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套作的标准。。

2011重庆高考作文给了两个材料,我用第三人称把材料“扩写”(编了些细节,加了煽情的句子等等)了,算不算套作。。
也不是“扩写”,相当于基于材料,自己编了一些小的细节点来表现材料中的人。。。最后加了些自己的观点和总结。。。算不算。。

这个应该不算,套作是指将原有的文章稍加改动(余下的大于50%原文章),个人你见解!追问

那是原有的文章啊
高考给的是材料啊

追答

我说的原文章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你那叫引用材料,并且你写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不用担心了,不算套作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8
应该算是套作!
第2个回答  2011-06-08
算,就怕这样套作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6篇作文4篇使用同一素材
  中南大学的陈骞对中学时一次写作经历印象深刻:“我们班有一次语文测验,考完试之后,老师复印了49分以上的优秀作文发给我们,结果大家用的都是差不多的事例,6篇作文中,李白被夸了4次,屈原被夸了3次,岳飞被夸了3次,外带秦桧被批斗了两次。”陈骞说,无论是什么作文,都采用同样的模式,遵循龙头、猪肚、凤尾的标准,开头说明总论点,接下来列三个分论点,配上三个事例,最后用名人名言升华主题。
  其实在考场上,这样的作文套作的现象十分严重。有语文教师表示,细心看一下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优秀作文,很多都惊人地“似曾相识”。现在参加高考的学生,大量背材料成为一种作文的方法,“套用”成为高考结构作文的普遍现象,很多考生作文结构套路、行文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雷同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不乏抄袭模仿之作。这种情况全国各省莫不如此。
  作文虚构母亲病亡博感染力
  不仅套作盛行,考场作文中还出现人格扭曲,价值观沦丧等虚情假意的表达。据悉,经常有考生在记叙文中编造苦难的情节,试图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悲情更有感染力。他们会毫不忌讳地虚构母亲或家人病亡,或者描写自己残疾等。不久前,教育专家分析了我省各市州中考语文试卷后,发现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的现象。
  作文中考生虚构母亲病亡让许多人不能接受,“我觉得这种人的人性已经有些偏离了,虽然说作文虚构一些情节无可厚非,但你虚构什么不好,偏偏要说自己的母亲病亡。”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的颜莉说。
  “太让人失望了,虽然不能全怪孩子,但家长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居然这样写,真是太让人寒心了。”家住高桥的何女士有两个女儿,姐姐今年读初二,妹妹明年也将升初中,她坦言不希望孩子为了高分而写出这样的文章。
  为什么学生会虚构母亲病亡这样看似不合情理的文章呢?长郡中学高三语文老师喻君说,因为学生平时积累过一些素材,或从作文选中读到过类似感人的文章,于是就很容易加以应用并模仿。“由于考试时间短,很多学生会紧张,一般而言,流露真情实感是很难做到的。写出好文章需要心境和时间,很显然考场条件并不具备。”喻老师说。
  专家分析
  写作模式化是谁的错?
  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写作陷入模式化?苏盛葵是湖南永州人,目前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研员,他认为套作盛行的直接根源,是高考阅卷的绿灯大开。“虽然命题也确有原因,但我认为,直接、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高考阅卷,这是高考的另一个指挥棒。很多套作文章,内容充实甚至无懈可击,结构严谨,表达也相当圆熟。我们的阅卷教师对这样的文章多半不忍下手太狠,年年读着这些千人一面的文章,年年都给个50多分,最低也有42分。这种纵容与迁就,让太多考生得利,这种无声的示范,给正常的作文教学增添了强大的套作动力,大家推波助澜,好不热闹。”苏盛葵发人深省地说,如果阅卷场内对此类文章一律说“不”,在高利害的高考分数前面,套作失去了市场,在教学中它何以能成风、何以能成灾?
  “其实不应该把‘假、大、空’的帽子扣在他们身上。”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阎真说,现在的孩子生活单调,能够把事件叙述清楚,结构完整,有一点点生活的感悟就不错了。写作不可能是每个人都有创意的,模式化是一种必然现象,真正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只是个别例子。我们要鼓励个性化,容忍模式化。再说,命题的模式化也导致了文章的模式化。
第4个回答  2011-06-08
应该算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