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远大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手抄报

树立远大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手抄报资料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逇优良传统。经五千年磨砺,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是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和统一的精神脊梁和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发扬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神特征或思想意识,是在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神,它总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相连,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从事创造,文化精神的创造也是如此。任何特定的民族精神,“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是对上一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下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则是继承性的依据。例如,近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古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对近代、现代民族精神的继承。



总体构思:

如何使一张手抄报在有限的空间内,既容纳一定的知识内容,版面设计美观。这不单纯是技巧问题,对编者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这是一个全神贯注、脑手并用的创造过程,是他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发展个性才能的广阔天地。

办手抄报,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23

树立远大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手抄报资料如下: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让全人类的读者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串珠升华妙笔,

风萧萧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手抄报简介:

手抄报,是指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纸为载体、以手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的报纸,是报纸的原形,又称手抄新闻。在中国唐代就有各地驻京“邸吏”主持抄发、以地方官吏为主要对象的手抄报,史称“邸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9-27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优秀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
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我认为当代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斗争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
民族精神融会古今,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史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自强精神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自强不息,不仅是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奋斗。历代俊彦豪杰追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力行"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自古以来,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愤作《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极致。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概而言之,仁爱精神涵盖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个方面。这样的仁爱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勤奋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奋,是我们民族历来推重的美德之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为,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劳作。手不释卷,孜孜不倦,谓之勤学;霄衣旰食,励精图治,谓之勤政;胼手胝足,持业不辍,谓之勤劳。勤奋,包含勤勉与奋发有为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奋发有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俓,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许多广为流传的古训俗谚,体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勤奋精神。自古以来,以勤奋精神立学、立言、立德和立业者恒河沙数。悬梁刺股,苇编三绝,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佳话传说。正是这样的勤奋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民族世世代代奋斗不息。
探索精神是中华文明发展昌盛的强力推进器。中国历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为人生的重要目的。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则和价值标准两个方面,即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强调通过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寻价值。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因而,这样的探索被赋予崇高的意义。故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虽九死不悔。此外,这样的探索,不仅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罗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纷呈,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领风骚数千年。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累累硕果,更是风采卓异,璀灿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宝。
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于智能和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与五千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或发明创造相伴随。以科学技术为例,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指导下所着《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当代世界的基本发明和创造,可能有半数以上来源于中国的古老文明。他列举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除了"四大发明",在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毒气、枪炮、降落伞、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蒸汽机的核心设计,几乎都源于中国的发明。李约瑟博士认为,"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举世公认。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导致的国势衰弱,这样的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和压抑。新中国的建立为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开辟了天地,但是长期存在的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和生产力大解放,是中国人民得以充份发挥智能和创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来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如同熔岩喷发,不可遏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业绩,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和创新力。
气节精神是天地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气者,乃正气、骨气;节者,为节义、节操。中国传统精神认为,人的生命包含着价值因素,是生命价值的载体。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可贵的。因此,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以气节操守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就是这种精神的凝聚。孟子万世传颂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中华气节操守精神的经典标尺。文天祥以生命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树立了气节精神的丰碑。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这样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民鞠躬尽瘁,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身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爱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要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嘉行懿德广为人民所传颂。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邓公年七十四,壮心不已,掀动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间打造出一个富强的中国,正是因为他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样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
斗争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外抗强暴,内拒奸恶的利剑。为着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寻光明和进步,为着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从不畏惧,绝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一次次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统治者,迫使他们做出调整政策的让步或是导致改朝换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改革精神在中国有久远的传统。《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对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为着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促进国家的强盛,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殚精竭虑,不畏艰难,不顾身家性命力促变法改革者。战国时期有商鞅变法。商鞅主张"便国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礼"。韩非力倡变革思想。他认为"世异必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之为备"。西汉时有晁错之变法。北宋有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代又有张居正变法。近代的"戊戌变法"更为世人所熟知。他们或是力主改革土地所有制,废止世袭特权,巩固封建统治;或是建言削蕃,加强中央集权;或是改革税制以缓解社会矛盾;或是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无论成败,他们的努力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了时代精神。他们的思想或主张在当时或是后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实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当代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的改革,更是一场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除旧布新的伟大创举。仅仅二十余年,中国面貌一新,走上富强之路。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从来没有这样深入人心并展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开放精神在中国经历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开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学为目的开放,再到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尚书》中提出的"协和万邦"的开放思想指向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对异族异域的融会。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也是一种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汉唐以来,由于中国的强盛,统治者以中央王朝自居,因而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视世界的意味。例如,汉初陆贾提出将"宽博浩大,恢廓密微,附远宁近,怀来万邦"作为汉王朝的外交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中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也使得中国难以认识到向外国学习和与外国的经济交往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形成虽然对于沟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它对于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发展的影响只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则更是以宣示国威为其宗旨。直到近代,在列强倚仗坚船利炮欺凌的压力之下,国人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伍。从而有冯桂芬提出"学西方,谋自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魏源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后有"中体西用"之倡和洋务运动之兴。中国旨在接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开放意识逐渐觉醒。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和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迟滞状态的紧迫性使以开放求发展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邓小平以求实精神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全面开放。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放精神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迁。

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必需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使中国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我们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务必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走向未来依然任重道远。在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的进程中,切不可忽略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全力推进"科教兴国",推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而且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应当作为与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家大政方针予以充分重视。
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复兴大业需要进一步激发自强精神。如前所述,自强精神体现在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作为前者,是国家的自强。一方面,中国当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落后就会挨打,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半个世纪前百年屈辱的历史。中国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但是绝不依赖他人,也绝不受制于任何人。另一方面,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保持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坚信中华民族具有不逊于任何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过去能够、将来也必定能够昂首阔步地走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并充满信心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奉献力量。作为后者,每一个人都激发自强精神是民族自强的基础。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奋发有为。人的能力有大小,秉赋有差异,机遇有不同。但是,只要能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中华儿女越是有更多的人以这样的精神奋发进取,中国的发展就越是充满活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就越是能够胜利地向前推进。
进一步淳化民风,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大力倡导仁爱精神。仁爱精神对于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增益改善作用,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亲和敦睦作用,对于维系整个社会肌体的良性运行具有导引润滑作用,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向心促进作用。譬如,倡导和弘扬仁爱精神有利于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减少或消解人们在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时有可能遇到的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关系包括长幼关系、夫妻关系、亲友关系、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同行关系和同胞关系,等等。倡导和弘扬仁爱精神还有利于减少社会上某些人群中犯罪心理产生的机率,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制机制尚不完善的缺憾,促进社会的安定。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复兴大业的发展,无论从民风教化,社会安定,强固国本各方面看,都有必要倡导和弘扬仁爱精神。
发扬勤奋精神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国失去的时间和机会已经太多。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有了卓有成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过去二十二年的成功已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这个时候,我们尤其需要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勤奋工作。不说空话,不说大话。唯其如此,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改革时代呼唤进一步激发探索精神。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还会遇到许多未定和未知的因素;在科学技术方面追赶发达国家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悠久的文明史、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事业,还会面临各种困难的挑战。这些,都需要锲而不舍地不断探索。探索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条件和机遇。二十二年的改革史证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每一项成功改革或发展,都是一步一步通过探索、试验才取得的。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亦是如此。因此,锐意探索,不断进取,是必须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
激励创新精神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当然需要。从另一方面看,当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联袂而来,这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激励创新精神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更多的方面迅速接近世界的前沿,并继续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也需要增强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我们的国家保持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弘扬爱国精神是进一步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气,促进民族复兴和完成祖国统一的伟大历史使命之必需。爱国,就是对养育和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忠诚。这样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是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弘扬爱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斗志。
继续推进改革大业的发展理所当然地需要高举改革精神的大旗,这是能否把我们民族的复兴大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关键。当代的中国社会脱离绵延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还不到一百年,从开始逐渐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的束缚至今不过二十余年。我们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中,已经开始改革的方面需要向纵深推进,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和完善已推出的政策或举措,并最终以法规或法律的形式从制度上予以确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繁复的工作。此外,需要进行改革而尚未起步的方面还有很多。这是又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关头。乘二十二年成功改革之锐气,鼓勇而进,坚定不移地深化和加快改革,是我们走向更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这应当是没有争议的结论。
民族精神代代传
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的生活也非常优越,平时有了零花钱,生日有了“红包”、礼品,过节有了“压岁钱”,零食、玩具,要什么有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幸福的不得了。但是对于过去的艰苦生活还是要了解的——在人人富裕,大家都过上了幸福小康生活的先进的新时期,革命传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小学生一项很重要的有关思想道德建设和德智建设的紧迫任务。
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民族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近代以来我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的一系列活动。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在行动上去。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吧!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已经更深切地认识到,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健康地发展壮大。反之,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逐步走向衰亡。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源源不断地吸引或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技术、资本和智力,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了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出现了今日的兴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使中国人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外开放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必然性。因此,毫无疑问,进一步推动民族复兴大业发展必须坚持开放精神。
概而言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气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建设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有利于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和的民族创新力,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应当作为一项如同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策来全力推行。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民族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奋力前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 弘扬民族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
回答者:xztlsy - 秀才 二级 4-24 17:47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优秀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
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我认为当代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斗争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
民族精神融会古今,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史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自强精神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自强不息,不仅是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奋斗。历代俊彦豪杰追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力行"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自古以来,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愤作《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极致。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概而言之,仁爱精神涵盖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个方面。这样的仁爱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勤奋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奋,是我们民族历来推重的美德之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为,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劳作。手不释卷,孜孜不倦,谓之勤学;霄衣旰食,励精图治,谓之勤政;胼手胝足,持业不辍,谓之勤劳。勤奋,包含勤勉与奋发有为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奋发有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俓,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许多广为流传的古训俗谚,体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勤奋精神。自古以来,以勤奋精神立学、立言、立德和立业者恒河沙数。悬梁刺股,苇编三绝,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佳话传说。正是这样的勤奋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民族世世代代奋斗不息。
探索精神是中华文明发展昌盛的强力推进器。中国历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为人生的重要目的。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则和价值标准两个方面,即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强调通过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寻价值。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因而,这样的探索被赋予崇高的意义。故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虽九死不悔。此外,这样的探索,不仅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罗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纷呈,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