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男人为什么非常豪爽,有什么历史原因吗?

如题所述

所谓好客山东,以及被人诟病的官气文化,更貌似一种近现代高度发达军旅文化的副产品,而不仅仅来源于孔孟儒家伦理的齐鲁精神。


好客好酒,主陪副陪一丝不苟。山东和山东人给国人最直观的印象仿佛就是好客文化。山东人也一度以孔圣人老乡自居,有一段时间,山东的旅游宣传语便是:好客山东。网上前几年被曝光出来的送离任省长的一路上谁陪谁陪谁来陪的详尽官场流程,也曾经让人叹为观止。仿佛礼教创始人诞生的地方就是在接人待物上讲礼数。


但是,反过来也可以说,山东的半壁江山,尤其鲁西北和鲁西南不仅口音、饮食和文化上与周边相邻的河北、豫东、安徽和苏北地区相近,甚至黄泛区鄙视链里东北部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便是山东的鲁西南。黄泛区人民的苦难和缺点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客观存在。不应该过度解读放大,但也不应该装作视而不见。


好客的山东人也有着这么多黄泛区的文化基因,这要从山东内部齐和鲁两部分的构成说起。


齐鲁是如何分家又是如何合并的


山东分为齐和鲁,早至春秋的齐国鲁国。而成为狭义的山东省(历史上广义的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华北地区),则是在宋金,甚至明代山东行省开始。


山东作为狭义的山东省域的专有称谓,最早来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金朝,在北宋的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此处的京东指东京汴梁以东,不是强东的京东),高于州郡之上的地方建置基础上,设置了山东东路、山东西路。


明代的山东行省,便是在金代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基础上而成。就此山东才专指山东省。


以今天山东中部的泰山以及东部的沂山、琅琊山东至海为界,山岭分水岭北坡北流的淄水、潍水和胶东半岛(发源于胶东半岛中部,南流胶州湾入海的墨河水系)地区属于齐文化;分水岭南坡,泰山以南,西至黄河以南,东至海,发源于鲁山、蒙山的泗水、沂水和沭水水系,以及鲁西南济水水系中段,都属于鲁。


直到今天,西至泰山南峦,东至穆棱关,再到青岛黄岛沿海琅琊山一线,还有着当年齐鲁分界的古长城为界。长城啊,虽说今天都是山东老乡一家亲了,可是也可见当年齐鲁之间争斗的不可开交。


也难怪,山北、偏东的齐,以临淄-青州为中心,属于自古有鱼盐之利的商业海洋文化;而山南、偏西的鲁则是以济宁-曲阜为中心,属于典型的内陆农业文化。


秦汉以后,虽然齐鲁小国都被大一统,但是北青州和南兖州的区别又几乎延续了齐鲁的差异。南流入淮的泗水文化带的兖州和南部的徐州文化上也更接近。甚至,一段历史时期,豫州范围甚至一度的中心都包括兖州、曲阜等鲁文化区域。


北部青州的齐文化区域,则伴随着黄河下游以及入海口的南北钟摆式移动,则和冀文化、燕赵文化的河北沧州,影响较深。


今天,山东省简称为鲁,而不是商业文化、海洋文化的齐,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后世农业文化、内陆文化的鲁文化占了上风。至于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山东中部曾经是中国东部的南北方分界线


也好理解,中国曾经南北的东部分界线,不是淮河,而是要更加北移到齐鲁的分水岭和分界线——齐鲁长城:泰山-穆陵关-琅琊山一线。


和中国东临的日本其海洋性气候一样,中国山东半岛,尤其胶东半岛,山东东南部的沿海地带深受海洋影响,气候相比其他山东地区以及中国华北地区都要更加温润。


直到今天,山东青岛的崂山和日照等地的山区是产茶的。虽然味道和知名度很一般。但相比秦岭以北不产茶的气候分界线,青岛、日照以南山东沿海的绿茶产地,毕竟可谓是中国最北方的茶叶产区了。


早在春秋时期,楚文化、吴越势力便沿着淮泗水系,一路泛舟北行至山东南部鲁文化区域。越国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强盛起来以后,一度泛海而北,将自己的国都设在了琅琊城(今山东诸城县东部、青岛黄岛南部的琅琊山)。可见当时的中国南方文化利用陆路的水运,沿海的海运,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拉到了山东中南部。


汉代,包括了今天沂蒙山南部,东至海的山东东南部地区(包括临沂、日照和青岛南部)的琅琊郡,便有着南方海洋文化特质。


中国千年来的南北纷争,两淮为界,淮河以北都是战场。山东西部泗水水系,由于所处南北通道的缘故,也受害最深。山东的响马山西的贼,曹操的青州兵,兵源都在山东此地。


直到今天,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徐州在民风尚武上有着相似的一致性。除了没有山东更讲求主陪副陪这些规矩,喝酒程度上几乎伯仲之间。


黄淮白酒带的洋河三蓝为代表的低度浓香型白酒其很大的市场都在山东。


今天的鲁菜,其实应该叫做齐菜。便有着深深的齐文化海洋特色。比如葱爆海参等海味食材。这一点便是和鲁南尤其鲁西南的豫皖苏鲁四省交界地区的浓厚面食文化有着天壤之别。


类似于北方火烧、烧饼的一种面食,山东叫朝牌(如同大臣上朝用的牌子),河南叫锅盔。

四河一海造就的今天山东省域格局


从明代以后,山东省的省域观念,以及省域大致划分在齐+鲁的基础上基本已经成型。虽然,从那时到现在,东部半岛沿海说的胶东话,和鲁西南类似于河南话一样的中原官话有着明显的差别。


西北,黄河故道和明清大运河(卫河下游),分割出燕赵(河北)与山东边界;西南黄河故道,古济水水系,分割出河南、安徽和江苏与山东的边界;南部泗水、沂水和沭水入淮处,分割出江苏和山东的界限。


再向东,东至大海,海洋天然形成了山东的半岛和沿海部分。


在历史上,黄河、济水、泗水和明清的大运河(卫河),四条水系,对山东省域的形成影响深远。正是由于上述四河,形成了今天的山东西部地理界限和区域中心城市。


发源于太行山王屋山的济水,在黄河的蹂躏干扰下,今天已经没有了独立的河道水系。但是,其对山东鲁西南区域的影响,从今天山东的一些地名上还能看出来。菏泽古称济阴,菏泽这一来历来源的荷水本身便是济水的一条支流;济宁、济南和济阳,都是济水当年所流经的脉络。


黄河的南北改道,无论是今天的渤海入海,还是曾经的夺淮入海,其历史上的废黄河河道构成了今年鲁西南、鲁西北的省域疆界。


泗水,不需多讲了,不仅孕育了鲁文化,还构成了明清大运河南段的水系水道来源。


以古卫河为基础的明清大运河北段,以及泗水、微山湖水系为基础明清大运河南段,尤其对明清以后的山东省省域和城市群的形成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山东西部的地级市,从北向南,德州、聊城、济宁、兖州(枣庄)等无一不是运河边曾经繁华的商业城市。


近代修筑的中国南北大动脉津浦线铁路(今天京沪高铁)便几乎是一路沿着京杭大运河南北穿越山东省。


相比以上四条水系,构成齐文化的淄水、潍水和胶水不是说不重要,而是其由于水量、流域有限,除了在春秋等历史早期,孕育构成了泰山-沂山北坡台地的临淄、青州、潍坊、即墨等齐文化城市带之外,在山东历史上的确影响不够深远和丰厚。


泰山北坡的台地城市群对齐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近代以来山东乃至辐射整个华北的海运交通线:胶济(胶东青岛至济南)铁路便是串联起上述城市而形成。


除了上述(黄)河、济(水)、泗(水)、运(河)等四河,山东文化深受海洋文化影响。海运便捷的原因,山东半岛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北连辽东半岛、关外东三省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的联系。


在中国南北割据时期,尤其东三省山海关榆关通道一旦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和封闭时,山东半岛便成了中国南北联系的中转站。


两晋南北朝时期和南宋时期的南北割据时期,中国东北亚地方政权与南方政权的联系,都是通过山东沿海。东晋十六国时期,辽东、华北的一些割据小国,通过山东沿海的海路,向被认为是中华正统的东晋王朝一直保持着时断时续的朝圣关系。


为什么军人风气影响山东这么深


当下的山东,从省里到地方开明官员,都在各种讲话中反思山东的官气和官僚习气。


从喝酒主副配,选婿公务员,也的确,山东此风此毒的确根深蒂固。有人可能觉得孔孟之乡嘛,自然讲礼数。但事实上,主陪副陪文化与其说是变味了的孔孟礼教文化,不如说是有着近现代军旅特征的服务领导的军旅艺术。


近现代以来,山东的历史就离不开兵这个词。虽然山东东临大海,西经南北运河。但是,商业文化最终没有干过军旅文化。


山东商业文明的发达由来已久。自古,春秋齐国时山东因为紧邻沿海,东北亚贸易便利,山东便以鱼盐之利著称。由于北上扼守辽东半岛与中原毛皮贸易的通道,直到明代辽东等一部分东三省依然属于山东行省。南下风帆可达东南,南北海运必经山东半岛,试图利用胶河水系(南流)、潍河水系(北流),将渤海湾与胶州湾(青岛外海黄海)打通的胶莱运河,便是当年山东半岛南北运输所经所系山东的见证。


反观山东西部内地,更是重要的商贸所经。黄河以北,北端的大运河,不仅是明清京杭大运河的临清、德州等重要钞关(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所在,本身山东与河北分界的卫河水系便是当年早至汉代、三国时期的曹操远征幽州(北京)、辽东的白沟运河所在。


山东南部,济水水系(东北流)、泗水(南流)水系连接的京杭大运河南端,更是自古南北要津。而鲁西南,几乎与废黄河平行的汴运河连接了开封与徐州,黄河与淮河水系。近代的陇海线便几乎沿着该古运河商道而行。


被后世称为商界祖师爷的春秋名人范蠡,便是看重了鲁西南今天菏泽市定陶的天下居中,四通八达的商路中心地位,迁居到此处经商,被后世称之为陶朱公。


到了近代,乱世中参军也是一种出路。作为北方人口大省,尤其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寻求出路,山东籍青年自然也参军的多。


当整个社会的上升阶梯,是做军人,做一个首长喜欢的勤务兵,军人的服从性格、服从文化和服务文化不可能不感染到地方、桑梓。甚至弥漫到整个省域内的小社会里。谁谁家的小鲁,在北京当兵当年被首长看上了,转业后在北京混的很不错……这种军界成功学的故事,代代相传,不仅仅是鸡汤,而可能是真切的邻村案例。这种成功学案例的穿透性要胜过任何书本知识。


不要再在孔孟之道里为山东为什么有着这么深厚的官场官气文化找借口找理由,山东60、70年代的大学生还砸过孔庙呢,民国时期敢绑洋人票的悍匪孙美瑶家乡离孔孟之地也不远,但也未见其有半点熏陶。


当你发现山东热衷于做公务员的官气文化和官场文化,和某种僵化的军旅文化服从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时,原因已经不言自名。内陆农业的军人出路的鲁文化,就这样在现代打败了有着商业文化色彩、海洋文化、开放文化色彩的齐文化。所以山东简称鲁,所以山东人热情好客爱喝酒喝酒必主陪副陪,让领导满意。


事实上,山东同样有着传承基因的商业文化、齐文化并没有消亡。不然青岛的海尔、海信,当年的双星等一系列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之一,也不会出现在山东。改革开放早期,山东一度最早实现省内高速公路化。临沂、滨州等过去的山东省内欠发达人口大市,现在的民营经济发展也势头强劲。


今天,山东人要想破除掉官场文化和官气文化,并不难。大力倡导重商重市场经济的历史齐文化,收敛自己的内陆保守的军旅混官场出路的鲁文化。当年轻人的上升阶梯,更多、更自由时,下一代的山东丈母娘便不会再逼着女儿一定要找一个公务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