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主要人物的简介

还要有字号的哦 谢谢 我急用‘‘‘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汉相国曹参后代,小字阿瞒,任丞相,魏王。
曹嵩,字巨高,曹操父,夏侯敦叔父。灵帝时任大司农、大鸿胪,太尉。
曹腾,字季兴,嵩养父,中常侍大长秋。
曹德,操弟。
曹昂,字子修,操长子,丰愍王,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琬,昂继子,丰愍王。
曹廉,琬子,丰愍王。
曹安民,操弟子,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铄,操子,相殇王。
曹潜,铄子,相愍王。
曹偃,潜子,相怀王。
曹竦,铄继子,阳都乡公。
曹冲,字仓舒,操子,邓哀王。
曹琮,冲继子,平阳公。
曹据,操子,彭城王。
曹宇,操子,大将军,燕王。
曹奂,字景明,武帝孙,宇子,魏国末代皇帝,禅位给司马炎,废为陈留王,谥曰元皇帝。
曹林,操子,沛穆王。
曹纬,林子,沛穆王。
曹衮,操子,少好学,中山恭王。
曹孚,衮子,中山恭王。
曹玹,操子,怀王。
曹赞,玹继子,怀王。
曹壹,玹继子,怀王。
曹恒,壹子,怀王。
曹峻,字子安,操子,陈留恭王。
曹澳,峻子,陈留恭王。
曹矩,操子,范阳闵王。
曹敏,矩继子,范阳闵王。
曹焜,敏子,范阳原王。
曹干,操子,赵王。
曹上,操子,临邑殇公子。
曹彪,字朱虎,操子,楚王。
曹嘉,彪子,常山真定王。
曹勤,操子,刚殇公子。
曹乘,操子,谷城殇公子。
曹绍,郎中。
曹整,操子,叔父绍继子,郿戴公子。
曹范,整继子,悼公。
曹阐,范弟,叔父整继子,郿公。
曹京,操子,灵殇公子。
曹彬,蓟恭公。
曹均,操子,叔父彬继子,樊安公。
曹抗,均子,屯留公。
曹谌,抗子,屯留公。
曹棘,操子,广宗殇公子。
曹玉,朗陵哀侯。
曹徽,操子,叔父玉继子,东平灵王。
曹翕,徽子,东平灵王。
曹茂,操子,乐陵王。
曹彰,字子文,操子,少善射御,膂力过人,越骑将军,任城威王。
曹楷,彰子,任城王。
曹芳,字兰卿,楷子,继给曹睿,魏国第三代皇帝,被废为齐王。
曹植,操子,陈思王。
曹志,植子,济北王。
曹熊,字子建,操子,萧怀王。
曹炳,熊子,萧哀王。
曹丕,字子桓,曹操太子,文皇帝。
曹睿,字符仲,文帝太子,
曹协,丕子,赞哀王。
曹寻,协子,赞殇王。
曹蕤,丕子,北海悼王。
曹赞,琅邪王子,蕤继子,文安王。
曹鉴,丕子,东武阳怀王。
曹霖,丕子,性粗暴,东海定王。
曹髦,字彦士,文帝孙,霖子,魏国第四代皇帝,后被废为高贵乡公。
曹启,霖子,东海定王。
曹礼,丕子,元城哀王。
曹悌,任城王楷子,礼继子,梁王。
曹邕,邯郸怀王。
曹温,任城王楷子,鲁阳王。
曹贡,清河悼王。
曹俨,广平哀王。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大司马,忠侯。
曹泰,仁子,镇东将军,假节,宁陵侯。
曹初,泰子,宁陵侯。
曹楷,泰弟,列侯。
曹范,泰弟,列侯。
曹纯,仁弟,仪郎参司空军事,高陵亭侯。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骠骑将军,恭侯。
曹馥,洪子,恭侯。
曹震,洪子,列侯。
曹瑜,洪族父,卫将军,列侯。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大司马,都督扬州,壮侯。
曹肇,休子,有当世才度,散骑常侍、屯骑校尉,壮侯。
曹兴,肇子,壮侯。
曹纂,肇弟,殄吴将军,列侯。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迁大将军,给事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邵陵侯。
曹彬,真弟,列侯。
曹爽,字昭伯,真子,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侍中,武安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羲,真子,中领军,武卫将军,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训,真子,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则,真子,列侯。
曹彦,真子,散骑常侍,侍讲,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皑,真子,列侯。
曹熙,真族孙,新昌亭侯
曹遵,宗族。
曹肇,屯骑校尉。
曹璠,左丞。
夏侯敦,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后代,大将军,高安乡侯。
夏侯充,敦子,忠侯。
夏侯廙,充子,忠侯。
夏侯劭,廙子,忠侯。
夏侯茂,敦子,娶清河公主,历任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列侯。
夏侯廉,敦弟,列侯。
夏侯渊,字妙才,敦族弟,征西将军,愍侯,在阳平关战死。
夏侯衡,渊长子,安宁亭侯。
夏侯绩,衡子,虎贲中郎将,安宁亭侯。。
夏侯褒,绩子,安宁亭侯。
夏侯霸,渊子,讨蜀护军、右将军,博昌亭侯,被司马氏怀疑逃入蜀。
夏侯威,霸弟,渊子,兖州刺史。
夏侯惠,威弟,渊子,乐安太守。
夏侯和,惠弟,渊子,河南尹。
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征南大将军,荆州牧,昌陵乡侯。
夏侯奉,尚弟,关内侯。
夏侯玄,字太初,尚子,太常。
夏侯本,尚从孙,昌陵亭侯。
夏侯献,领军将。
夏侯儒。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侍中,尚书令,敬侯。
荀恽,彧长子,娶安阳公主,虎贲中郎将,敬侯。
荀甝,恽子,散骑常侍,广阳乡侯。
荀頵,甝子,广阳乡侯。
荀霬,恽子,中领军,贞侯。
荀恺,霬子,贞侯。
荀俣,恽弟,御史中丞。
荀诜,俣弟,大将军从事中郎。
荀顗,诜弟,司空。
荀衍,彧兄,监军校尉,列侯。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尚书令,陵树亭侯。
荀缉,攸长子,有攸风。
荀适,攸次子,陵树亭侯。
荀彪,攸孙,丘阳亭侯。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太尉,魏寿乡侯。
贾穆,诩长子,驸马都尉,魏寿乡侯。
贾模,穆子,魏寿乡侯。
贾访,诩子,列侯。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袁侃,涣子,郡守、尚书。
袁霸,涣从弟,大司农。
袁亮,霸子,河南尹、尚书。
袁徽,霸弟,以儒素称。
袁敏,徽弟,有武艺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谒者,河堤谒者。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议郎,参丞相军事。
张陵,范子。
张承,字公先,范弟,丞相参军祭酒,赵郡太守。
张戬,承子。
凉茂,字伯方,山阳昌邑人,太子太傅。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太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议郎,关内侯。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奉常。
王忠,修子,东莱太守、散骑常侍。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五官将长史。
张泰,巨鹿人,大鸿胪。
庞迪,扶风人,河南尹。
张阁,东郡人,永宁太仆。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光禄勋。
管邈,宁子,博士。
管贡,宁族人,州吏。
王烈,字彦方,丞相掾。
张臶,字子明,巨鹿人,
胡昭,字孔明,颖川人。
胡纂,昭子,郎中。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中尉,被赐死。
杨训,巨鹿人。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尚书仆射。
毛机,玠子,郎中。
徐奕,字季才,东莞人,谏议大夫。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太仆,成阳亭侯。
何曾,夔子,司徒,靖侯。
刑颙、字子昂,河间鄚人,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徙太常,关内侯。
刑友,颙子,关内侯。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汉朝司隶校尉鲍宣九世孙,右中郎将。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大司农。
司马岐,芝子,陈留相。
司马肇,岐子。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三公之一,太傅,平阳乡侯。
钟毓,字稚叔,繇子,青州刺史,后将军,假节,都督荆州,惠侯。
钟骏,毓子,惠侯。
钟会,毓弟,司徒,东武亭候。
钟邕,会兄子。
钟毅,会兄子。
钟峻,会兄子。
钟劭,繇子,列侯。
钟豫,繇孙,列侯。
钟演,繇弟,列侯。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三公之一,司徒,安乐乡侯。
华表,歆子,尚书,安乐乡侯。
华缉,歆弟,列侯。
王郎,字景兴,东海郡人,三公之一,司空,兰陵侯。
王肃,字子雍,郎子,擅长贾、马之学,中领军,加散骑常侍,景侯。
王恽,肃子,景侯。
王恂,肃子,兰陵侯。
王详,郎兄子,列侯。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卫尉,安乡侯。
程武,昱子,安乡侯。
程克,武子,安乡侯。
程良,克子,安乡侯。
程延,昱子,列侯。
程晓,昱孙,汝南太守,列侯。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军祭酒,洧阳亭侯。
郭奕,嘉子,太子文学,洧阳亭侯。
郭深,奕子,洧阳亭侯。
郭猎,深子,洧阳亭侯。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卫尉,千秋亭侯。
董胄,昭子,郡守、九卿。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汉光武帝子阜陵王延后代,太中大夫,东亭侯。
刘寓,晔子,东亭侯。
刘陶,晔少子,平原太守。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太尉,都乡侯。
蒋秀,济子,都乡侯。
蒋凯,秀子,封下蔡子。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代,资卫将军,领监,方城侯。
刘正,放子,方城侯。
孙资,秘书郎,骡骑将军,侍中,左乡侯。
孙宏,资子,左乡侯。
秦朗,骁骑将军。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扬州刺史。
刘靖,馥子,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建成乡侯。
刘熙,靖子,建成乡侯。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兖州刺史。
司马遗,朗子,昌武亭侯。
司马洪,遗子,昌武亭侯。
司马孚,朗弟,
赵咨,太常。
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并州刺史,大司农,申门亭侯。
梁施,习子,申门亭侯。
王思,济阴人,豫州刺史,列侯。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凉州刺史,西乡侯
张缉,既子,光禄大夫,西乡侯。
张翁,既小子,关内侯。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
温生,恢子,关内侯。
孟建,汝南人,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豫州刺史,建威将军,阳里亭侯。
贾充,逵子,中护军,阳里亭侯。
胡质,东莞太守。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长水校尉,都亭侯。
任先,峻子,都亭侯。
任览,峻子,关内侯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侍中,都亭侯。
苏怡,则子,都亭侯。
苏愉,则弟,尚书,都亭侯。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尚书仆射,统留事,丰乐亭侯,实验楼船淹死。
杜恕,字务伯,畿子,散骑黄门侍郎,幽州刺吏,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丰乐亭侯,被废为庶民。
杜预,恕子,丰乐亭侯。
王才,骑都尉。
程喜,字申伯,征北将军。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大匠。
郑崇,浑子,郎中。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敦煌大守。
吴瓘,陈国人,魏郡太守。
任燠,乐安人,清河太守。
颜斐,济北人,京兆太守。
孔义,鲁国人,济南相。
令狐邵,太原人,弘农太守。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前将军,晋阳侯。
张虎,辽子,偏将军,晋阳侯。
张统,虎子,晋阳侯。
张汛,辽兄,列侯。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以骁果显名,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右将军,威侯。
乐綝,进子,有父风,扬州刺史,愍侯,诸葛诞反叛时被杀。
乐肇,綝子,愍侯。
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人,最好毅重,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左将军,假节钺,厉侯。
于圭,禁子,益寿亭侯。
张郃,字俊义,河间鄚人,以巧变著称,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征西车骑将军,鄚侯,在木门与孔明军交战,被飞矢击中战死。
张雄,郃子,鄚侯。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右将军,阳平侯。
徐盖,晃子,阳平侯。
徐霸,盖子,阳平侯。
朱灵,后将军,高唐亭侯。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破虏将军,都亭侯。
李祯,典子,都亭侯。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汝南太守,都亭侯。
李基,通子,奉义中郎将。
李绪,通兄,平虏中郎将。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镇东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良成侯。
臧艾,霸子,青州刺史,少府,恭侯。
臧权,艾子,恭侯。
臧观,霸孙,青州刺史,假节,恭侯,讨伐孙权时阵亡。
臧毓,青州刺史,恭侯。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后将军,新野侯。
文岱,聘子,列侯
文厚,聘从子,关内侯。
文休,聘养子,新野侯。
文武,休子,新野侯。
桓禺,谯郡人,江夏太守。
吕虔,字子恪,任城人,徐州刺史,威虏将军,万年亭侯。
吕翻,虔子,万年亭侯。
吕桂,翻子,万年亭侯。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勇力绝人,人称虎痴,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牟乡侯。
许仪,褚子,牟乡侯,被钟会所杀。
许综,仪子,牟乡侯。
许定,褚兄,振威将军,都督徼道虎贲。
典韦,陈留己吾人,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校尉,张秀叛乱时战死。
典满,韦子,都尉,关内侯。
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被关羽称为白马将军,立义将军,关门亭侯,被关羽所杀。
庞会,德子,勇烈有父风,中卫将军,列侯。
董衡,将军,欲降关羽被庞德斩杀。
董超,部典将,欲降关羽被庞德斩杀。
成何,督将。
庞淯,字子异,酒泉表氏人,中散大夫,附马都尉,西海太守,淯,关内侯。
庞曾,淯子,关内侯。
阎温,字伯俭,天水西城人,凉州别驾守上邽令,被马超杀死。
张恭,功曹,素有学行,西域戊己校尉,关内侯。
张就,恭子,金城太守。
张华,恭弟。
马艾,敦煌太守。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侍中,关内侯。
徐干,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
陈琳,字孔璋,广陵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门下督。
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仓曹掾属。
应玚,字德琏,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五官将文学。
应贞,璩子,参相国军事。
应籍,贞子,步兵校尉。
应璩,玚弟,侍中。
刘帧,字公干,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
吴质,济阴人,元城令,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嵇康,谯郡人,文辞壮丽。
丁仪,沛园人,文人。
丁廙,沛园人,文人。
杨修,弘农人。
荀纬,河内人。
桓威,下邳人,安成令,著《浑舆经》。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人,尚书,闵乡侯。
卫瓘,觊子,镇西将军。
王象,河内人,散骑常侍。
潘勖,河南人,尚书右丞。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侍中,关内侯。
刘阜,弟子,关内侯。
刘伟,廙弟。
刘助,字孔才,广平邯郸人,尚书郎、散骑侍郎,关内侯。
刘琳,助子,关内侯。
郗虑,御史大夫。
缪袭,东海人,有才学,尚书、光禄勋。
苏林,陈留人,散骑常侍。
韦诞,京兆人,光禄大夫。
孙该,任城人,陈郡太守。
杜挚,河东人,郎中令。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傅介子后代,尚书仆射,阳乡侯。
傅祗,嘏子,泾原子。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侍中,安乐乡侯。
桓纂,阶弟,散骑侍郎,关内侯。
桓嘉,阶子,乐安太守,安乐乡侯,与吴战于东关,阵亡。
桓翊,嘉子,安乐乡侯。
陈群,字长文,颖川许昌人,司空,尚书事,颖阴侯。
陈泰,字玄伯,群子,左仆射,颖阴侯。
陈恂,泰子,颖阴侯。
陈温,恂弟,封慎子。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侍中,光禄大夫,司徒,东乡侯。
陈本,矫子,有统御之才,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东乡侯。
陈粲,本子,东乡侯。
陈骞,本弟,车骑将军。
薛悌,东郡人,尚书令。
徐宣,字宝坚,广陵海西人,左仆射,待中光禄大夫,津阳亭侯。
徐钦,宣子,津阳亭侯。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司徒,长垣侯。
卫烈,臻子,光禄勋。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司空,光禄大夫,侍中,容城侯。
卢钦,毓子,尚书。
卢珽,毓子,泰山太守。
卢藩,毓孙,容城侯。
王昶,骠骑将军。
王观,光禄大夫。
王祥,司隶校尉。
和洽,字阳土,汝南西平人,太常,西陵乡侯。
和禽,洽子,西陵乡侯。
和适,禽弟,廷尉、吏部尚书。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光禄大夫,乐阳亭侯。
常旹,林子,泰山太守,乐阳亭侯。。
常静,旹弟,乐阳亭侯。
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南阳太守。
杜袭,字子绪,颖川定陵人,太中大夫,大将军军师,平阳乡侯。
杜基,袭兄,关内侯。
杜会,袭子,平阳乡侯。
赵俨,字伯然,颖川阳翟人,骠骑将军,迁司空,都乡侯。
赵亭,俨子,都乡侯。
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太尉军师,大司农,清阳亭侯。
裴秀,潜子,尚书仆射,清阳亭侯。
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司徒,南乡亭侯。
韩肇,暨子,南乡亭侯。
韩邦,肇子,南乡亭侯。
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崔琰族弟,司空,安阳乡侯。
崔述,林子,安阳乡侯。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太尉,安国侯。
高浑,柔子,昌陆子。
刘龟,宜阳典农。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并州刺史,振武将军,使特节,护匈奴中郎将,大利亭侯。
孙元,礼孙,大利亭侯。
王观,字伟台,东郡廪丘人,司空,阳乡侯。
王悝,观子,胶东子。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卫尉,颖乡侯。
辛敞,毗子,河内太守。
刘放,中书监。
孙资,中书令。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大匠,关内侯。
杨豹,阜孙,关内侯。
杨昆,阜宗族,与马超作战阵亡。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侍中,太史令,关内侯。
高堂琛,隆子,关内侯。
栈潜,任城人,县令。
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人,太尉,景侯。
满伟,宠子,卫尉,景侯。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使持节护匈中郎将军,振威将军,并州刺史,长乐亭侯。
田彭祖,豫子,长乐亭侯。
王雄,幽州刺史。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右中郎将,雁门太守,关内侯。
牵嘉,招子,关内侯。
牵弘,招次子,振威护军。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雍、凉诸军事,阳曲侯。
郭统,淮子,荆州刺史,阳曲侯。
郭正,统子,封汾阳子。
陈泰,雍州刺史。
徐邈,字景山,燕国苏人,司空,都亭侯。
徐武,豫州刺史,都亭侯。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阳陵亭侯。
胡威,刺史,阳陵亭侯。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骠骑将军,司空,持节,武观亭侯。
王浑,昶子,越骑校尉,武观亭侯。
王豹,北海太守。
王基,字伯兴,东莱曲城人,豹子,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东武侯。
王徽,基子,东武侯。
王廙,徽子,东武侯。
王淩,字彦云,太原祁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宜城亭侯,欲立楚王被杀。
令狐愚,淩外甥,兖州刺史。
毋丘兴,武威太守,高阳乡侯。
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兴子,镇东将军,都督扬州,安邑侯。
毋丘秀,俭弟。
毋丘重,俭孙。
文钦,杨州刺史,前将军,反叛司马氏失败逃入吴。
文鸯,钦子,将军,关内侯。
文虎,钦子,将军,关内侯。
胡遵,征东将军。
王颀,玄菟太守。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后代,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骡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
陈骞,安东将军。
州泰,兖州刺史。
石苞,监军。
唐咨,利城人,安远将军。
胡奋,大将军司马。
王祚,将领。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征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邓侯。
邓忠,艾子,亭侯。
邓于,艾孙。
邓朗,艾孙,郎中。
师纂,益州刺史。
梯俊,建中校尉。
刘夏,太守。
刘茂,乐浪太守。
弓遵,带方太守。
蔡风,辽东太守。
姚光,玄菟太守。
陈登,字元龙,广陵太守。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太乐令,协律都尉。
陈颃,下邳人,司律中郎将。
张式,将领。
朱建平,沛国人,五官将。
周宣,字孔和,乐安人,太史。
王弼,山阳,尚书郎。
邵悌,西曹属。
夏侯咸,司马。
胡烈,护军。
句安,将军。
诸葛绪,雍州刺史。
张绣,武威祖厉人,后投降曹操,做了很多贡献,在随从曹操去柳城征讨乌丸,途中去世。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蜀汉昭烈皇帝。
刘禅,字公嗣,后主。自缚投降。
刘永,字公寿,先主子,鲁王。
刘理,字奉孝,后主庶弟,梁王。
刘辑,理子,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胤,理子,哀王。
刘承,胤子,殇王。
刘封,刘备义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副军中郎将。被赐死。
甘皇后,沛人。
穆皇后,陈留人。
孙夫人,东吴宗室。
敬哀皇后,张飞长女,后主皇后。
张皇后,敬哀之妹,后主皇后。
王贵人,敬哀张皇后侍人。
刘璇,字文衡,后主太子。死于乱军中。
刘瑶,后主子,安定王。
刘琮,后主子,西河王。
刘瓒,后主子,新平王。
刘谌,后主子,北地王。蜀灭亡时自杀。
刘恂,后主子,新兴王。
刘虔,后主子,上党王。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病死于军中,时年54岁。
诸葛瞻,字思远,亮子,行都护卫将军。临阵战死,时年37。
诸葛尚,瞻长子。与父亲一起战死涪城。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均,亮弟,长水校尉。
诸葛乔,字伯松,瑾次子,驸马都尉。
诸葛攀,乔子,行护军翊武将军。
诸葛显,攀子。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前将军,假节钺,壮缪侯。被东吴偷袭兵败被杀。
关兴,字安国,关羽子,侍中、中监军,壮缪侯。
关统,兴子,官至虎贲中郎将,壮缪侯。
关彝,兴庶子,彝壮缪侯。
关平,羽义子。与关羽一起被杀。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桓侯。被部下张达、范强暗杀。
张苞,飞长子,桓侯。
张遵,苞子,尚书。
张绍,飞次子,侍中、尚书仆射,桓侯。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威侯。
马岱,马超弟,平北将军,陈仓侯。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后将军,刚侯。
黄叙,忠子。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镇军将军,顺平侯。
赵统,虎贲中郎,督行领军,顺平侯。
赵广,牙门将。随姜维出征沓中,临阵战死。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军师中郎将,关内侯。围攻雒县,为流矢所中,时年36。
庞宏,字巨师,统子,涪陵太守。
庞林,统弟,荆州治中从事。随黄权投魏。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尚书令、护军将军,翼侯。
法邈,关内侯,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善于评价人,太傅。
许钦,靖子。
许游,钦子,尚书。
陈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外孙,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
陈裕,祗子,黄门侍郎。
吕义,字季阳,南阳人,尚书令。
吕辰,义子,成都令。
吕雅,义次子,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安汉将军。
麋威,竺子,虎贲中郎将。
麋照,威子,虎骑监。
麋芳,字子方,东海人,南郡太守。降吴。
孙乾,字公佑,北海人,从事中郎,秉忠将军。
简雍,字宪和,涿郡人,昭德将军。
伊籍,字伯机,山阳人,昭文将军。
秦宓,字子敕,广汉绵竹人,大司农。
夏侯纂,广汉太守。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掌军中郎将。
董允,字休昭,和子,侍中守尚书令。
董宏,允孙,晋巴西太守。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尚书令。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马良眉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其兄弟五人被称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左将军掾,夷陵之战中阵亡,36岁。
马秉,良子,骑都尉。
马谡,字幼常,良弟,为人言过其实,绵竹成都令,越希太守,街亭之战失误,被斩,39岁。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卫尉,城阳亭侯。
陈济,震子,城阳亭侯。
孟达,字子敬,宜都太守。
彭漾,字永年,广汉人,阳江太守。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长水校尉。被流放汶山郡。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骠骑将军,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因误军机流放梓潼郡。
李丰,严子,朱提太守。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固陵太守,都乡侯。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孔明死后与杨仪不和被杀。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有才干,丞相参军长史,绥军将军。因不满地位被流放汉嘉郡,自杀。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梓潼太守、裨将军。
霍弋,字绍先,峻子,监军、翊军将军,建宁太守。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王山,连子,江阳太守。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左将军,显明亭侯。
向条,朗子,御史中丞。
向宠,朗兄子,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阵亡。
向充,宠弟,射声校尉、尚书。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辅汉将军,领留府长史。
张毣,裔子,三郡守、监军。
张郁,毣子,太子中庶子。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蜀郡太守,越骑校尉,关内侯。
黄元素,汉嘉太守。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谏议大夫。惧罪降魏。
王冲,广汉人,牙门将。
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谏议大夫。
五梁,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习儒学,谏义大夫、五官中郎将。
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人,儒林校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6
杨昂:六十七回,张鲁将,为张合杀。
杨任:六十七回,张鲁将,为夏侯渊斩。
杨锋:八十九回,南蛮银冶洞二十一洞主,
杨仪:九十一回,蜀绥军将军。自恃功高,被废为庶人,自刎。
杨陵:九十二回,杨阜族弟,魏南安太守,诈降,为关兴杀。
杨暨:九十九回,魏官。
杨顒:一百三回,蜀主簿。
杨祚:一百六回,公孙渊将,
杨综:一百七回,魏主簿。
杨欣:一百十六回,魏金城太守。
杨济:一百二十回,晋冠军将军。
阳群:九十七回,蜀将。病故。
于禁:十回,泰山巨平人,字文则。为关羽擒,荆州失归曹。为曹丕气死。
于糜:十五回,刘繇部将,孙策挟死。
于吉:二十九回,东吴呼为神仙,气死孙策。
于诠:一百十一回,吴将。为魏乱军杀。
俞氏:七回,孙坚之过房。生孙韶。
俞涉:五回,袁术手下骁将,为华雄杀。
虞翻:十五回,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会稽吏,投吴,精通易经。
虞松:一百八回,魏主簿。
乐进:五回,阳平卫国人,字文谦。为甘宁射中面门。
乐就: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乐綝:九十八回,乐进子。扬州刺史,为诸葛诞杀。
尹礼:十八回,泰山寇,降曹。
尹楷:三十二回,武安长,袁尚将,为许褚杀。
尹奉:六十四回,历城统兵校尉,曹将。
尹默:八十回,蜀学士。
尹赏:九十二回,魏天水主簿,降蜀。
尹大目:一百七回,魏殿中校尉。
云英:二十三回,董承侍妾。
应劭:十回,泰山太守。为张闿乱军所逼投袁绍。
阴夔:三十二回,袁尚将,豫州刺史。
殷馗:三十一回,辽东人,善晓天文。
殷纯:八十回,蜀大司马。
爰(青彡):一百十六回,魏将。
爰邵:一百十六回,魏护卫。
伊籍:三十四回,荆州幕宾,字机伯,山阳人。后随刘备。蜀昭文博士。
雍闿:八十七回,蜀建宁太守,汉什方侯雍齿之后,结连孟获反。为鄂焕杀。
雅丹:九十四回,西羌丞相,为马岱擒。
越吉:九十四回,西羌元帅,为关兴杀。
羊祜:一百二十回,晋都督。
Z
诸葛亮:三十六回,琅琊阳都人,字孔明,病死五丈原。
诸葛瑾:二十九回,字子瑜,琅琊南阳人,诸葛亮兄。
诸葛珪:三十六回,诸葛亮之父,早卒。
诸葛玄:三十六回,诸葛亮之叔,与刘表有旧。
诸葛均:三十七回,诸葛亮弟。
诸葛原:六十九回,迁新兴太守,管辂卜之。
诸葛虔:八十五回,曹仁将,
诸葛恪:九十八回,诸葛瑾长子,吴太子左辅。字元逊。太傅。为孙峻杀。
诸葛瞻:一百五回,诸葛亮子。字思远。娶刘禅女。兵败自刎。
诸葛诞:一百十回,魏镇东将军,字公休,琅琊南阳人,诸葛亮族弟。反魏。为胡奋杀。
诸葛靓:一百十一回,诸葛诞子。
诸葛绪:一百十六回,魏雍州刺史。
诸葛尚:一百十七回,诸葛瞻子。兵败亡。
张让:一回,十常待之一。投河死。
张角:一回,巨鹿人,天公将军。
张梁:一回,巨鹿人,地公将军,为皇甫嵩所杀。
张宝:一回,巨鹿人,人公将军,为手下严政所杀。
张飞:一回,字翼德。涿郡人。为范疆、张达刺杀。
张世平:一回,中山贩马商人。
张均:二回,朗中。
张举:二回,在渔阳反,称天子,自缢。
张纯:二回,在渔阳反,为手下头目刺杀。
张济:三回,董卓将,后自立,攻南阳中流矢亡。
张邈:五回,初为陈留太守。
张超:五回,初为广陵太守,张邈弟。为操破,自刎。
张杨:五回,初为上党太守,大司马。为杨丑杀。
张俭:六回,山阳高平人,字元节,江夏八俊之一。
张虎:七回,江夏人,黄祖部将,为孙策射杀。
张温:八回,司空。董卓杀。
张闿:十回,徐州都尉,旧为黄巾军。杀曹嵩一家。
张燕:十一回,黑山贼,降操,被封平北将军。
张昭:十五回,字子布,彭城人
张纮:十五回,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后留许昌,被封会稽都尉回吴。病故,言筑石头城。
张英:十五回,刘繇部将,为陈武刺死。
张勋:十五回,袁术将,都督。
张绣:十六回,张济侄,破曹,降曹,
张鲁:五十九回,汉宁太守。沛国丰人。自号师君。降曹,封镇南将军。
张陵:五十九回,张鲁祖,在西川鹄鸣山中造作道书惑人。
张衡:五十九回,张鲁父,行道,号米贼。
张先:十七回,张绣将,为许褚杀。
张合:二十二回,河间人,字隽×,袁绍将,降曹。为诸葛亮设计亡。
张津:二十九回,交州刺史,为迷信所害。
张(岂页):三十二回,袁尚将,降曹,为甘宁杀。
张南:三十三回,袁熙将,降曹,为周泰杀。
张武:三十四回,江夏贼,为赵云杀。
张温:三十八回,吴人,字惠恕。
张允:四十回,刘表将,降曹,为操斩。
张横:五十八回,韩遂将,为曹军杀。
张既:五十九回,字德容,京兆尹。
张卫:五十九回,张鲁弟。为许褚斩。
张松:六十回,字永年,益州别驾。法正、孟达友。为兄出首,刘璋斩。
张任:六十回,刘璋将,蜀郡人,为张飞擒,斩。
张肃:六十二回,张松兄,广汉太守。
张翼:六十四回,武阳人,刘璋将,降刘。兵败国亡,死于乱军。
张著:七十一回,蜀牙将,
张音:八十回,御史大夫,庙高使
张爽:八十回,蜀从事。
张裔:八十回,蜀偏将军。
张南:八十一回,蜀将。兵败死于乱军。
张达:八十一回,张飞将,刺杀飞,降吴。后为吴送归,为张苞剐。
张苞:八十一回,张飞长子。不慎跌入涧中,伤重亡。
张绍:八十一回,张飞弟。
张氏:八十五回,张飞女,刘禅正宫。
张嶷:八十七回,蜀将,南征曾为祝融夫人擒,荡寇将军,段谷之战为魏军乱箭射杀。
张韬:九十一回,郭贵妃幸臣,陷甄氏。
张普:九十六回,曹休将,为朱桓杀。
张虎:九十八回,张辽子。
张休:九十八回,张昭次子,吴太子右弼。
张承:一百二回,吴将。
张球:一百三回,魏骁将,
张茂:一百五回,魏太子舍人,字彦材,谏言被斩。
张弥:一百六回,吴臣,为公孙渊斩。
张当:一百六回,魏黄门,谄事曹爽。为司马懿斩。
张特:一百八回,魏牙门将。
张约:一百八回,诸葛恪心腹将。为孙峻杀。
张缉:一百八回,魏光禄大夫,张皇后之父,曹芳之皇丈。为司马师杀。
张皇后:一百九回,曹芳妻。为司马师白练绞死。
张明:一百十回,魏将。
张布:一百十三回,吴将军。为孙皓斩。
张遵:一百十七回,蜀尚书。兵败亡。
张绍:一百十八回,蜀私署侍中。降魏。
张峻:一百十八回,蜀太常。
张节:一百十九回,魏黄门侍郎。为司马炎斩。
张华:一百二十回,晋秘书丞。
张悌:一百二十回,吴丞相。死于乱军。
张尚:一百二十回,晋将。
张象:一百二十回,吴前将军。降晋。
张辽:十一回,雁门马邑人,字文远。为丁奉射中腰,箭疮迸裂亡。
赵忠:一回,十常待之一。
赵弘:二回,黄巾军,使槊,为孙坚所杀。
赵萌:三回,汉右军校尉。
赵岑:五回,董卓将,后献汜水关。
赵云:七回,字子龙,常山真定人。病故。
赵岐:七回,太仆。
赵彦:二十回,汉议郎,为操杀。
赵睿:三十回,袁绍将,为曹兵所杀。
赵范:五十二回,桂阳太守,为赵云擒,降。
赵韪:五十九回,益州吏。
赵衢:六十四回,杨阜友。
赵昂:六十四回,历城统兵校尉,曹将。
赵月:六十四回,赵昂子,马超裨将,父举事,为马超斩。
赵颜:六十九回,管辂卜之。
赵累:七十三回,关羽将,粮料官,走麦城死于乱军。
赵祚:八十回,蜀别驾。
赵融:八十一回,蜀将。
赵咨:八十二回,东吴中太夫。
赵统:九十七回,赵云长子,虎贲中郎。
赵广:九十七回,赵云次子,牙门将。
赵直:一百四回,蜀行军司马。
朱(亻隽):一回,中郎将,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大司农。李郭交兵成疾而亡。
朱治:十五回,字君理,丹阳故鄣人,
朱灵:二十一回,曹将,
朱桓:三十八回,字休穆,吴郡人。吴奋威将军。
朱光:六十一回,曹将,庐江太守。为甘宁打倒,吕蒙军乱刀斩。
朱然:七十五回,东吴将,虎威将军。为赵云杀。
朱褒:八十七回,蜀牂牁太守,结连孟获反,为鄂焕杀。
朱赞:九十三回,魏荡寇将军,为赵云杀。
朱恩:一百八回,诸葛恪心腹将。
朱芳:一百十回,魏将。
朱异:一百十一回,吴将。兵败为孙綝斩。
朱太后:一百二十回,孙休妻。
周毖:四回,侍中,为董卓杀。
周奂:九回,大鸿胪,死于国难。
周瑜:十五回,庐江舒城人,字公瑾。
周尚:十五回,丹阳太守,周瑜叔。
周泰:十五回,字幼平,九江下蔡人。
周昕:十五回,王朗将,孙策杀。
周仓:二十八回,原为张宝部下,关西人,后随关羽。败麦城,自刎亡。
周循:五十七回,周瑜长子。
周胤:五十七回,周瑜次子。
周善:六十一回,孙权心腹,为张飞杀。
周群:六十五回,蜀将,降刘。
周平:八十三回,周泰弟,为关兴斩。
周舫:九十六回,东吴鄱阳太守。
周旨:一百二十回,杜预牙将。
邹靖:一回,校尉。
邹氏:十六回,张济妻,
郑玄:一回,字康成,刘备师,汉尚书。
郑泰:二回,侍御史,
郑宝:二十九回,巢湖太守。
郑度:六十四回,刘璋从事。
郑文:一百二回,魏偏将军,诈降蜀被斩。
郑袤:一百十回,魏光禄勋,
郑伦:一百十三回,魏将。为廖化斩。
钟邵:十回,谏议大夫。
钟缙:四十一回,夏侯敦部将,钟绅兄弟,为赵云杀。
钟绅:四十一回,夏侯敦部将,钟缙兄弟,为赵云杀。
钟繇:五十六回,长安郡守。
钟进:五十八回,钟繇弟,为庞德杀。
钟会:一百七回,颖川长社人,字士兵季,钟繇之子。造反,为乱军杀。
钟毓:一百七回,钟会兄。
笮融:十五回,刘繇谋士。
种拂:九回,太常卿,死于国难。
种辑:二十回,汉长水校尉,衣带诏事发,为操杀。
臧旻:二回,会稽刺史。
臧霸:十一回,泰山华阴人,字宣高。降曹。
宗宝:十一回,孔融将,为管亥杀。
宗预:一百五回,南阳安众人,字德艳,蜀参军,右中郎将。
紫虚上人:六十二回,锦屏山老道。
左丰:一回,黄门。
左灵:十三回,
左贤王:三十三回,北番王。
左慈:六十八回,字元放,道号乌角先生,戏曹操。
左咸:七十七回,东吴主簿,进言斩关羽。
脂习:四十回,京兆,孔融友。
祝融夫人:九十回,孟获妻,祝融氏之后,为马岱擒,
祖茂:五回,字大荣,吴郡富春人,双刀。为华雄斩。
祖弼:八十回,符宝郎,为曹洪杀。
卓膺:六十四回,刘璋将,降刘,
翟元:七十三回,曹仁将,为关平斩。
州泰:一百十一回,魏兖州刺史。
曾宣:一百十二回,诸葛诞将,降魏。
甄氏:三十三回,袁熙妻,为曹丕纳之。后赐死。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6-14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 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刘备、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 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学习内容

一、讲史文学之源流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人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的手稿。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不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说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图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

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127页)。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备《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中国讲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三分著名。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于唐代已有记载。宋人致力增饰铺张,因而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现存《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人作品,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建议不要死记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长的专制帝王统治时代,很奇怪的是,中国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正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现。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遗憾。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说是罗贯中。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四是庐陵人。数十年来,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太原说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二、杭州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三、东原(东平)说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 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这涉及《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何以如此?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罗贯中分明是罗本,东平是其父母之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1992,119-130页)也从《 赵宝峰 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字彦直,东平人。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贯中恐是别号。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有以为是南宋人。有以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实质的影响。以下引述周邨、冯其庸、章培恒、周楞伽等人的说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1985,76-82页)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邨的意见。

二、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当然也是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大约活了八十五岁。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1981,第四期,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罗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有四说: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叶。无论如何,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编撰者,则写作年代就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

一、宋以前说

周邨主张《三国演义》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我们前面已引述他的说法(见本单元,第3页)

二、元代中期说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

三、明初说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3,280-295页)一文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四、明中叶说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266-279页)一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1321-1323)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明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来立论的,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

版本

—、嘉靖本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二、志传本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三、李评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四、毛本(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三、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定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 魏 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246-273页)。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

六、《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二是该书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或作为咏唱题材;四是《三国演义》语言精警,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参考资料:http://yangjiang.gdrtvu.edu.cn/Ke%20Jian%20Zi%20Yuan/048/disici.htm
第3个回答  2007-06-10
去看看吧,快采纳我的
杨昂:六十七回,张鲁将,为张合杀。
杨任:六十七回,张鲁将,为夏侯渊斩。
杨锋:八十九回,南蛮银冶洞二十一洞主,
杨仪:九十一回,蜀绥军将军。自恃功高,被废为庶人,自刎。
杨陵:九十二回,杨阜族弟,魏南安太守,诈降,为关兴杀。
杨暨:九十九回,魏官。
杨顒:一百三回,蜀主簿。
杨祚:一百六回,公孙渊将,
杨综:一百七回,魏主簿。
杨欣:一百十六回,魏金城太守。
杨济:一百二十回,晋冠军将军。
阳群:九十七回,蜀将。病故。
于禁:十回,泰山巨平人,字文则。为关羽擒,荆州失归曹。为曹丕气死。
于糜:十五回,刘繇部将,孙策挟死。
于吉:二十九回,东吴呼为神仙,气死孙策。
于诠:一百十一回,吴将。为魏乱军杀。
俞氏:七回,孙坚之过房。生孙韶。
俞涉:五回,袁术手下骁将,为华雄杀。
虞翻:十五回,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会稽吏,投吴,精通易经。
虞松:一百八回,魏主簿。
乐进:五回,阳平卫国人,字文谦。为甘宁射中面门。
乐就: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乐綝:九十八回,乐进子。扬州刺史,为诸葛诞杀。
尹礼:十八回,泰山寇,降曹。
尹楷:三十二回,武安长,袁尚将,为许褚杀。
尹奉:六十四回,历城统兵校尉,曹将。
尹默:八十回,蜀学士。
尹赏:九十二回,魏天水主簿,降蜀。
尹大目:一百七回,魏殿中校尉。
云英:二十三回,董承侍妾。
应劭:十回,泰山太守。为张闿乱军所逼投袁绍。
阴夔:三十二回,袁尚将,豫州刺史。
殷馗:三十一回,辽东人,善晓天文。
殷纯:八十回,蜀大司马。
爰(青彡):一百十六回,魏将。
爰邵:一百十六回,魏护卫。
伊籍:三十四回,荆州幕宾,字机伯,山阳人。后随刘备。蜀昭文博士。
雍闿:八十七回,蜀建宁太守,汉什方侯雍齿之后,结连孟获反。为鄂焕杀。
雅丹:九十四回,西羌丞相,为马岱擒。
越吉:九十四回,西羌元帅,为关兴杀。
羊祜:一百二十回,晋都督。
Z
诸葛亮:三十六回,琅琊阳都人,字孔明,病死五丈原。
诸葛瑾:二十九回,字子瑜,琅琊南阳人,诸葛亮兄。
诸葛珪:三十六回,诸葛亮之父,早卒。
诸葛玄:三十六回,诸葛亮之叔,与刘表有旧。
诸葛均:三十七回,诸葛亮弟。
诸葛原:六十九回,迁新兴太守,管辂卜之。
诸葛虔:八十五回,曹仁将,
诸葛恪:九十八回,诸葛瑾长子,吴太子左辅。字元逊。太傅。为孙峻杀。
诸葛瞻:一百五回,诸葛亮子。字思远。娶刘禅女。兵败自刎。
诸葛诞:一百十回,魏镇东将军,字公休,琅琊南阳人,诸葛亮族弟。反魏。为胡奋杀。
诸葛靓:一百十一回,诸葛诞子。
诸葛绪:一百十六回,魏雍州刺史。
诸葛尚:一百十七回,诸葛瞻子。兵败亡。
张让:一回,十常待之一。投河死。
张角:一回,巨鹿人,天公将军。
张梁:一回,巨鹿人,地公将军,为皇甫嵩所杀。
张宝:一回,巨鹿人,人公将军,为手下严政所杀。
张飞:一回,字翼德。涿郡人。为范疆、张达刺杀。
张世平:一回,中山贩马商人。
张均:二回,朗中。
张举:二回,在渔阳反,称天子,自缢。
张纯:二回,在渔阳反,为手下头目刺杀。
张济:三回,董卓将,后自立,攻南阳中流矢亡。
张邈:五回,初为陈留太守。
张超:五回,初为广陵太守,张邈弟。为操破,自刎。
张杨:五回,初为上党太守,大司马。为杨丑杀。
张俭:六回,山阳高平人,字元节,江夏八俊之一。
张虎:七回,江夏人,黄祖部将,为孙策射杀。
张温:八回,司空。董卓杀。
张闿:十回,徐州都尉,旧为黄巾军。杀曹嵩一家。
张燕:十一回,黑山贼,降操,被封平北将军。
张昭:十五回,字子布,彭城人
张纮:十五回,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后留许昌,被封会稽都尉回吴。病故,言筑石头城。
张英:十五回,刘繇部将,为陈武刺死。
张勋:十五回,袁术将,都督。
张绣:十六回,张济侄,破曹,降曹,
张鲁:五十九回,汉宁太守。沛国丰人。自号师君。降曹,封镇南将军。
张陵:五十九回,张鲁祖,在西川鹄鸣山中造作道书惑人。
张衡:五十九回,张鲁父,行道,号米贼。
张先:十七回,张绣将,为许褚杀。
张合:二十二回,河间人,字隽×,袁绍将,降曹。为诸葛亮设计亡。
张津:二十九回,交州刺史,为迷信所害。
张(岂页):三十二回,袁尚将,降曹,为甘宁杀。
张南:三十三回,袁熙将,降曹,为周泰杀。
张武:三十四回,江夏贼,为赵云杀。
张温:三十八回,吴人,字惠恕。
张允:四十回,刘表将,降曹,为操斩。
张横:五十八回,韩遂将,为曹军杀。
张既:五十九回,字德容,京兆尹。
张卫:五十九回,张鲁弟。为许褚斩。
张松:六十回,字永年,益州别驾。法正、孟达友。为兄出首,刘璋斩。
张任:六十回,刘璋将,蜀郡人,为张飞擒,斩。
张肃:六十二回,张松兄,广汉太守。
张翼:六十四回,武阳人,刘璋将,降刘。兵败国亡,死于乱军。
张著:七十一回,蜀牙将,
张音:八十回,御史大夫,庙高使
张爽:八十回,蜀从事。
张裔:八十回,蜀偏将军。
张南:八十一回,蜀将。兵败死于乱军。
张达:八十一回,张飞将,刺杀飞,降吴。后为吴送归,为张苞剐。
张苞:八十一回,张飞长子。不慎跌入涧中,伤重亡。
张绍:八十一回,张飞弟。
张氏:八十五回,张飞女,刘禅正宫。
张嶷:八十七回,蜀将,南征曾为祝融夫人擒,荡寇将军,段谷之战为魏军乱箭射杀。
张韬:九十一回,郭贵妃幸臣,陷甄氏。
张普:九十六回,曹休将,为朱桓杀。
张虎:九十八回,张辽子。
张休:九十八回,张昭次子,吴太子右弼。
张承:一百二回,吴将。
张球:一百三回,魏骁将,
张茂:一百五回,魏太子舍人,字彦材,谏言被斩。
张弥:一百六回,吴臣,为公孙渊斩。
张当:一百六回,魏黄门,谄事曹爽。为司马懿斩。
张特:一百八回,魏牙门将。
张约:一百八回,诸葛恪心腹将。为孙峻杀。
张缉:一百八回,魏光禄大夫,张皇后之父,曹芳之皇丈。为司马师杀。
张皇后:一百九回,曹芳妻。为司马师白练绞死。
张明:一百十回,魏将。
张布:一百十三回,吴将军。为孙皓斩。
张遵:一百十七回,蜀尚书。兵败亡。
张绍:一百十八回,蜀私署侍中。降魏。
张峻:一百十八回,蜀太常。
张节:一百十九回,魏黄门侍郎。为司马炎斩。
张华:一百二十回,晋秘书丞。
张悌:一百二十回,吴丞相。死于乱军。
张尚:一百二十回,晋将。
张象:一百二十回,吴前将军。降晋。
张辽:十一回,雁门马邑人,字文远。为丁奉射中腰,箭疮迸裂亡。
赵忠:一回,十常待之一。
赵弘:二回,黄巾军,使槊,为孙坚所杀。
赵萌:三回,汉右军校尉。
赵岑:五回,董卓将,后献汜水关。
赵云:七回,字子龙,常山真定人。病故。
赵岐:七回,太仆。
赵彦:二十回,汉议郎,为操杀。
赵睿:三十回,袁绍将,为曹兵所杀。
赵范:五十二回,桂阳太守,为赵云擒,降。
赵韪:五十九回,益州吏。
赵衢:六十四回,杨阜友。
赵昂:六十四回,历城统兵校尉,曹将。
赵月:六十四回,赵昂子,马超裨将,父举事,为马超斩。
赵颜:六十九回,管辂卜之。
赵累:七十三回,关羽将,粮料官,走麦城死于乱军。
赵祚:八十回,蜀别驾。
赵融:八十一回,蜀将。
赵咨:八十二回,东吴中太夫。
赵统:九十七回,赵云长子,虎贲中郎。
赵广:九十七回,赵云次子,牙门将。
赵直:一百四回,蜀行军司马。
朱(亻隽):一回,中郎将,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大司农。李郭交兵成疾而亡。
朱治:十五回,字君理,丹阳故鄣人,
朱灵:二十一回,曹将,
朱桓:三十八回,字休穆,吴郡人。吴奋威将军。
朱光:六十一回,曹将,庐江太守。为甘宁打倒,吕蒙军乱刀斩。
朱然:七十五回,东吴将,虎威将军。为赵云杀。
朱褒:八十七回,蜀牂牁太守,结连孟获反,为鄂焕杀。
朱赞:九十三回,魏荡寇将军,为赵云杀。
朱恩:一百八回,诸葛恪心腹将。
朱芳:一百十回,魏将。
朱异:一百十一回,吴将。兵败为孙綝斩。
朱太后:一百二十回,孙休妻。
周毖:四回,侍中,为董卓杀。
周奂:九回,大鸿胪,死于国难。
周瑜:十五回,庐江舒城人,字公瑾。
周尚:十五回,丹阳太守,周瑜叔。
周泰:十五回,字幼平,九江下蔡人。
周昕:十五回,王朗将,孙策杀。
周仓:二十八回,原为张宝部下,关西人,后随关羽。败麦城,自刎亡。
周循:五十七回,周瑜长子。
周胤:五十七回,周瑜次子。
周善:六十一回,孙权心腹,为张飞杀。
周群:六十五回,蜀将,降刘。
周平:八十三回,周泰弟,为关兴斩。
周舫:九十六回,东吴鄱阳太守。
周旨:一百二十回,杜预牙将。
邹靖:一回,校尉。
邹氏:十六回,张济妻,
郑玄:一回,字康成,刘备师,汉尚书。
郑泰:二回,侍御史,
郑宝:二十九回,巢湖太守。
郑度:六十四回,刘璋从事。
郑文:一百二回,魏偏将军,诈降蜀被斩。
郑袤:一百十回,魏光禄勋,
郑伦:一百十三回,魏将。为廖化斩。
钟邵:十回,谏议大夫。
钟缙:四十一回,夏侯敦部将,钟绅兄弟,为赵云杀。
钟绅:四十一回,夏侯敦部将,钟缙兄弟,为赵云杀。
钟繇:五十六回,长安郡守。
钟进:五十八回,钟繇弟,为庞德杀。
钟会:一百七回,颖川长社人,字士兵季,钟繇之子。造反,为乱军杀。
钟毓:一百七回,钟会兄。
笮融:十五回,刘繇谋士。
种拂:九回,太常卿,死于国难。
种辑:二十回,汉长水校尉,衣带诏事发,为操杀。
臧旻:二回,会稽刺史。
臧霸:十一回,泰山华阴人,字宣高。降曹。
宗宝:十一回,孔融将,为管亥杀。
宗预:一百五回,南阳安众人,字德艳,蜀参军,右中郎将。
紫虚上人:六十二回,锦屏山老道。
左丰:一回,黄门。
左灵:十三回,
左贤王:三十三回,北番王。
左慈:六十八回,字元放,道号乌角先生,戏曹操。
左咸:七十七回,东吴主簿,进言斩关羽。
脂习:四十回,京兆,孔融友。
祝融夫人:九十回,孟获妻,祝融氏之后,为马岱擒,
祖茂:五回,字大荣,吴郡富春人,双刀。为华雄斩。
祖弼:八十回,符宝郎,为曹洪杀。
卓膺:六十四回,刘璋将,降刘,
翟元:七十三回,曹仁将,为关平斩。
州泰:一百十一回,魏兖州刺史。
曾宣:一百十二回,诸葛诞将,降魏。
甄氏:三十三回,袁熙妻,为曹丕纳之。后赐死。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回答者:原始人1号 - 助理 二级 6-6 23:04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汉相国曹参后代,小字阿瞒,任丞相,魏王。
曹嵩,字巨高,曹操父,夏侯敦叔父。灵帝时任大司农、大鸿胪,太尉。
曹腾,字季兴,嵩养父,中常侍大长秋。
曹德,操弟。
曹昂,字子修,操长子,丰愍王,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琬,昂继子,丰愍王。
曹廉,琬子,丰愍王。
曹安民,操弟子,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铄,操子,相殇王。
曹潜,铄子,相愍王。
曹偃,潜子,相怀王。
曹竦,铄继子,阳都乡公。
曹冲,字仓舒,操子,邓哀王。
曹琮,冲继子,平阳公。
曹据,操子,彭城王。
曹宇,操子,大将军,燕王。
曹奂,字景明,武帝孙,宇子,魏国末代皇帝,禅位给司马炎,废为陈留王,谥曰元皇帝。
曹林,操子,沛穆王。
曹纬,林子,沛穆王。
曹衮,操子,少好学,中山恭王。
曹孚,衮子,中山恭王。
曹玹,操子,怀王。
曹赞,玹继子,怀王。
曹壹,玹继子,怀王。
曹恒,壹子,怀王。
曹峻,字子安,操子,陈留恭王。
曹澳,峻子,陈留恭王。
曹矩,操子,范阳闵王。
曹敏,矩继子,范阳闵王。
曹焜,敏子,范阳原王。
曹干,操子,赵王。
曹上,操子,临邑殇公子。
曹彪,字朱虎,操子,楚王。
曹嘉,彪子,常山真定王。
曹勤,操子,刚殇公子。
曹乘,操子,谷城殇公子。
曹绍,郎中。
曹整,操子,叔父绍继子,郿戴公子。
曹范,整继子,悼公。
曹阐,范弟,叔父整继子,郿公。
曹京,操子,灵殇公子。
曹彬,蓟恭公。
曹均,操子,叔父彬继子,樊安公。
曹抗,均子,屯留公。
曹谌,抗子,屯留公。
曹棘,操子,广宗殇公子。
曹玉,朗陵哀侯。
曹徽,操子,叔父玉继子,东平灵王。
曹翕,徽子,东平灵王。
曹茂,操子,乐陵王。
曹彰,字子文,操子,少善射御,膂力过人,越骑将军,任城威王。
曹楷,彰子,任城王。
曹芳,字兰卿,楷子,继给曹睿,魏国第三代皇帝,被废为齐王。
曹植,操子,陈思王。
曹志,植子,济北王。
曹熊,字子建,操子,萧怀王。
曹炳,熊子,萧哀王。
曹丕,字子桓,曹操太子,文皇帝。
曹睿,字符仲,文帝太子,
曹协,丕子,赞哀王。
曹寻,协子,赞殇王。
曹蕤,丕子,北海悼王。
曹赞,琅邪王子,蕤继子,文安王。
曹鉴,丕子,东武阳怀王。
曹霖,丕子,性粗暴,东海定王。
曹髦,字彦士,文帝孙,霖子,魏国第四代皇帝,后被废为高贵乡公。
曹启,霖子,东海定王。
曹礼,丕子,元城哀王。
曹悌,任城王楷子,礼继子,梁王。
曹邕,邯郸怀王。
曹温,任城王楷子,鲁阳王。
曹贡,清河悼王。
曹俨,广平哀王。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大司马,忠侯。
曹泰,仁子,镇东将军,假节,宁陵侯。
曹初,泰子,宁陵侯。
曹楷,泰弟,列侯。
曹范,泰弟,列侯。
曹纯,仁弟,仪郎参司空军事,高陵亭侯。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骠骑将军,恭侯。
曹馥,洪子,恭侯。
曹震,洪子,列侯。
曹瑜,洪族父,卫将军,列侯。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大司马,都督扬州,壮侯。
曹肇,休子,有当世才度,散骑常侍、屯骑校尉,壮侯。
曹兴,肇子,壮侯。
曹纂,肇弟,殄吴将军,列侯。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迁大将军,给事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邵陵侯。
曹彬,真弟,列侯。
曹爽,字昭伯,真子,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侍中,武安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羲,真子,中领军,武卫将军,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训,真子,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则,真子,列侯。
曹彦,真子,散骑常侍,侍讲,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皑,真子,列侯。
曹熙,真族孙,新昌亭侯
曹遵,宗族。
曹肇,屯骑校尉。
曹璠,左丞。
夏侯敦,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后代,大将军,高安乡侯。
夏侯充,敦子,忠侯。
夏侯廙,充子,忠侯。
夏侯劭,廙子,忠侯。
夏侯茂,敦子,娶清河公主,历任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列侯。
夏侯廉,敦弟,列侯。
夏侯渊,字妙才,敦族弟,征西将军,愍侯,在阳平关战死。
夏侯衡,渊长子,安宁亭侯。
夏侯绩,衡子,虎贲中郎将,安宁亭侯。。
夏侯褒,绩子,安宁亭侯。
夏侯霸,渊子,讨蜀护军、右将军,博昌亭侯,被司马氏怀疑逃入蜀。
夏侯威,霸弟,渊子,兖州刺史。
夏侯惠,威弟,渊子,乐安太守。
夏侯和,惠弟,渊子,河南尹。
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征南大将军,荆州牧,昌陵乡侯。
夏侯奉,尚弟,关内侯。
夏侯玄,字太初,尚子,太常。
夏侯本,尚从孙,昌陵亭侯。
夏侯献,领军将。
夏侯儒。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侍中,尚书令,敬侯。
荀恽,彧长子,娶安阳公主,虎贲中郎将,敬侯。
荀甝,恽子,散骑常侍,广阳乡侯。
荀頵,甝子,广阳乡侯。
荀霬,恽子,中领军,贞侯。
荀恺,霬子,贞侯。
荀俣,恽弟,御史中丞。
荀诜,俣弟,大将军从事中郎。
荀顗,诜弟,司空。
荀衍,彧兄,监军校尉,列侯。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尚书令,陵树亭侯。
荀缉,攸长子,有攸风。
荀适,攸次子,陵树亭侯。
荀彪,攸孙,丘阳亭侯。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太尉,魏寿乡侯。
贾穆,诩长子,驸马都尉,魏寿乡侯。
贾模,穆子,魏寿乡侯。
贾访,诩子,列侯。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袁侃,涣子,郡守、尚书。
袁霸,涣从弟,大司农。
袁亮,霸子,河南尹、尚书。
袁徽,霸弟,以儒素称。
袁敏,徽弟,有武艺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谒者,河堤谒者。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议郎,参丞相军事。
张陵,范子。
张承,字公先,范弟,丞相参军祭酒,赵郡太守。
张戬,承子。
凉茂,字伯方,山阳昌邑人,太子太傅。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太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议郎,关内侯。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奉常。
王忠,修子,东莱太守、散骑常侍。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五官将长史。
张泰,巨鹿人,大鸿胪。
庞迪,扶风人,河南尹。
张阁,东郡人,永宁太仆。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光禄勋。
管邈,宁子,博士。
管贡,宁族人,州吏。
王烈,字彦方,丞相掾。
张臶,字子明,巨鹿人,
胡昭,字孔明,颖川人。
胡纂,昭子,郎中。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中尉,被赐死。
杨训,巨鹿人。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尚书仆射。
毛机,玠子,郎中。
徐奕,字季才,东莞人,谏议大夫。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太仆,成阳亭侯。
何曾,夔子,司徒,靖侯。
刑颙、字子昂,河间鄚人,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徙太常,关内侯。
刑友,颙子,关内侯。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汉朝司隶校尉鲍宣九世孙,右中郎将。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大司农。
司马岐,芝子,陈留相。
司马肇,岐子。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三公之一,太傅,平阳乡侯。
钟毓,字稚叔,繇子,青州刺史,后将军,假节,都督荆州,惠侯。
钟骏,毓子,惠侯。
钟会,毓弟,司徒,东武亭候。
钟邕,会兄子。
钟毅,会兄子。
钟峻,会兄子。
钟劭,繇子,列侯。
钟豫,繇孙,列侯。
钟演,繇弟,列侯。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三公之一,司徒,安乐乡侯。
华表,歆子,尚书,安乐乡侯。
华缉,歆弟,列侯。
王郎,字景兴,东海郡人,三公之一,司空,兰陵侯。
王肃,字子雍,郎子,擅长贾、马之学,中领军,加散骑常侍,景侯。
王恽,肃子,景侯。
王恂,肃子,兰陵侯。
王详,郎兄子,列侯。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卫尉,安乡侯。
程武,昱子,安乡侯。
程克,武子,安乡侯。
程良,克子,安乡侯。
程延,昱子,列侯。
程晓,昱孙,汝南太守,列侯。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军祭酒,洧阳亭侯。
郭奕,嘉子,太子文学,洧阳亭侯。
郭深,奕子,洧阳亭侯。
郭猎,深子,洧阳亭侯。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卫尉,千秋亭侯。
董胄,昭子,郡守、九卿。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汉光武帝子阜陵王延后代,太中大夫,东亭侯。
刘寓,晔子,东亭侯。
刘陶,晔少子,平原太守。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太尉,都乡侯。
蒋秀,济子,都乡侯。
蒋凯,秀子,封下蔡子。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代,资卫将军,领监,方城侯。
刘正,放子,方城侯。
孙资,秘书郎,骡骑将军,侍中,左乡侯。
孙宏,资子,左乡侯。
秦朗,骁骑将军。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扬州刺史。
刘靖,馥子,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建成乡侯。
刘熙,靖子,建成乡侯。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兖州刺史。
司马遗,朗子,昌武亭侯。
司马洪,遗子,昌武亭侯。
司马孚,朗弟,
赵咨,太常。
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并州刺史,大司农,申门亭侯。
梁施,习子,申门亭侯。
王思,济阴人,豫州刺史,列侯。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凉州刺史,西乡侯
张缉,既子,光禄大夫,西乡侯。
张翁,既小子,关内侯。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
温生,恢子,关内侯。
孟建,汝南人,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豫州刺史,建威将军,阳里亭侯。
贾充,逵子,中护军,阳里亭侯。
胡质,东莞太守。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长水校尉,都亭侯。
任先,峻子,都亭侯。
任览,峻子,关内侯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侍中,都亭侯。
苏怡,则子,都亭侯。
苏愉,则弟,尚书,都亭侯。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尚书仆射,统留事,丰乐亭侯,实验楼船淹死。
杜恕,字务伯,畿子,散骑黄门侍郎,幽州刺吏,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丰乐亭侯,被废为庶民。
杜预,恕子,丰乐亭侯。
王才,骑都尉。
程喜,字申伯,征北将军。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大匠。
郑崇,浑子,郎中。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敦煌大守。
吴瓘,陈国人,魏郡太守。
任燠,乐安人,清河太守。
颜斐,济北人,京兆太守。
孔义,鲁国人,济南相。
令狐邵,太原人,弘农太守。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前将军,晋阳侯。
张虎,辽子,偏将军,晋阳侯。
张统,虎子,晋阳侯。
张汛,辽兄,列侯。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以骁果显名,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右将军,威侯。
乐綝,进子,有父风,扬州刺史,愍侯,诸葛诞反叛时被杀。
乐肇,綝子,愍侯。
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人,最好毅重,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左将军,假节钺,厉侯。
于圭,禁子,益寿亭侯。
张郃,字俊义,河间鄚人,以巧变著称,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征西车骑将军,鄚侯,在木门与孔明军交战,被飞矢击中战死。
张雄,郃子,鄚侯。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右将军,阳平侯。
徐盖,晃子,阳平侯。
徐霸,盖子,阳平侯。
朱灵,后将军,高唐亭侯。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破虏将军,都亭侯。
李祯,典子,都亭侯。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汝南太守,都亭侯。
李基,通子,奉义中郎将。
李绪,通兄,平虏中郎将。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镇东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良成侯。
臧艾,霸子,青州刺史,少府,恭侯。
臧权,艾子,恭侯。
臧观,霸孙,青州刺史,假节,恭侯,讨伐孙权时阵亡。
臧毓,青州刺史,恭侯。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后将军,新野侯。
文岱,聘子,列侯
文厚,聘从子,关内侯。
文休,聘养子,新野侯。
文武,休子,新野侯。
桓禺,谯郡人,江夏太守。
吕虔,字子恪,任城人,徐州刺史,威虏将军,万年亭侯。
吕翻,虔子,万年亭侯。
吕桂,翻子,万年亭侯。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勇力绝人,人称虎痴,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牟乡侯。
许仪,褚子,牟乡侯,被钟会所杀。
许综,仪子,牟乡侯。
许定,褚兄,振威将军,都督徼道虎贲。
典韦,陈留己吾人,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校尉,张秀叛乱时战死。
典满,韦子,都尉,关内侯。
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被关羽称为白马将军,立义将军,关门亭侯,被关羽所杀。
庞会,德子,勇烈有父风,中卫将军,列侯。
董衡,将军,欲降关羽被庞德斩杀。
董超,部典将,欲降关羽被庞德斩杀。
成何,督将。
庞淯,字子异,酒泉表氏人,中散大夫,附马都尉,西海太守,淯,关内侯。
庞曾,淯子,关内侯。
阎温,字伯俭,天水西城人,凉州别驾守上邽令,被马超杀死。
张恭,功曹,素有学行,西域戊己校尉,关内侯。
张就,恭子,金城太守。
张华,恭弟。
马艾,敦煌太守。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侍中,关内侯。
徐干,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
陈琳,字孔璋,广陵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门下督。
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仓曹掾属。
应玚,字德琏,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五官将文学。
应贞,璩子,参相国军事。
应籍,贞子,步兵校尉。
应璩,玚弟,侍中。
刘帧,字公干,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
吴质,济阴人,元城令,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嵇康,谯郡人,文辞壮丽。
丁仪,沛园人,文人。
丁廙,沛园人,文人。
杨修,弘农人。
荀纬,河内人。
桓威,下邳人,安成令,著《浑舆经》。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人,尚书,闵乡侯。
卫瓘,觊子,镇西将军。
王象,河内人,散骑常侍。
潘勖,河南人,尚书右丞。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侍中,关内侯。
刘阜,弟子,关内侯。
刘伟,廙弟。
刘助,字孔才,广平邯郸人,尚书郎、散骑侍郎,关内侯。
刘琳,助子,关内侯。
郗虑,御史大夫。
缪袭,东海人,有才学,尚书、光禄勋。
苏林,陈留人,散骑常侍。
韦诞,京兆人,光禄大夫。
孙该,任城人,陈郡太守。
杜挚,河东人,郎中令。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傅介子后代,

参考资料:http://xf.hb.vnet.cn/sanguo/wenyi/renwu/index.html

第4个回答  2007-06-06
刘备(161-223),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汉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时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荐举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3岁。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关羽(?-220),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张飞(?-221),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