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镇的社会进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文教科技
北宋初年,历城人田浩定居明水,设馆授徒,从学者数百人。1840年,绣江书院始建,1847年建成,成为闻名齐鲁的著名书院。1912年,开始建四营、浅井等完小。1929年,兴办第七区第九小学(校址王白庄)。1943年,建山东私立绣江中学(校址侯家庄),招生131人。至1948年章丘解放时,境内有小学17处,在校生1318人。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各项教育事业空前发展。80年代以后,全镇掀起全民办学的热潮,尊师重教蔚成风气。198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中小学校改6配套, 被济南市评为校改先进单位。1989年,创建镇成人教育中心,并达到省级示范学校标准。截至2000年7月,累计招收培训学员83期,78 50人次。1990年,明水镇成为全市率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四乡镇之一。1993年,明水镇被评为全省农村基础教育先进单位,教委总支书记王化杰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荣誉称号。1995年11月,成为省九年义务教育达标乡镇。1995年,镇6所幼儿园被章丘市托幼领导小组命名为“示范幼儿园”。同年,在全省率先融资60万元,建立明水教育发展基金,促进了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1978年至2000年底,全镇义务教育投资累计达5400多万元, 新建改建学校30处。 投资460万元,建教师公寓楼5幢共138户。全镇共有幼儿园36所,小学26处,在校生4700人,初中毕业升学率达70.2%,位居章丘市第一。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均达到了省级标准。
建国前, 全镇有中医32人,大药铺4个。1956年,明水中心联合诊所成立,卫生技术人员有20余人。1957年,改为明水卫生院。六七十年代,各村设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 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92年,明水镇投资150万元,新建35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1座, 职工宿舍楼2座。投资100多万元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眼科的医疗技术、设备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开展了多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技术研究,其中,“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获章丘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开展的“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两点缝线固定植入术”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委“高新技术生长点”称号,并填补了济南市空白。1996年10月,全国防盲办孙葆忱教授陪同世界卫生组织亚太防盲总干事甘三和一先生参观了明水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对明水镇的防盲工作予以充分肯定。1997年10月,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成立。1999年,该院开展的“劈核乳化法治疗成熟期的白内障”的临床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央电视台、山东法制报、齐鲁晚报分别予以报道。眼科医院院长党光福多次被评为济南市劳动模范、济南市青年科技带头人。到2000年底,明水卫生院(含眼科医院) 占地21亩,建筑总面积2万平方米, 医务工作者305人,床位200张,年门诊病人79910人次,住院5000人次。1998年11月, 全镇开始实施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投资200多万元建村中心联合诊所29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60人。2000年,全镇有科研机构6个,科技人员130人,开展科研项目13项, 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3项。与省内外25处大、中专院校挂靠合作,研制新产品5种。“激流”牌手提电泵创部优,“PT1230自动胶印机”获“七五”全国星火成果博览会金奖, 明水种子站研发的“高白”牌大葱良种享誉全国。1 994年、1997年、1999年被评为济南市科普先进镇,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科普先进镇。
明水人杰地灵,文风蔚然。舞蹈、曲艺、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代代相传。1956年建文化站,1962年建广播站并开始播自办节目。1992年以来,电影放映队常年巡回放映,年均放映100余场次。主要村庄和机关、学校、重点企业建有图书阅览室,明水镇设有档案室。 1992年举办了明水文化艺术节。1993年3月,明水镇政协联络室主持编写的《明水今古备览》 出版发行, 1997年再版。1998年10月,该书的姊妹篇《明水撷英》与读者见面。两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内容详实,稽古萃今,雅俗共赏,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实为向人民群众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教育的好教材。
明水是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体育设施达到省级标准。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育竞赛形成制度。村居之间在假日举行的篮球赛已成为活跃群众生活的传统赛事。1990年7月,明水镇农民篮球队代表章丘县参加“丰收杯”农民篮球赛,获亚军。1991年5月,明水镇举办了济南市5县城关镇农民篮球赛邀请赛。从1996年至2000年,每年都举办镇“金秋农民运动会”,展现了新时期富裕农民良好的精神面貌。
人民生活
建国前,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建国后,全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92元,人均粮食148公斤,人均住房面积11.7平方米。80年代解决了温饱问题,面粉、大米成为家庭主食。90年代,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讲究营养搭配,有“天天鸡鸭鱼肉蛋,不如野菜玉米面”的说法。衣着方面,色彩斑斓、款式新颖、面料高档。2000年,全镇人均收入4045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1280元,全镇有彩电15584台, 冰箱5850台,洗衣机8385台,电话14454部,摩托车14369辆,汽车515辆。全镇村村通自来水、柏油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99.8%。如今,全街道人均住房面积39平方米, 有10个村居建起了总面积137900平方米的公寓楼,另有15350平方米的公寓楼正在建设中。
城镇建设
明水历来重视城镇建设, 先后3次派人参加建设部组织的镇村建设管理培训班。1994年4月,副镇长亓明代表明水镇参加了建设部召开的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并做大会典型发言。 1994年,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王家寨等3个村居连续7年(1992~1998年) 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到2000年底,全镇共拓宽改造镇村街道204条,总长473公里。1997年12月,完成全镇所辖村居建设规划, 确立了镇村建设总体思路。1996年10月,明水镇投资800万元建成位于济青公路明水段、 占地116亩的荷花公园,其中水面60亩,花木绿地40亩,年接待游客50万~60万人次,重现了“日暮归来风断续,满身犹带菱荷香”的美景。2000年,实施了占地160亩的辛庄小区搬迁改造工程,新建住宅楼16幢,共搬迁居民356户,建起绿地广场96亩。
获得荣誉
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第一名,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故里,在国内外颇有影响。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快、对社会贡献大的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组织、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小康镇、山东省经济百强乡镇(33名)、济南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济南市“三个一”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济南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济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济南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先进单位、济南市党员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济南市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科技兴农竞赛活动先进乡镇、济南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
集体福利
1986年镇敬老院建成并投入使用,现有入院老人18名。绣水等16个村居为60岁以上的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自1992年上半年开始,全镇推行养老保险。到2000年,投保人数达3193人,同时实行养老补助金制度,总计发放补助金2027.1万元,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1%。全镇农村实行医疗补助金制度。通过交纳少量的合作医疗基金,可报销医疗费用10%~20%。1994年设立明水镇籍在校大学生奖学金。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3月, 明水杨胡村张其红在章丘县十区区公所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上半年,在中共章丘县委驻地--埠村建立第一届中共章丘明水区委员会。1946年底,在明水浅井村建立中共明水区第一个党支部。1978年底,57个村全部建立党支部,党员总数达982人。1984年2月,明水公社与明水镇合并,全镇共建党支部59个。1994年、1997年、2000年中共明水镇委被中共山东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94~2000年中共明水镇委连续七年被评为济南市先进基层党委,1994~2000年明水镇党校连续七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1999年9月,贺套、双山、李家埠、东琅沟4村划归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支部减至55个。近几年不断调整充实各村的党支部,2000年底全镇党员数发展到2735人。199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基层政权建设
1946年上半年, 章丘明水区政府成立。1950年9月,改明水区为第八区。1958年3月24日,撤区建立明水乡。1958年9月,明水乡改为明水公社,行政机构称人民委员会, 实行政社合一。1961年称明水镇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9月建立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恢复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1月明水公社分为明水镇政府和绣江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2月绣江公社管理委员会与明水镇政府合并,建立明水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46年上半年在明水区浅井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1964年成立了明水公社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950年6月建立明水区民主妇女联合会, 1958年12月改为明水妇女联合会。1950年6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明水区委员会,1957年7月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区(明水区)委员会。1988年9月成立明水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995年10月成立明水镇工会工作委员会。1980年6月成立明水镇计划生育协会。
人物简介
李清照(1084~1156) 自号易安居士,明水人。宋代著名文学家李格非之女,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前期(即北宋时期) 主要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南宋时期) 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她的全部诗作被收入吴连周编辑的诗歌总集《秀水诗抄》。
李冕(1490~1563) 字端甫,号脉泉,明水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浮沉于宦海30余年,官至云南右布政使。一生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廉洁自持,敢斗奸佞,时被升迁,又常被排挤,遭到贬谪。终因逆忤严嵩之流,被迫以老疾致仕。
刘昭一(1870~?) 号字峰,西营村人。曾任北洋政府国会众议院议员,与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是至交好友。1927年被张宗昌委任为山东自治筹备处处长。1930年韩复榘主鲁后,逐渐失势,退出政坛。
刘靖宇(1917~1974) 原名张西厚,杲家坡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直南特委四支队参谋长、冀南三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文城县委书记、冀南一地委组织部长、五地委宣传部长、大连市西岗区委书记、旅顺市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参赞、外交部苏联东欧司专员、副司长、代司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逝世。
李振东(1918~1976) 山阳东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转战南北,参加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历任连长、副营长、营长等职。解放后调北京卫戍区任副团长、团长。1968年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军委会主任,1973年任北京卫戍区后勤部副部长。1975年因伤在北京逝世。
程重远(1917~1991) 查旧村人,中共党员。历任冀鲁豫军区后勤部军工部长、国家燃料工业部基建设计司副司长、电力工业部设计司副司长、华东电业管理局副局长兼上海电力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后任中国军工史料编委和冀鲁豫军工史料编委主要负责人,组织编写了《中国军事工业历史资料丛书》、《冀鲁豫军工史料丛书》。
赵兴元 1925年生,中共党员,前营村人。14岁参加革命,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政委,旅大警备区副司令、政委。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九次负伤,荣立特等功两次,大功六次,小功七次,33次幸福地见到毛主席。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赵兴元曾当选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和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方 1930年生,明四居人。1947年初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任明水区组织干事。调浙江省工作后,历任宁波地区组织干事、秘书、组织部副部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刘捷 原名刘焕卿。1932年生,西营村人,军队离休干部。1949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入党。历任副班长、连队文书、区队长、军事教员、秘书、训练科长(正团职)、教务部副部长(副师职)、国防大学学员队队长(正师职)等职。多次受到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康煜宗 1932年生,浅井村人,北京北方交通大学教授。1950年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法语专业。毕业后分别在铁道部国际联运局任翻译和在北京铁道学院、上海铁道学院任教。任教之余,参与编写了《核心法语》《大学法语》等教材。翻译出版了科幻小说《大木筏》等多种译著。
李家升 1934年生,西石河村人,著名爆破理论专家。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工程兵学校,1967年任中国驻坦桑尼亚军事专家组专家,此后在工程兵指挥学院任主任教员、教研室主任、教授。先后主编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工程保障经验》《爆破教范问题解答》《军事爆破工程》等书,研制成功了“七三式模拟火箭爆破器”教具,获工程兵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爆破》杂志特约编委,并被编入《全军院校名师大典》。
王广钰 1937年生,明三居人,中共党员。1957年入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学习,工作后历任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系田径教研室助教,运动系篮球队身体素质教练,山东省体育学校(现运动技术学院)政工科科长、办公室主任;1982年后任山东省体委人事处副处长、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山东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省体育总会专职副主席等职。主持研究的《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现状及对策》项目,获国家体委颁发的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项奖一等奖。
李善阶 1937年生,三盘村人,1958年参加工作,196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本科班。先后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委研究室工作30余年,后任山东建材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已出版的著作有《应用行政学》《省级行政管理》《机关行政研究》《中华古今旅游诗词集萃》等。先后发表各种论文30余篇,创作发表诗词500余首, 部分诗词收入《中华诗词》《中华诗魂》等。事迹收录《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词典》《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专集》《中国当代学者大词典》《中华诗词学会人名词典》。
赵芳清 1937年生,三涧村人,高级工程师。1953年于聊城地区粮食局参加工作,又先后到山东财经学院、山东商校进修学习。期满后历任山东省委财贸政治部秘书、山东省委办公厅秘书、胜利油田党委办公室主任、东营市委副书记、东营市政协主席等职。
李海绩 1938年生,八里辛庄人。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又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进修,参加工作后曾两次赴国外任教,1975年调国家教委工作,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正司级巡视员、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正司级)等职,曾获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纪念奖状。出版专著《布鲁塞尔大学》(10万字)及自编诗词集《天涯万里歌行集》等。
李江吉 1938年生,三义村人,中共党员,现任青岛海洋大学技术科学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噪声控制工程协会理事长,山东省环保产业协会振动和噪声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多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2篇,与他人合作出版译著《海洋声学》(约79万字)。由他任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16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青岛海洋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二项。并多次获“青岛海洋大学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称号。
张汝亮 1938年生,杲家坡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专业,现任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数次主持科研公关,并多次获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篇, 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两篇。参加了电气化丛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及应用》的编写工作,与他人合作完成《蛛网式平板型网架结构》《公路桥梁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多篇论著。
刘家瓒 1939年生,陔庄村人。1960年在本溪矿局工作,1969年调四川攀枝花矿务局任采煤队队长。曾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9年获全国能源部劳模称号,1 990年全国“五一” 奖章获得者,1991年被评为攀枝花市“十二英杰”,1993年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赵景江 1939年生,滕朋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副师长。曾先后三次入滇、入闽担负运输和作战任务,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
杲宪庆 1940年生,杲家坡村人。196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政史系,工作后历任肥城团县委副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常委、新城镇党委书记、肥城县委书记等职。1986年调任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主持农业厅的工作,1988年任农业厅厅长,党组书记。现任省人大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韩乃寅 1947年生,杨胡村人,大学文化。现任鸡西市鸡冠区区委书记,东北地区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协理事。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稿件千余篇,出版了六部中篇小说,二部长篇儿童小说。其长篇小说《远离太阳的地方》(140余万字)三部曲第一部《天荒》获东北地区首届文学大奖一等奖。
徐建国 1952年生,王西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现任山东胜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山东胜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经过不断发展和严格管理,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工交财贸系统百家利润大户企业”,1997年被山东省信誉评级委员会确定为特级信誉企业,还被省经委评为“管理示范企业”。
徐家镇 1967年生,鲍庄村人,体育运动健将。在上海体育学院学习期间,连续5年获67.5公斤级华东六省举重邀请赛冠军, 两次在上海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冠,全国城市运动会获第4名, 上海第九届运动会上获金牌。1992年,在山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获67.5公斤级举重金牌。现为济南市体校教练。
下辖村 下辖村:                                      浅井村 吕家村 查旧村 张家村 聂家村 侯家村 禹家村 孟家村 后营村 西营村 前营村 中营村 牛牌村 河南村 郑家村 三盘村 三义村 四盘村 宋家磨村 宫王村 绣源村 樊家村 辛庄村 牛王村 山阳东村 山阳西村 柳沟村 王家寨村 岗子村 钓鱼台村 杲家坡村 东石河村 西石河村 官道店村 太平村 王东村 王中村 王西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