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

大家纷纷发表论点,观点。尤其是思想政治部的各位教师们。

一、为什么要进行研究?
(一)需求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广大教师对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教师们认同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理念,但当面对中考、高考等考试压力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学生评价又会回到他们早已习惯的应试模式中——难题、偏题、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评价的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究竟如何评价学生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否积极地投入和参与、主动实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
那么,学生评价改革从何处入手呢?一线教师已经在尝试一些诸如档案袋法、分次测验、等级记分、学生自主选考等方式,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摆脱学生评价的困境,必须要研究开发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学科学业评价标准以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规定的课程内容为指南,以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课程与教学评价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等为根据,从学生评价的需要出发具体说明学生在不同关键阶段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证明学生达到了目标,说明如何测量到学生在某个学科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二)研究意义分析
研究开发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至少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意义。
1.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学生评价。目前的课程标准相当简略,只能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而不足以指导对学生的评价。一线教师普遍缺乏教育测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非常需要一个从理论到方法、从评价工具选择到评价工具使用的指导性文件。
2.学业评价标准将大大改善日常学生评价,提高日常学生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当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将评价异化为甄别和选拔的工具,丧失了评价进行教学诊断和教学反馈的功能。日常学生评价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和依据,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中考或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作为评价设计的蓝本,使得日常学生评价在指导思想、评价目标、评价方法、项目设计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没有实现教学诊断和反馈的功能。学业评价标准将促进日常教学评价向更加科学、准确、有效的方向发展,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更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评价标准的应用,将使日常教学评价更加具有信度和效度,使其能够作为学生平时表现的可靠证据,而这些证据的积累将逐渐改变目前高中、大学仅凭中考、高考分数录取的做法,使得学生的平时表现在录取中所占权重慢慢增加到一个合适的程度。
3.学业评价标准将有利于中考和高考这种高利害考试的改革。中考、高考完全定位于选拔性考试,导致考试题目难度越来越大、教师学生备考训练愈演愈烈,因此中考、高考应成为水平考试,而非仅仅具有选拔功能。中、高考成为水平考试的前提,是有一个依据课程标准来描述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标准,依据这个评价标准的中考、高考试题将更好地与中小学教学相衔接,有利于改变教师和学生为考而学、不考不学的畸形教学现状。
4.学业评价标准将成为全国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的基础工程。国家提出要建立教育质量监测系统,这个监测系统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对学生发展水平的描述框架,包括学生在各年龄阶段(或某个年级)所应达到的目标、衡量学生是否达到目标所用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对测量到的信息(如纸笔测验的分数、学生作业等)如何解释等。有了这个评价标准,才可能对从全国各地区、各个时间所采集的监测信息进行比较和解释。
5.为教材编写和教辅资源开发提供指南。学业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对学生达成课程目标情况的细化,同时还建议了评价方法,这对教科书的具体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评价活动设计以及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等都将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研究现状分析
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我国还从未真正研究开发过学业评价标准,只有考试部门发布过考试说明。
长期以来,对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几乎是缺失状态,已有的研究比较零散,尤其是主要存在于个体学校自己的研究之中,多以学生能力评价大纲等形态出现,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国家和地方层面比较关注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研究,如新课程改革以后出台了相关的中考改革方案或说明,其中涉及一些学科学业评价的建议,但大体上还是笼统的,缺乏指标研究和操作性研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于2002年5月开始组织专家进行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福特基金会资助)。该研究第一阶段历经2年,于2004年7月将其成果正式发表。该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探索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示范性评价工具,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系统地收集、科学地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信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进行客观描述,科学评价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水平,建立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体系”。该研究将小学生语文能力系统分解为三个学段、五个方面的能力:汉语字词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综合能力,各方面能力进一步细分为2个层次的能力。根据这一能力系统,项目组开发了小学生语文能力测评工具。
该研究是一项系统探索学生学科能力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作为本课题的重要参考。但该研究不是纯粹的学科学业评价,而是兼有一般语文能力评价和语文学业评价的特性,只和课程标准具有相对一致性(见〈小学生语文评价能力研究(修订版)〉,朝华出版社2004年,第44页)。本研究的目标则是开发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学业评价标准,以此标准指导学校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活动。另外,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的目的是开发教师可直接使用的测评工具,而本研究则旨在开发评价标准,教师遵循此标准可以灵活选择和设计评价方法与工具。
美国一些研究组织进行了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与匹兹堡大学共同研制了英语、数学、科学、应用学习四个学科的能力表现标准,这个标准有三个相关的组成部分:能力表现标准、随机考试和学生档案系统。能力表现标准有两个部分,一是能力表现说明,一是作业实例及评注,能力表现说明表明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以及应如何显示他们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作业实例是用来说明设置的能力表现标准。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进行的“全国教育进展评估”项目(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对全国4年级、8年级、12年级的学生在数学、科学、阅读、写作、社会研究、美国历史、地理、公民、艺术、计算机、外语等学科的学业水平进行测量,每个学科都有一套评价框架和试题样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是每三年一次测量15岁学生的阅读水平、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该项目对每个学科提出了评价框架。如他们将学生的数学素养描述为6个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描述为3个水平。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办的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旨在对各国学生数学、科学的学业成就进行比较。该研究提出的评价框架分为三个向度:学科内容(subject-matter content) 、期望行为(performance expectation)、方面(perspectives)。学科内容指数学和科学某个课程单元的具体内容,期望行为指一系列认知行为,用来描述一个课程单元希望引导学生获得的行为。方面与对课程文件的分析有关,可以用来对课程成分分类。

二、目标和内容:研究什么?
(一)总的目标
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该研究是基于教育与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评价等领域的已有相关理论进行的一项开发研究,是直接用于指导教师进行学生评价的文本。
(二)研究的基本方面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研制的理论基础、国外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
各学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化,包括各年级(或关键年级)应达到的目标描述。
对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各目标所用方法的建议,如纸笔测验、表现评定、档案袋、量表、日常观察等。
对学生任务表现的评分和意义解释系统。
评价样例。
学业评价标准使用的指导手册。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量评价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可突破之处。

三、研究方法:如何进行研究?
文献分析法。对国外已经开发的学生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对当前新课程的课程标准的深入 研究。
调查法,对学业评价标准的评价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广泛征求意见。
实验研究,评价标准在实验学校的试用。
网络技术支持,在试用评价标准时依托已经开发出来的一个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系统作为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平台。该系统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网络技术、教育心理测量学技术,提供了命题、组卷、测试、诊断、评价报告、数据跟踪等功能;构建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学区评价等多级多主体的评价模式;通过从科学、高效、智能化的个性化组卷到成绩分析、评价报告的教学评价流程,充分挖掘学生成绩数据背后的信息,实现了对学生个体、班级、年级、校际以及跨地区等多层多范围的学生学业能力的系统、客观、科学的衡量与诊断,能迅速有效地反映试用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