过,道禅对道的理解比宝玉和黛玉都要高.在贾母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她还因为自己喜好的素净得罪了贾母......
世人对红楼梦有许多误解.他们没有仔细地看红楼就根据需要塑造出一些反封建的人物.
第2个回答  2007-09-30
贾宝玉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尤三姐
尤三姐,《红楼梦》中人物,尤三姐,尤氏继母带来的女儿,尤二姐的妹妹。尤三姐模样儿风流标致,她又偏爱打扮得出色,自有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贾珍、贾琏、贾蓉等好色之徒,对她颇为馋涎。但尤三姐不愿像姐姐那样遭人玩弄,她用泼辣作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清白。她看中柳湘莲后,就一心一意等他。但因柳湘莲误听他人传言,怀疑尤三姐也是个不干净之人,要索回定礼,刚烈的尤三姐在奉还定礼时拔剑自刎。
第3个回答  2007-10-02
秦可卿: 如果是她最叛逆的,那么王熙凤也应该称的上了,一个是"爬灰"一个是"养小叔子"....提问者讲的"叛逆"应该带有褒义的意思,而她们二位的行为实在称不上!不能算!
史湘云: 她劝宝玉走仕途之路,也不能算!
在封建社会甚至今天,走仕途之路绝对是主流思想,而宝玉和黛玉却不这样认为,这种行为不要说当时,就是现在都算叛逆的!
一定要说三个的话,就是晴雯,上面已经讲的很详细了,就不多讲了!
第4个回答  2007-09-30
反封建的叛逆青年贾宝玉
敢于反抗封建淫威、宁死不屈的婢女晴雯
生性孤傲,天真率直的林黛玉,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儒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