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尽心尽力辅佐曹操成就霸业,可为何偏要反对曹操称王呢?

如题所述

荀彧,字文若,东汉末年豪族颍川荀氏,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被誉为是曹操的五大谋士之首。荀彧为人谦卑,不贪慕虚名,他一生都克己奉公,心系天下苍生。以侍中守尚书令居中持重20余年,德行兼备,深得世人的尊敬。陈寿在其著作《三国志》中也曾评价他有“王佐之风”;司马光更是高度赞扬荀彧制裁,认为他辅佐曹操远超过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在其著作《资治通鉴》中就有着明确的记载:

“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

当然了,作为荀彧的大东家曹操,自然对他也是青睐有加,可以说,没有荀彧尽心尽力的辅佐,曹操是很难起家的。但是我们也知道,荀彧后来极力反对曹操称王,最终忧郁而亡(一说是服毒自杀)。那么问题来,荀彧既然是曹操的心腹重臣,为何到最后还要反对他称王呢?

荀彧——剧照

原因其实很简单,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荀彧刚投靠曹操时说起。

在董卓进京掌权的时候,荀彧担任守宫令一职,但是不久之后,荀彧便察觉到董卓为人凶狠残忍,暴虐不仁,日后必定要为祸天下。于是,他果断放弃了薪资待遇高的京官,毅然选择到地方上为官,不久之后就被任命为亢父令。我们不得不承认,荀彧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那些留在京城的官员大都被董卓和李傕,郭汜等人杀害,而那些幸免于难的官员又遭受了饥饿的困扰,关于这一点,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就有明确的记载:“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而当时正值天下大乱,荀彧的家乡在颍川,他察觉到颍川战略地位很高,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必然会遭到战火的洗劫,于是他便对乡人说:

“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但是乡人们对家乡有着很强的情结,所以大都舍不得离开,荀彧多次劝离无效后,便只能带着宗族离去。

荀彧——剧照

荀彧带着宗族迁往了冀州,保全了宗族,他也顺势投靠了袁绍。此时的袁绍是天下最大的诸侯,不仅拥有着“四世三公”的闪耀光环,还占据了天下四大州郡,实力爆棚。但是不久之后,荀彧就察觉到,袁绍的心思根本不在汉室,名气大于自身实力,终究难以成就大事,于是便转而投向了曹操。

此时的曹操虽然实力弱小,但是曹操在东汉末年大乱时收倡义兵,心还是紧系汉室的。两人恰好是志同道合,最终走到了一起。荀彧也不辱使命,辅佐曹操征讨四方,攻灭各大诸侯,荡平中原,最终成就了霸业。

袁绍——剧照

在汉献帝初年的时候,荀彧和曹操的志向是相同的,他们都还是心系汉室,所以两人走上了合作之路。但是,随着曹操权势的不断增强,其野心也不断的膨胀,逐渐走向了汉室的对立面。而此时的荀彧仍旧是不忘初心,一心一意的辅保汉帝和汉家天下。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提议,希望汉献帝能够封曹操为魏公(王),加九锡之礼。他们将此事告诉了荀彧,希望得到他的支持。荀彧在听后不仅没有支持,反而还很气愤,义正言词地说道:

“(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认为曹操是以忠义起兵的,应该要忠心汉室,不应该称“魏公”,更别说建立什么魏国了。荀彧在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多年老友之间选择了前者,最终郁郁而终。

曹操——剧照

当然了,关于荀彧的死,很多人说是不值得的,因为当时的汉朝已经是名存实亡,早就到了该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荀彧应该要知晓形势,不应该愚忠汉朝。但是,荀彧地死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无论此时汉室衰弱到了什么程度,他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支持,去将其光复。兴复汉室的理想信念在荀彧的心中已经占据了最高地位,甚至是已经超越了生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虽然说荀彧是在尽心尽力辅佐曹操,但荀彧效忠的其实是汉室,并不是曹操,只不过曹操手里有汉献帝,所以荀彧才会帮,也正是如此荀彧才会反对曹操称王。
第2个回答  2020-12-13
因为荀彧毕竟是一个汉臣,他是忠诚于汉朝的,所以才会反对曹操称王。
第3个回答  2020-12-13
荀彧认为曹操以忠义起兵的,应该要忠心汉室。认为曹操不应该称“魏公”,遑论建立魏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