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当前用来描述混凝土受力的各种应力和变形关系的几种本构模型的特点。

如题所述

(1)线弹性理论模型。最基本和最简单的力学模型,应力应变在加卸载时呈线性关系,卸载后材料无残余应变。应用很广泛。
(2)非线性弹性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混凝土在单调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具有概念简单、形式简明,计算选用参数源自试验结果,计算精确度较高等优点,应用广泛。
(3)弹塑性模型。主要适用于金属材料,它的主要假定和基本规律都有必要的试验验证,在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已经发展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有成熟的分析方法,在工程设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内时理论模型。采用非弹性变形逐渐积累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所谓“内蕴时(intrinsic time)”或“变形”作为一个内变量来建立本构关系。
(5)断裂力学模型。混凝土裂缝尖端呈梨型树状破碎区,并影响裂纹前缘附近区域的应力、应变分布。
(6)损伤力学模型。损伤力学通过引进损伤变量来表征材料内部缺陷,一般被作为一种“弱化因素”而结合到弹性、塑性和粘塑性力学模型中,因而既可考虑混凝土材料在未受力时的初始裂缝的存在,也可反映加载过程中的损伤积累。
(7)组合模型。上述六种模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本构模型能够完全合理地描述混凝土受力的各种应力和变形关系。在对实际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其结构特征与受力特点,根据其可能发生的应力应变状态,从上述模型中合理地选用一种或几种本构关系进行模拟计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