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李 志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要注重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的意识和初步的创造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得出新方法、新知识、新规律,就是创新表现。
一、在情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情境。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小结、创造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探究者。 1、创设图象情境,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图片、实物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这种直观的情境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括而且还有思想、情感。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激起他们主动探索、发现新知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创新。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题多解时,要从多种解法的比较中,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找到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
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又让他们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通过比较,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3、创设“活动化”的情境,让学生勤于创新。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新课程要求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增长才干。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当学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将这一环节创设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星星小超市”展示在学生面前,小超市的文具柜里有水彩笔、小橡皮、尺子、小刀、自动笔等等,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元钱,到“超市”购物,花钱、找钱,介绍自己不同方式的购物情况,使孩子们在模拟购物活动中亲切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及数学活动的快乐。
二、在探究新知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实践者、讨论者、交流者和探究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多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空间和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2、发挥合作优势,让学生能创新,能动手实践。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组成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采用班级、小组、学生等多种合作形式结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加强组织引导,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学习小组可以是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时优先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发表见解,并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达成共识,然后归纳整理,全班交流。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3、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对学生敢于提出的问题要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铺路搭桥。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比如在概念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这样想: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有何背景?其来龙去脉如何?学习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它们与过去学过的概念有什么联系?在计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算理和算法上质疑。有时学生质疑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或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得“少而精”。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有所发现,逐步学会质疑,学会创新。 4、开展数学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中的许多有趣的规律和文化魅力,单纯的从数学课本中学生是很难领悟到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第二课堂,拓展书本知识。例如在线段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的基础上探究,再逐一增加点数,让学生找出线段的个数,启发学生发现其规律,线段的总数等于1+2+3+„„+(n-1)(n是点的个数)。
三、在巩固拓展中培养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复习,它的作用是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知识、方法及应用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阶段学习查漏补缺,巩固提高。通过复习使基础知识连成线、构成面、结成网、形成体。防止不熟不牢不活不巩固。防止失之过快、食而不化,欲速不达;防止失之过慢,没有紧迫感。因此,教师要根据复习的目的、作用来设计好内容和问题,为新课的运作铺平道路,并把旧知识纳入新知识的体系中,明确新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复习课对调整教与学,特别对加强知识、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有裨益。 四、在总结评价与教学反思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与评价是对一节课学习过程的回顾,是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梳理。其作用有三点:一是再现并概括当堂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通过整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三是为下节课学习提出必要要求,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两方面的准备。这个过程既不要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要走过场,让学生自己小结。可让学生通过思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启发?”等问题,对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梳理、联想和想象,梳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欣赏自己的学习结果,体验“再创造”过程中的成功喜悦。这一过程同时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探索的动力,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