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知、情、行、意”心理要素的认识

如题所述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这四个基本要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它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发挥这四个基本要素的作用和整体的功能,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与策略,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和习惯。
  一、道德认知
  知,即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这是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学生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总是制约着他的品德高低,所以要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道德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生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其道德观念就越明确、越坚定,就会提高其行为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这对调节他们的行为,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意志和信念都有极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把道德的理性认识作为德育的最初阶段,很重视道德认识的作用,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丰富的道德认识,才能分辨善、恶、荣、辱,决定取舍而不迷惑,才能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为自己内心的需要。因此,他把道德认识教育看作是德育过程的开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有这样或那样不合乎道德标准的行为,往往不是他们故意那样做,而是由于他们对道德要求、道德要领或者道德规范缺乏正确的理解所造成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跟学生反复讲清楚道德知识、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让他们懂得有关的原则和规范,从而增强其履行道德的自觉性。如在教八年级第一册第18课《讲究礼仪》这一内容时,我先将“礼仪的概念”、“讲究礼仪的意义”、“讲究礼仪的历史名人及事例”和“我们应该怎样在生活中做到讲究礼仪”等知识向学生讲授,再让学生主动从书中得到清楚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就让学生明白了礼仪的重要意义及讲究礼仪的做法,对学生在生活中注重礼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道德情感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一般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如对善良的歌颂,对正义的崇敬,对父母的热爱,对不道德行为的厌恶、憎恨等。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可见,情感在学生思想品德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学生也会将道德认识停留在口头上。
如:讲到八年级第一册第2课《感悟亲情》中的“父母之爱”那一节时,课文中提到了《游子吟》那首诗,我特意安排同学们一起来朗读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学生们低沉的嗓音中我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在讲到第17课“感悟诚信”这一框时,我给学生们讲了南京冠生园用过期的原料做月饼坑害消费者被曝光而破产的教训,然后又讲到了我们学校举行的“诚信月”活动。我问孩子们,自己是不是一个讲诚信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讲诚信的人?课堂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谈想法,表决心。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会成为一个讲诚信的人。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好了,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也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道德意志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首要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常表现为意志活动,即为实现个人确定的道德目的而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的行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道德意志的作用,道德意志是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能够坚持下去。事实证明,意志薄弱的学生尽管他有某种道德认识和情感,但一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不能坚持所确定的道德原则。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的信念。
  思想品德课中要使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自控力。每个学生都生活在集体之中,在集体中有许多事情不能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全体学生都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第一册第16课《人字结构》的合作竞争这一问题时,就讲到班级的卫生工作中同学们的长期合作需要大家坚强的意志,在平时的活动中就可以加强意志的培养。班级的卫生清扫工作实际是给大家创造磨炼意志的环境,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希望同学们本着“持之以恒”的态度坚持下去,如果同学们能坚持的把卫生工作做好,就等于在培养自己的毅力,以后干其它事情也就会做到不断的坚持。
  四、道德行为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学生的道德也只在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只有履行在道德规范的活动中,学生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道德规范,长期坚持下去,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为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式教学内容。如:初一年级教学中,教师将良好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教育相结合,配合教材中有关“自尊目信”、“培养爱国情操”、“磨练坚强意志”、“陶治高雅情操”、“培养良好心理个性”、“学会自律”等内容,分别开展了“忆革命先烈”故事会,“毛主席诗词”朗诵会,“我是怎样正确对待挫折”的演讲会,进行收集艺术珍品、集邮、生物标本、图片、摄影、小制作等展示会、个人性格分析会、“自律会失去自由吗”的辩论会等。初二年级重点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分别设制了“今日说法”、“身边法律谈”、“案例重演”、“专案分析”、“漫画说法”、收集执法、守法、普法的典型资料,开设模拟法庭等活动。一系列活动式教学使我们体会到活动课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可以满足学生“表现自我,体现价值”的心理发展的需要,通过参与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些活动能够强化主体性体验,促进个人与集体、他人间情意的发展。同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自由表现自己,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立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总之,知、情、意、行在学生的品德形成中各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知是品德形成的指南,情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意是品德形成的保证,行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学生的品德形成一般是从知开始,以行结束。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开端,但必须同时注意四个要素的同步发展,因为四要素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只有全面考虑和顾及,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才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参考资料:百度文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26
经常开会,管理的很严,学生没有自由的空间,这样学生就陶冶自己的情操了。55555,当代教育越来越变态了,圣人时代已经远去。
第2个回答  2011-05-26
真正的品德不是靠说教就能学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