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赵国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我还要赵国文将的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师
       ├—┐
↓ ↓
  御 少
       史 师
       大
  夫
 ┌—┬———┼——┬——┐
↓ ↓   ↓ ↓   ↓
 主 典   廷  将  宗
 爵 属   尉  行  正
 中 国 ┌—┼—┐
 尉 │ ↓ ↓ ↓
   ↓ 左 中 右
   九 监 监 监
   译
   令

太师:一人,上古官名,位三公,金印紫绶。主各类仕事事务。为官大小,或贤或能,皆由其判定。
少师:一人,上古官名,位九卿,银印青绶。主辅佐太师各类仕事事务。
御史大夫:一人,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主爵中尉: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列侯,秩二千石。
典属国: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蛮夷降者,秩二千石。
廷尉: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刑辟,秩二千石。
将行: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保举人材,或用中人,或用士人,秩二千石。
宗正: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亲属,有丞,秩二千石。
九译令: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通译蛮夷语言,秩六百石。
左、中、右监,各一人,秦官,铜印黑绶,佐廷尉掌刑辟,秩千石。

  1-1-2、军务

       太
       傅
      ├—┐
       ↓ ↓
       太 少
       尉 傅
 ┌—┬—┬—┼—┬—┬—┬——┐
↓ ↓ ↓ ↓ ↓ ↓ ↓  ↓
 太 前 后 大 左 右 卫  将
 仆 将 将 将 将 将 尉  作
   军 军 军 军 军 │  少
       │   ┌—┼—┐ 府
    ┌—┼—┐ ↓ ↓ ↓ │
   ↓ ↓ ↓ 公 卫 旅└┐
     冶 护 司 车 士 贲 ↓
     粟 军 隶 司     冶
     都 都 校 马     
      尉 尉 尉        令
 
太傅:一人,上古官名,位三公,金印紫绶,统掌各类武事。
太尉:一人,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位比大司马
少傅:一人,上古官名,位九卿,银印青绶,佐太傅。
太仆: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舆马,秩二千石。
大将军 :一人,秦官,位上卿,金印紫绶,掌出征战事。
冶粟都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掌前线运输粮草。
护军都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
司隶校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
前、后、左、右将军:各二人,皆周未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掌兵。
卫尉: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宫门卫屯兵,秩二千石。
公车司马: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宫庭车仪,秩千石。
卫士: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宫门护卫,秩千石。
旅贲: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仪仗,秩千石。
将作少府: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冶宫室,军需物资,秩二千石。
冶铁令: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兵铁冶炼,秩六百石。

  1-1-3、内务

              丞
              相
   ┌——————————┼——————┬———┐
↓ ↓ ↓ ↓
   治          郎      少   内
   粟          中      府   史
   内          令     ┌┴┐ ┌┴┐
   史  ┌—┬—┬—┬—┼—┬—┐ ↓ ↓ ↓ ↓
┌┴┐ ↓ ↓ ↓ ↓ ↓ ↓ ↓尚 符 都 铁
  ↓ ↓ 议 中 侍 太 中 谏 谒书 节 水 官
  太 籍 郎 郎 郎 中 大 大 者    丞 丞
  仓 田       大 夫 夫
  令 令       夫
  丞 丞      ┌┴┐
           ↓ ↓
           侍 中
           中 常
             侍

丞相:一人,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治粟内史: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谷货,秩二千石。
太仓令丞: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谷货支出,秩千石。
籍田令丞: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谷货收取,秩千石。
郎中令: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宫殿掖门户,朝中议事,秩二千石。
议郎、中郎、侍郎、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谒者:皆无定员,皆秦官,皆无印绶,掌议论,秩千石。
侍中、中常侍:皆无定员,秦官,无印绶,掌议论,秩五百石。
少府: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秩二千石。
尚书: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银两支出,秩千石。
符节: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银两收取,秩千石。
内史:一人,周官,秦因之,银印青绶,掌治京师,合京兆尹,秩二千石。
都水丞: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水道治理,秩六百石。
铁官丞: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农器锻造,秩六百石。

  1-1-4、地方

    监
   御
   史
   ┌┴┐
   ↓ ↓
   郡 郡
   守 尉
┌—┤ │
↓ ↓ ↓
令 长 关
    都
    尉

监御史: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奉诏条察州,秩二千石。
郡守:每郡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令:每郡数人,秦官,铜印黑绶,掌治其县,秩千石。
长:每郡数人,秦官,铜印黄绶,掌治其县,秩六百石。
郡尉:每郡数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二千石。
关都尉:每关一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镇守其关,秩千石。

1-1-5、其他

    奉
    常
  ┌—┼—┐
  ↓ ↓ ↓
  太 太 太
  史 乐 宰

奉常: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秩二千石。
太史: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记录史事,秩千石。
太乐: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宫乐(即游戏中音乐开关),秩千石。
太宰: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祭祀(即游戏中机能设定),秩千石。

参考资料:凤舞九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2
战国时代,列国称雄,“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日知录·周末风俗》),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适应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赵国继承周、晋旧制,借鉴别国官制,根据需要创立官职,建立健全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制体系。然而,赵国覆灭后,由于秦朝焚书坑儒等因素造成文献散佚,后人已经很难看到赵国官制的本来面貌。为此,笔者搜集资料,借鉴前人今贤的研究成果,试对赵国官制渊源稍作探索。

  一、继承周晋旧制,革新职责

  晋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国家,官制亦受周影响。赵国是在晋国的母体中成长而分离出来的,因而其官制打着周朝、晋国制度的烙印,如行人,据《周礼·秋官司寇》,当时有大、小行人,掌天子与各国间的交际礼仪,接待宾客。战国时,冯忌因行人得见赵王,行人烛过对内政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赵简子赞赏说:“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一言。”(《吕氏春秋·贵直》)由此可知,赵国行人职掌外交,对内政亦可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些官职,因时制宜做了一些改革,赋予新的职责。如上卿,是西周时代由天子任命的诸侯首席之卿。由于各国大小不同,其上卿地位也不一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左传》成公三年)。战国时,周天子式微,各国自行任命了一些上卿。赵国沿袭周晋制度置上卿,廉颇、蔺相如、虞卿、荀况等曾为上卿。赵国的上卿,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不仅不再由周王任命,而且逐渐由执政官演变为食厚禄的爵位称号。再如御史,《周礼·春官宗伯下》载:“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战国时,其职掌稍有变化,成为国王的亲近之臣,管理文书及记事等。张仪出使赵国,称:“敝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战国策·赵策二》)。秦、赵两王相会于渑池,御史记鼓瑟击缶之事。可见其官职名称虽同,职掌却发生了变化。

  赵国在继承周晋官职制度的同时,亦有与时俱进变革发展逐步完善者,如晋国军政合一,中军元帅、诸军将领,既是统帅军队的长官,又是执掌国政的首脑。赵国则是文武分职,相国处置内政,将军指挥军队。

  二、借鉴别国官职,为我所用

  战国时代,“九州七裂,各置官司”(董说《七国考序》),各国有自成体系的官制系统,但各国的职官制度又互相借鉴效仿,经常借用别国官职为本国官制的组成部分。如柱国,《战国策·齐策三》载:“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鲍彪注:“因其都于国如室有柱。”《战国策·齐策二》载:“楚之法,覆军杀将”,“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贵于此者仅令尹。据此推断,柱国由国都之称一变为保卫国都之武官,再演变为高级将领称号。赵国亦曾有柱国,《战国策·赵策四》载:翟章从梁至赵,赵王再三延之以相而推辞不受。田驷谓柱国韩向曰:“臣请为卿刺之,客若死,则王必怒而诛建信君。建信君死,则卿必为相矣”。由此可见,赵之柱国,地位与楚上柱国同,仅次于相(楚令尹)。

  赵国在借鉴、仿效别国官制时,也根据本国情况稍作变革。如左师,春秋时宋国置左师,职掌君臣百官教训,并与右师兼掌四乡政令,为执政官。战国时赵国设置左师,作为顾问之官,一般由资格较老的官员来担任,从左师触龙说赵太后看,左师是资格老、年纪大的参议人员。

  三、  赵国不仅继承了晋国的职官制度,借鉴了各国的职官名号,还首创了本国所特有的一些官职,并为后世所继承发展。如守相、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赵世家》载:“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战国策·秦策五》载:秦文信侯吕不韦出走,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姚宏注:“守相,假也”。鲍彪注:“守,假官也,马为之”。可见,假与守相通,守相即假相国,反之亦然。其官称“假”、“守”,表明是兼职摄事,或试用、试守的相,地位低于相邦(国),相当于副相的地位。这种职官守、假制度,为后世所效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南阳假守腾。秦末农民战争中,吴广以假王挥兵西进,景驹自立为楚假王,项羽以假上将军名义统帅江东子弟。楚汉战争时,韩信求做假齐王。汉朝官职亦有假、守制度。再如宦者令,为宫廷近侍之长,蔺相如曾为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经过缪贤的推荐,才有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的壮举。宦者令有接近国君的便利条件,能参与机密,还能在家招养门客,可见其地位比较显赫。这一官职,在汉代被纳入为君主服务的少府系统之中。

  有些赵国首创的官职名称,成为赵国官制的特色,如负责征收赋税的田部吏,作为低级军官名称的官帅将或官卒将,以及传舍吏等,战国时代只有赵国以其作为职官称号。有些赵国所首创的职官,后世名称虽经改易但实际上沿用下来。如博闻师,《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年少,未能听政,立博闻师三”。应劭说:“博闻师,赵谏官”。董说曰:“博闻师当是备顾问者”(《七国考·赵职官》)。博闻师系赵国首创,是国君的顾问,以备君主咨询。到了秦汉时代,博闻师发展成为博士官系统。
  中国古代是行政权力支配的社会,官吏是行政权力的代表,官职是行政权力的标志,官制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国官制以周晋旧制、别国官制、自己首创官职等为渊源,博采众长,逐渐形成完备的官制系统。从纵的方面来说,以乡里为基础,以郡县为纽带,朝廷总揽全局,顶端是国王,形成金字塔形的君主统治体系,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横的方面来看,官分文武,将相合作,各有专责。在相国之下有处理政务的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文官。在大将军之下有统领军务的将军、国尉、尉、都尉、裨将等武将。此外有教导国王或太子的师傅系统,如师、傅、博闻师、司过等官。还有为国君服务的宦者令等事务性官职,以及太卜、筮史等官职。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总汇于赵国君主,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统治网络,控制着整个国家。赵国官制承前启后,对秦汉以后的官制有所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赵国官制又成为战国以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制的渊源之一。
评论|0
2012-04-30 08:33woshihemawang|四级

       师
       ├—┐
↓ ↓
  御 少
       史 师
       大
  夫
 ┌—┬———┼——┬——┐
↓ ↓   ↓ ↓   ↓
 主 典   廷  将  宗
 爵 属   尉  行  正
 中 国 ┌—┼—┐
 尉 │ ↓ ↓ ↓
   ↓ 左 中 右
   九 监 监 监
   译
   令

太师:一人,上古官名,位三公,金印紫绶。主各类仕事事务。为官大小,或贤或能,皆由其判定。
少师:一人,上古官名,位九卿,银印青绶。主辅佐太师各类仕事事务。
御史大夫:一人,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主爵中尉: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列侯,秩二千石。
典属国: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蛮夷降者,秩二千石。
廷尉: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刑辟,秩二千石。
将行: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保举人材,或用中人,或用士人,秩二千石。
宗正: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亲属,有丞,秩二千石。
九译令: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通译蛮夷语言,秩六百石。
左、中、右监,各一人,秦官,铜印黑绶,佐廷尉掌刑辟,秩千石。

  1-1-2、军务

       太
       傅
      ├—┐
       ↓ ↓
       太 少
       尉 傅
 ┌—┬—┬—┼—┬—┬—┬——┐
↓ ↓ ↓ ↓ ↓ ↓ ↓  ↓
 太 前 后 大 左 右 卫  将
 仆 将 将 将 将 将 尉  作
   军 军 军 军 军 │  少
       │   ┌—┼—┐ 府
    ┌—┼—┐ ↓ ↓ ↓ │
   ↓ ↓ ↓ 公 卫 旅└┐
     冶 护 司 车 士 贲 ↓
     粟 军 隶 司     冶
     都 都 校 马     铁
      尉 尉 尉        令
 
太傅:一人,上古官名,位三公,金印紫绶,统掌各类武事。
太尉:一人,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位比大司马。
少傅:一人,上古官名,位九卿,银印青绶,佐太傅。
太仆:二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舆马,秩二千石。
大将军 :一人,秦官,位上卿,金印紫绶,掌出征战事。
冶粟都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掌前线运输粮草。
护军都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
司隶校尉:数人,秦官,无印绶,军职。
前、后、左、右将军:各二人,皆周未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掌兵。
卫尉: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宫门卫屯兵,秩二千石。
公车司马: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宫庭车仪,秩千石。
卫士: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宫门护卫,秩千石。
旅贲: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仪仗,秩千石。
将作少府: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冶宫室,军需物资,秩二千石。
冶铁令: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兵铁冶炼,秩六百石。

  1-1-3、内务

              丞
              相
   ┌——————————┼——————┬———┐
↓ ↓ ↓ ↓
   治          郎      少   内
   粟          中      府   史
   内          令     ┌┴┐ ┌┴┐
   史  ┌—┬—┬—┬—┼—┬—┐ ↓ ↓ ↓ ↓
┌┴┐ ↓ ↓ ↓ ↓ ↓ ↓ ↓尚 符 都 铁
  ↓ ↓ 议 中 侍 太 中 谏 谒书 节 水 官
  太 籍 郎 郎 郎 中 大 大 者    丞 丞
  仓 田       大 夫 夫
  令 令       夫
  丞 丞      ┌┴┐
           ↓ ↓
           侍 中
           中 常
             侍

丞相:一人,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治粟内史: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谷货,秩二千石。
太仓令丞: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谷货支出,秩千石。
籍田令丞: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谷货收取,秩千石。
郎中令: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宫殿掖门户,朝中议事,秩二千石。
议郎、中郎、侍郎、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谒者:皆无定员,皆秦官,皆无印绶,掌议论,秩千石。
侍中、中常侍:皆无定员,秦官,无印绶,掌议论,秩五百石。
少府: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秩二千石。
尚书: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银两支出,秩千石。
符节:二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银两收取,秩千石。
内史:一人,周官,秦因之,银印青绶,掌治京师,合京兆尹,秩二千石。
都水丞: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水道治理,秩六百石。
铁官丞:二人,秦官,铜印黄绶,掌农器锻造,秩六百石。

  1-1-4、地方

    监
   御
   史
   ┌┴┐
   ↓ ↓
   郡 郡
   守 尉
┌—┤ │
↓ ↓ ↓
令 长 关
    都
    尉

监御史: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奉诏条察州,秩二千石。
郡守:每郡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令:每郡数人,秦官,铜印黑绶,掌治其县,秩千石。
长:每郡数人,秦官,铜印黄绶,掌治其县,秩六百石。
郡尉:每郡数人,秦官,银印青绶,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二千石。
关都尉:每关一人,秦官,铜印黑绶,掌镇守其关,秩千石。

1-1-5、其他

    奉
    常
  ┌—┼—┐
  ↓ ↓ ↓
  太 太 太
  史 乐 宰

奉常:一人,秦官,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秩二千石。
太史: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记录史事,秩千石。
太乐: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宫乐(即游戏中音乐开关),秩千石。
太宰:一人,上古官,铜印黑绶,掌祭祀(即游戏中机能设定),秩千石。
第2个回答  2012-04-21
战国时代,列国称雄,“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日知录·周末风俗》),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适应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赵国继承周、晋旧制,借鉴别国官制,根据需要创立官职,建立健全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制体系。然而,赵国覆灭后,由于秦朝焚书坑儒等因素造成文献散佚,后人已经很难看到赵国官制的本来面貌。为此,笔者搜集资料,借鉴前人今贤的研究成果,试对赵国官制渊源稍作探索。

  一、继承周晋旧制,革新职责

  晋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国家,官制亦受周影响。赵国是在晋国的母体中成长而分离出来的,因而其官制打着周朝、晋国制度的烙印,如行人,据《周礼·秋官司寇》,当时有大、小行人,掌天子与各国间的交际礼仪,接待宾客。战国时,冯忌因行人得见赵王,行人烛过对内政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赵简子赞赏说:“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一言。”(《吕氏春秋·贵直》)由此可知,赵国行人职掌外交,对内政亦可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些官职,因时制宜做了一些改革,赋予新的职责。如上卿,是西周时代由天子任命的诸侯首席之卿。由于各国大小不同,其上卿地位也不一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左传》成公三年)。战国时,周天子式微,各国自行任命了一些上卿。赵国沿袭周晋制度置上卿,廉颇、蔺相如、虞卿、荀况等曾为上卿。赵国的上卿,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不仅不再由周王任命,而且逐渐由执政官演变为食厚禄的爵位称号。再如御史,《周礼·春官宗伯下》载:“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战国时,其职掌稍有变化,成为国王的亲近之臣,管理文书及记事等。张仪出使赵国,称:“敝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战国策·赵策二》)。秦、赵两王相会于渑池,御史记鼓瑟击缶之事。可见其官职名称虽同,职掌却发生了变化。

  赵国在继承周晋官职制度的同时,亦有与时俱进变革发展逐步完善者,如晋国军政合一,中军元帅、诸军将领,既是统帅军队的长官,又是执掌国政的首脑。赵国则是文武分职,相国处置内政,将军指挥军队。

  二、借鉴别国官职,为我所用

  战国时代,“九州七裂,各置官司”(董说《七国考序》),各国有自成体系的官制系统,但各国的职官制度又互相借鉴效仿,经常借用别国官职为本国官制的组成部分。如柱国,《战国策·齐策三》载:“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鲍彪注:“因其都于国如室有柱。”《战国策·齐策二》载:“楚之法,覆军杀将”,“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贵于此者仅令尹。据此推断,柱国由国都之称一变为保卫国都之武官,再演变为高级将领称号。赵国亦曾有柱国,《战国策·赵策四》载:翟章从梁至赵,赵王再三延之以相而推辞不受。田驷谓柱国韩向曰:“臣请为卿刺之,客若死,则王必怒而诛建信君。建信君死,则卿必为相矣”。由此可见,赵之柱国,地位与楚上柱国同,仅次于相(楚令尹)。

  赵国在借鉴、仿效别国官制时,也根据本国情况稍作变革。如左师,春秋时宋国置左师,职掌君臣百官教训,并与右师兼掌四乡政令,为执政官。战国时赵国设置左师,作为顾问之官,一般由资格较老的官员来担任,从左师触龙说赵太后看,左师是资格老、年纪大的参议人员。

  三、  赵国不仅继承了晋国的职官制度,借鉴了各国的职官名号,还首创了本国所特有的一些官职,并为后世所继承发展。如守相、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赵世家》载:“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战国策·秦策五》载:秦文信侯吕不韦出走,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姚宏注:“守相,假也”。鲍彪注:“守,假官也,马为之”。可见,假与守相通,守相即假相国,反之亦然。其官称“假”、“守”,表明是兼职摄事,或试用、试守的相,地位低于相邦(国),相当于副相的地位。这种职官守、假制度,为后世所效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南阳假守腾。秦末农民战争中,吴广以假王挥兵西进,景驹自立为楚假王,项羽以假上将军名义统帅江东子弟。楚汉战争时,韩信求做假齐王。汉朝官职亦有假、守制度。再如宦者令,为宫廷近侍之长,蔺相如曾为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经过缪贤的推荐,才有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的壮举。宦者令有接近国君的便利条件,能参与机密,还能在家招养门客,可见其地位比较显赫。这一官职,在汉代被纳入为君主服务的少府系统之中。

  有些赵国首创的官职名称,成为赵国官制的特色,如负责征收赋税的田部吏,作为低级军官名称的官帅将或官卒将,以及传舍吏等,战国时代只有赵国以其作为职官称号。有些赵国所首创的职官,后世名称虽经改易但实际上沿用下来。如博闻师,《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年少,未能听政,立博闻师三”。应劭说:“博闻师,赵谏官”。董说曰:“博闻师当是备顾问者”(《七国考·赵职官》)。博闻师系赵国首创,是国君的顾问,以备君主咨询。到了秦汉时代,博闻师发展成为博士官系统。
  中国古代是行政权力支配的社会,官吏是行政权力的代表,官职是行政权力的标志,官制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国官制以周晋旧制、别国官制、自己首创官职等为渊源,博采众长,逐渐形成完备的官制系统。从纵的方面来说,以乡里为基础,以郡县为纽带,朝廷总揽全局,顶端是国王,形成金字塔形的君主统治体系,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横的方面来看,官分文武,将相合作,各有专责。在相国之下有处理政务的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文官。在大将军之下有统领军务的将军、国尉、尉、都尉、裨将等武将。此外有教导国王或太子的师傅系统,如师、傅、博闻师、司过等官。还有为国君服务的宦者令等事务性官职,以及太卜、筮史等官职。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总汇于赵国君主,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统治网络,控制着整个国家。赵国官制承前启后,对秦汉以后的官制有所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赵国官制又成为战国以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制的渊源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