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唐诗或宋词赏析,每篇赏析一百字左右。

如题所述

春山夜月 唐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文学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五。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文言文全解或百度,两个赏析一样)(你可以自己删句或改改)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赏析:’‘掬水’‘句,将泉水与明月合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追问

太长了啊,有简短的吗

追答

我可以帮你改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在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中,将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并用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诗句充分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写三国时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前两句写兴感之由,’‘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写实,作者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引发议论感慨。诗人在此故意设想:倘若当时并没有刮起东风,周瑜就会失败,历史将被改写,二乔也将会成为铜雀台中被侮辱的对象。
诗句以二桥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 ,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化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深刻警策,发人深思。
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他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反映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