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一下秦朝和唐朝的陶俑形象,并通过查阅资料,看他们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异同

对比一下秦朝和唐朝的陶俑形象,并通过查阅资料,看他们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异同

  秦代的陶俑种类较少,除秦俑坑中出土的兵马俑外,就是秦陵附近出土的跽坐俑和百戏俑。跽坐俑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秦代大型陶俑。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断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它们形制高大,制作精良,头上高髻后梳,面目清秀,刚出土时被认为是女俑。后来在秦始皇陵附近大量出土,一人一马同穴而葬,并且有的唇上有胡须,至此才弄清他们是男俑,身份是在阴间为皇室养马的“圉人”即马夫。由于他们地位低下,再加之身处一种政治高压的环境中,因此,出土的跽坐俑个个低眉垂眼,温顺的面相中明显呈现出惶恐的神情。百戏俑发现于1999年,目前共出土11件,均只穿着陶塑彩绘厚短裙,身体其它部位裸露。俑的面部与身体裸露部分均为浅粉红色。俑的高度与真人大致相当,造型有的作直立状,有的作双手卷衣状,有的一手叉腰一手高举、双腿作前弓后箭状,有的作半跪状。这批陶俑的体形、装饰、动作均与兵马俑迥然不同。据专家研究,它们应是秦代宫廷百戏(杂技)活动的真实写照。

  在唐代各种陶俑中,数量最多的是人俑。同唐墓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一样,唐俑塑造的各种人物,即使身份低贱如侍女、乐伎、马夫等,从他们的表情中看不出丝毫的怯懦,也没有半点卑微与奴气,相反他们和达官贵人一样,大都呈现出乐观、自信甚至张扬的精神风貌。这些形象已越过审美范畴的需要,变成了对人性、人格独立平等的一种热烈追求。唐人对国人平等,对外族人也一样,没有丝毫的歧视和偏见。唐代陶俑中的外族形象多达数十种,无论他们是在朝廷做官,还是在市井经商、卖艺,创作者都从正面去塑造,并赋予他们鲜明的民族个性,如吐蕃人的刚烈、粟特人的坚毅、大食人的神秘等,根本看不出丑化或歧视的倾向。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看来,唐朝皇帝真是说到做到。异族形象的大量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唐朝泱泱大国宏大致远的胸怀以及大唐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唐代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
  女俑是唐代人俑最精彩的部分,主要采用写实手法,人物刻画比例准确、形体优美,发型、服饰、体态、神情、动作各尽其妙。一般均作站立状,云髻高耸,衣衫华美,显得端庄秀丽。初唐时期的女俑身材苗条,衣服窄紧。盛唐时期的女俑大髻宽衣,雍容华贵,反映了社会富足,人们追求健康丰腴的审美意识。这一点与汉代形成鲜明的对比。汉人喜欢苗条、清癯而唐人偏爱丰腴、饱满,这就是所谓的“环肥燕瘦”,它除了反映唐代杨玉环、汉代赵飞燕两位绝代佳人的体形特征外,也反映了两个时代不同的审美观。汉唐两代不但对美的认识有差异,在美的表现方式上也有不同。从出土女俑看,唐代女人表现自己的美,毫不掩饰,大胆热烈乃至泼辣,充满了激越之情,而汉代女俑则更多地表现为内向、含蓄、文雅。
  唐代的女俑还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从妇女俑的多样化,不仅见证了唐代三百多年的服饰、发髻、化妆的演变过程,从帷帽、窄袖、翻领、著男装等等特色,也充分证明了当时的唐风胡化。正如元稹《法曲》中所写的“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总之,唐代女俑服饰所展示的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彩、创新的装饰、典雅华贵的风格,处处让人感受到当时大胆追求、兼收并蓄、崇尚华美、意兴飞扬的时代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2
秦代的陶俑种类较少,除秦俑坑中出土的兵马俑外,就是秦陵附近出土的跽坐俑和百戏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