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给我们的启示

如题所述

启示一: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其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如此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先天的天份也需要后天的栽培,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启示二:应该由自己努力加强后天的学识和修养。

天才无疑可贵。倘若既有才,而又进一步治学,那就更加可庆。方仲永作为一位天才儿童,要是坚持了学习,必定不会殒落。他5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而到20岁时“泯然众人矣”,其中固然与贪图小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的父亲这个外因有关系,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自己放弃了主观努力。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基础、目的、动机、态度、方法的不同),才导致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重视内因的作用,因为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才份虽是与生俱来,是上苍和爹妈给的,而学识和修养则是后天的,应该由自己掌握,本来也可以由自己掌握。只要人非下愚,只要有中人之资,便可通过学习和历练而有所成就,甚至达到巅峰。

启示三: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富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方仲永具有很好的天赋,但他没有刻苦学习,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因而泯然众人矣。天赋虽可贵,但放弃不珍惜,只知道利用这本领来赚钱,来享受,仍会变普通。普通人努力开发智力,珍惜一切机遇,并视挫折为财富,化作动力,不气馁,就会变为“成功者”。磨难的“利”不胜枚举,大凡名人都从磨难中走出来。最终的梦想成真,得靠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坚强的意志力。也就是说,学习要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单靠吃老本,肯定是没有远大前途的,勤勉向学才是成功之本。

启示四:对天才特别需要持一种平和心态

也是社会的原因,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有一份期待子女光宗耀祖的“情结”。作为父母,当自己的事业、人生不如意时,多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填补上一些遗憾。实际上,出名对出名的人来讲是件累事。公众的目光并非都充满宽容和善意,成人面对这些仍要反复寻求心理适应,而孩子的心理远未成熟,任何赞扬和批评都可能变成锋利的刀片。所以,即便是天才,一出生就背负了沉重的压力。天才何以堪?何况,天才凤毛麟角,大多数孩子只是聪明而已。换一种思维说,天才也好,庸才也罢,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只要尽到抚养义务,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为孩子提供腾飞的基本条件(比如,他喜欢什么就创造条件让他尽情喜欢),也就足矣!孩子需要健康成长,需要大人以平和心态对待他们的优缺点,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法则。假如人人都知道天才不是永远的,还需要去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点, 那么就不会再演变出天才成了凡人的结局!

启示五:孩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对超常儿童更应当加以爱护,为之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得到培养,发展其才华。对孩子来说,接受的教育应该比较全面,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等能力应均衡发展,而知识结构也应该在均衡、丰富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更加强调了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长。脱离学校教育单独成长,不利于孩子性格和心理甚至是身体的健康。一个在心理和性格方面不健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是很难适应环境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本身的知识有限,所以能够教给他的知识并不全面,没法和在学校学习相比。

启示六:急功近利最容易摧残人才

成人文化的恶俗部分常常侵犯、践踏儿童世界,消解儿童的童年生活权利。因为有奇才就“不使学”,岂能不葬送超常儿童的前程。超常儿童也有自己的发展阶段,他们不应该被当成缩微的成年人;他们毕竟还年轻,人生的路途还很漫长,可塑性无比的大,很多人将走向其他事业,也理应走向其他事业。对他们重要的是引导,不能过早太吹捧了,也不适合媒体象推歌星般的炒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四年”毕竟有些可悲,务必摆脱人才不能终身发展的命运,务必让他们顺其自然发展,万不可拔苗助长。他们中的一些人,将在自己的成长中,贴近社会,投身于能唤起激情的学习和事业中去,在时间长河和社会实践的磨练下,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担负起历史使命,成为时代前进的积极力量。

知识拓展

伤仲永原文

作者:王安石 (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4

启示一:传统的意见是,即使天资再好,后天学习也非常重要.缺少了后天学习,再好的天资也得不到发展,也会被埋没。

启示二:长大后的方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是因为其父“不使学”,而之所以“不使学”又是因为“父利其然也”.方仲永家“世隶耕”,因此其父才会被眼前一些小利所打动,“利其然”,“不使学”.假使方仲永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就不会有这类事。

可见,家庭的经济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个人的发展。

启示三:很多父母会到处炫耀自己的神童儿子,结果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造成巨大的压力.也有不少家长拔苗助长,对孩子寄予太多期望,也造成孩子不能正常地长大。

因此,对于天才、神童,家长、教师、社会应该给予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他们正常、健康地生长。

拓展资料:

在一个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的家庭里,出了一个少年天才——方仲永。他5岁就能作诗。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能出口成章,而且内容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一时被乡人传为奇事。

方仲永的家庭里没有一个文化人,长到5岁,还不知道纸墨笔砚是什么模样。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索要笔墨纸砚,他的父亲感到非常奇怪,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四句诗,最后还给这首诗加了一个题目。

5岁的方仲永会作诗的事情很快传到了同乡几个读书人耳中,读书人都来看方仲永作诗,而且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越传越广,不久,就传到了县里。

县里的那些富人,非常欣赏方仲永,纷纷邀请方仲永到家里做客,连他父亲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由于方仲永的父亲可以经常得到那些富人的接济,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事情,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天天带着他轮流拜访县里那些富人,来博得他们的称赞和奖励。

这样方仲永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作诗的水平每况愈下。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作的诗比以前逊色了许多,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有些失望。到20岁的时候,他的才华已经全部消失,和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很多人都很遗憾,一个“天才”少年,就这样沦落为一个平庸之辈了。

生活中,像方仲永一样的天才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是普通人,虽然我们没有天赋,但是由勤奋来弥补天赋的不足,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仅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意接收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的后面。此故事就是《伤仲永》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1

一、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其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如此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先天的天份也需要后天的栽培,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二、应该由自己努力加强后天的学识和修养。

天才无疑可贵。倘若既有才,而又进一步治学,那就更加可庆。方仲永作为一位天才儿童,要是坚持了学习,必定不会殒落。他5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而到20岁时“泯然众人矣”,其中固然与贪图小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的父亲这个外因有关系,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自己放弃了主观努力。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基础、目的、动机、态度、方法的不同),才导致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重视内因的作用,因为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才份虽是与生俱来,是上苍和爹妈给的,而学识和修养则是后天的,应该由自己掌握,本来也可以由自己掌握。只要人非下愚,只要有中人之资,便可通过学习和历练而有所成就,甚至达到巅峰。

三、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富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方仲永具有很好的天赋,但他没有刻苦学习,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因而泯然众人矣。天赋虽可贵,但放弃不珍惜,只知道利用这本领来赚钱,来享受,仍会变普通。普通人努力开发智力,珍惜一切机遇,并视挫折为财富,化作动力,不气馁,就会变为“成功者”。磨难的“利”不胜枚举,大凡名人都从磨难中走出来。最终的梦想成真,得靠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坚强的意志力。也就是说,学习要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单靠吃老本,肯定是没有远大前途的,勤勉向学才是成功之本。

四、对天才特别需要持一种平和心态

也是社会的原因,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有一份期待子女光宗耀祖的“情结”。作为父母,当自己的事业、人生不如意时,多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填补上一些遗憾。实际上,出名对出名的人来讲是件累事。公众的目光并非都充满宽容和善意,成人面对这些仍要反复寻求心理适应,而孩子的心理远未成熟,任何赞扬和批评都可能变成锋利的刀片。所以,即便是天才,一出生就背负了沉重的压力。天才何以堪?何况,天才凤毛麟角,大多数孩子只是聪明而已。换一种思维说,天才也好,庸才也罢,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只要尽到抚养义务,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为孩子提供腾飞的基本条件(比如,他喜欢什么就创造条件让他尽情喜欢),也就足矣!孩子需要健康成长,需要大人以平和心态对待他们的优缺点,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法则。假如人人都知道天才不是永远的,还需要去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点, 那么就不会再演变出天才成了凡人的结局!

五、孩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对超常儿童更应当加以爱护,为之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得到培养,发展其才华。对孩子来说,接受的教育应该比较全面,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等能力应均衡发展,而知识结构也应该在均衡、丰富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更加强调了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长。脱离学校教育单独成长,不利于孩子性格和心理甚至是身体的健康。一个在心理和性格方面不健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是很难适应环境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本身的知识有限,所以能够教给他的知识并不全面,没法和在学校学习相比。

六、急功近利最容易摧残人才

成人文化的恶俗部分常常侵犯、践踏儿童世界,消解儿童的童年生活权利。因为有奇才就“不使学”,岂能不葬送超常儿童的前程。超常儿童也有自己的发展阶段,他们不应该被当成缩微的成年人;他们毕竟还年轻,人生的路途还很漫长,可塑性无比的大,很多人将走向其他事业,也理应走向其他事业。对他们重要的是引导,不能过早太吹捧了,也不适合媒体象推歌星般的炒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四年”毕竟有些可悲,务必摆脱人才不能终身发展的命运,务必让他们顺其自然发展,万不可拔苗助长。他们中的一些人,将在自己的成长中,贴近社会,投身于能唤起激情的学习和事业中去,在时间长河和社会实践的磨练下,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担负起历史使命,成为时代前进的积极力量。

拓展资料: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伤仲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8

《伤仲永》这个故事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 “不使学 ”,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 说明天资固然重要, 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 

从而也告诉了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一个人能否成材 ,与天资有关 ,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方仲永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最终他成了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 “受之人 ”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我们教育学中所说的, 一个人的身心 发展除了有先天的生物因素(内部因素) ,也有后天的社会因素(外部因素) ;也受到了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

一个人即使有再好的内部条件,也必须要有外部条件的配合, 否则内部条件没有发挥的机会。 而在这里外部 因素中教育和学习对人的身心发展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潜能的发掘,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对人的个性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教育主要通过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来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启示一: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其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如此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先天的天份也需要后天的栽培,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启示二:应该由自己努力加强后天的学识和修养。

天才无疑可贵。倘若既有才,而又进一步治学,那就更加可庆。方仲永作为一位天才儿童,要是坚持了学习,必定不会殒落。他5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而到20岁时“泯然众人矣”,其中固然与贪图小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的父亲这个外因有关系,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自己放弃了主观努力。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基础、目的、动机、态度、方法的不同),才导致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重视内因的作用,因为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才份虽是与生俱来,是上苍和爹妈给的,而学识和修养则是后天的,应该由自己掌握,本来也可以由自己掌握。只要人非下愚,只要有中人之资,便可通过学习和历练而有所成就,甚至达到巅峰。

启示三: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富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方仲永具有很好的天赋,但他没有刻苦学习,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因而泯然众人矣。天赋虽可贵,但放弃不珍惜,只知道利用这本领来赚钱,来享受,仍会变普通。普通人努力开发智力,珍惜一切机遇,并视挫折为财富,化作动力,不气馁,就会变为“成功者”。磨难的“利”不胜枚举,大凡名人都从磨难中走出来。最终的梦想成真,得靠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坚强的意志力。也就是说,学习要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单靠吃老本,肯定是没有远大前途的,勤勉向学才是成功之本。

启示四:对天才特别需要持一种平和心态

也是社会的原因,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有一份期待子女光宗耀祖的“情结”。作为父母,当自己的事业、人生不如意时,多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填补上一些遗憾。实际上,出名对出名的人来讲是件累事。公众的目光并非都充满宽容和善意,成人面对这些仍要反复寻求心理适应,而孩子的心理远未成熟,任何赞扬和批评都可能变成锋利的刀片。所以,即便是天才,一出生就背负了沉重的压力。天才何以堪?何况,天才凤毛麟角,大多数孩子只是聪明而已。换一种思维说,天才也好,庸才也罢,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只要尽到抚养义务,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为孩子提供腾飞的基本条件(比如,他喜欢什么就创造条件让他尽情喜欢),也就足矣!孩子需要健康成长,需要大人以平和心态对待他们的优缺点,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法则。假如人人都知道天才不是永远的,还需要去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点, 那么就不会再演变出天才成了凡人的结局!

启示五:孩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对超常儿童更应当加以爱护,为之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得到培养,发展其才华。对孩子来说,接受的教育应该比较全面,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等能力应均衡发展,而知识结构也应该在均衡、丰富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更加强调了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长。脱离学校教育单独成长,不利于孩子性格和心理甚至是身体的健康。一个在心理和性格方面不健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是很难适应环境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本身的知识有限,所以能够教给他的知识并不全面,没法和在学校学习相比。

启示六:急功近利最容易摧残人才

成人文化的恶俗部分常常侵犯、践踏儿童世界,消解儿童的童年生活权利。因为有奇才就“不使学”,岂能不葬送超常儿童的前程。超常儿童也有自己的发展阶段,他们不应该被当成缩微的成年人;他们毕竟还年轻,人生的路途还很漫长,可塑性无比的大,很多人将走向其他事业,也理应走向其他事业。对他们重要的是引导,不能过早太吹捧了,也不适合媒体象推歌星般的炒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四年”毕竟有些可悲,务必摆脱人才不能终身发展的命运,务必让他们顺其自然发展,万不可拔苗助长。他们中的一些人,将在自己的成长中,贴近社会,投身于能唤起激情的学习和事业中去,在时间长河和社会实践的磨练下,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担负起历史使命,成为时代前进的积极力量。

扩展资料

伤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原文翻译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8

伤仲永给我们的启示: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至关重要。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即使不是天才,但只要在后天够努力,最终都将成才,超越那些所谓的天才,赢得人们的尊敬。

    正确对待自己,大力开发自己潜能,不被一个时代、历史制度压迫、不被任何事情影响而把自己埋没。

    看到孩子的某些闪光点,做父母的不能沾沾自喜,要抓住有利锲机,正确育人。

    社会历史状况、制度毁灭了一些人才,他的父亲代表了社会上一些毁灭人才的人。

拓展内容: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