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如何做结尾

如题所述

一、课堂教学结尾的作用
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可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通过教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地将本节课甚至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一定的知识结构。若一节课匆忙结束,或结尾小结不明确,马马虎虎提几句,就了结了这一节课,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心理冷却。一堂课应有一定的收获,一个单元的教学应有一定的系统。而“收获”和“系统”一般只有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小结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在纵观全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和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若将课堂小结前面的教学过程比喻为知识的播种过程,那么课堂结尾的小结则是一个金秋的收获季节。
2.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
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初步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不深刻的。若“趁热打铁”,在课堂结尾时,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新授概念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则可将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的欠缺之处充分暴露,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控。同时,学生在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论讲解过程中,由于正、误的鲜明对照,有利于他们完善、深化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从而使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真正圆满地完成。
3.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将在开动思维机器、充分探究、深入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产生新的求知欲,因而从精神上和知识上为进一步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4.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掌握方法
课堂结尾的小结,由于站在了知识的相对“至高点”上,从而分析问题的视野宽阔,思路变通,因此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若能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物理知识,则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他们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

二、课堂结尾的一般形式及设计方法
1.总结归纳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实际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

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如在讲完气体性质的一单元最后结尾时,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在学生面前有关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程越来越多。如何记忆诸多公式?诸多规律又有什么关系?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而草率地以讲解例题或强调规律如何运用等内容做为本节课的结尾,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出现混乱。因此不妨占用十几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将有关知识内容系统地指顺如下:
通过这样总结归纳的结尾,使学生对气体的性质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既突出了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记忆。
采用总结归纳式的结尾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帮助修改宪善。使学生在系统地接受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练习巩固式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章节的教学对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式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时易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一般这种形式的结尾适用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对某些概念、规律发生误解的情况。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当通过实验得出f=μN后,学生一看公式如此简单,且马上要下课了,所以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及各量的物理意义,则不易被学生很好地接受。此时需将要强调的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可通过对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弄清物体对斜面的压力N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这样有效地防止学生将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混为一谈的现象发生,从而加深对f=μ·N中N的理解。又如教师将黑板擦按在竖直黑板上,问学生:“设板擦重为0.2牛顿,手对板擦的垂直压力为5牛顿,板擦与黑板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0.5,则此时黑板对板擦的摩擦力f为多大?”。由于学生对f=μ·N的适用范围认识不清,所以不少学生会很快算出f=0.5×5=2.5牛顿等错误答案。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分析,则可使学生在盲从中顿悟,在倦怠中再次振作,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加深对f=μ·N的消化和理解。
可见,这样的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了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膊”,把握教学进程。
3.比较识记式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象。比较识记式结尾就是依据上面所述,将本节课讲授的不同概念规律或新知识与具有可比性的旧知识采用叙述、列表等方法加以对比。以此帮助学生加速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思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内容。如学完二力平衡后,学生对二力平衡表面的内容并不难理解、记忆。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常将其与牛顿第三定律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混淆。若等学生出现问题时再强调这二者的不同,则不如亡羊之前先补牢,这样在刚刚接受新知识后,比较与旧知识的不同点,由于新知识的印象深刻,故有省时且收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二力平衡的教学结尾时,占用一点时间采用如下列表比较式的分析则可使学生准确地找到这两个易混概念的“分界线”,帮助学生加对深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概念的理解,从而有效地避免这种知识的负迁移现象。

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比较电容与电阻串并联的特点,重量与质量,功与能,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等。如此结尾,同中求异使和谐的物理规律显示出奇异;异中求同,使奇异的物理现象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
4.设疑伏笔式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自行探讨,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悬念,在学生们感到言而未尽之时收住话题。让他们带着疑问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一堂课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这种结尾方式一般用于讲授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突出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既有物理知识的理论,又有生活经验的实践中去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如讲光的衍射时,可用这样的问题结尾:“如果光的波长比一般声波的波长还长,那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样学生可根据光的衍射的条件及其规律,并结合声波衍射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想象力��若光的波长很长,则衍射现象会到处可见,那么住房将无阴、阳面之分;“大树底下好乘凉”、“形影不离”之类的俗语将成为谬论;衣服的颜色也将失去意义。通过这样发散的想象,由于“夸大”设疑,与实际产生强烈的反差,使学生对本来较抽象的光的衍射能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活跃学习气氛。
又如光电效应一节的教学,学生在学习后对光的粒子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只强调光电效应的规律及光的粒子性,则会由于因教学内容和课堂小结都较抽象,而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小结的收效也欠佳。因此可利用前面学习过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而对光的波动性有一定了解的条件,设下这样的设问:“你现在对光如何认识,你是支持牛顿还是支持惠更斯?光究竟是什么?”这样的设疑结尾,一方面提出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矛盾,从而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索,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光的波粒二象性,揭示微观世界具有的特殊规律埋下伏笔。
5.启导预习式
每节物理课虽可自成“体系”,但作为一堂课所讲授的知识仅是整个物理学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只不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片段,它与前后章节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关系甚密,不易分割。因此在设计结尾时要通盘考虑,在让学生掌握本节所学知识的同时,对新课的预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启导预习式结尾的设计应根据下次课要学教材的重点、难点编拟预习提纲,交给学生。使他们预习时能够抓住要点,有的放矢地学习,以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
如:在高一“圆周运动”一节的结尾时,教师可设计预习提纲如下:①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为什么不断发生变化?②匀速圆周运动的向....成正比还是成反比?⑤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
通过课后预习,学生们对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使学生引起了注意,不易理解的难点上课时可集中精力突破。显然,成功的预习启导伴之学生自己的努力,定会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6.首尾照应式
有些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做到悬念不悬。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
由于首尾的照应,所以这种结尾通常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即只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便可解决、消除引课时所设下的悬念。如:“光的色散”一节若采用设疑的方式这样开头:“天空为什么像蓝色的海洋?早晨的太阳为什么比中午更火红?如果你乘宇宙飞船到达了周围没有空气的月球之上,此处你看到的太阳还是火红的吗?见到的天空还是蔚蓝的吗?”针对这一开头,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光的色散规律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会发现月球上的太阳竟然与地球上颜色不同,太阳悬挂的天空居然一片漆黑。学生们必然会为得到新奇的答案而惊喜万分。
这种结尾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7.激发兴趣式
激发兴趣式的课堂结尾,就是结尾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或演示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或设计一个小游戏,小魔术,或组织小型智力竞赛,或让学生猜几个谜语,(谜底与所学物理内容有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寓知识的理解应用于娱乐之中,使学生感到物理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
由于这种结尾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故一般应用于知识密度较大且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中。让学生能在四十几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通过娱乐性的课堂结尾,既进一步理解应用了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精神上得到适当的放松,大脑得到调剂,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如初中学生学习密度时,就不像学习测量、运动和力那样直观,若在这样紧张、抽象的一节新授课即将结束之际,仍不给学生喘息之机,而重复强调抽象的密度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则对初中生来讲,不免会出现厌烦情绪。但若出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智力竞赛题:“副食店的售货员由于一时找不到盛油的提子,而给一位顾客用盛酱油的提子盛了一斤花生油,顾客说:‘你把我的油盛少了,这些油不够一斤。’售货员却不高兴地说,‘我用一斤的提子给你盛得满满的,怎么会不够一斤呢?’那么到底油盛够一斤没有?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无不对此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通过问题的讨论、解答,既活跃了课堂的紧张气氛,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又如:“电磁波”一课的结尾,设计几个谜语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比赛。要求猜出谜底,并说出其物理意义。①景德镇(磁场)②来无影,去无踪,能传景,能传声。(电磁波)③风平浪静(微波)④七天七夜(周期)⑤归途(回路)⑥绘声绘色(传真)⑦情绪不安(波动)
如此结尾使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寓增长知识于娱乐之中。
三、设计课堂结尾应注意的问题
1.要以突出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
无论以哪种方式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都应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设法通过我们的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问题的探索、研究和讨论上,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
2.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学理论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于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可能和限度。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结尾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3.要注意因材施教
设计课堂结尾时,既要考虑到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课堂类型,又要照顾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差异,千方百计、精心设计,力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有效地利用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
4.要注意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目前,投影设备在学校已较为普及,在教学中应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如采用归纳式或比较识记式结尾时,制好投影片,使用投影器,则既方便又省时。以练习巩固式结尾,利用投影器给每个学生发一张透明胶片作为练习卡,能扩大学生的训练量。例如在前面提到的计算摩擦力的训练中,可要求每个学生都接受“检查”,在各自的卡片上“板演”,教师巡视发现典型。优秀的卡片可拿到投影器上给全班同学示范,发现共性的问题也可及时展示出来全班订正。由此可见,电化教学手段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务必给予足够重视。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物理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如此,其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知常,又要晓变,用自己的心血设计出具有特色富于实效的结尾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6
如何设计课堂结尾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意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言,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启导方法。事实证明这些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却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就交给学生自行处之;有的教师则认为时间宝贵,失之可惜,便接着讲下次课的内容。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得一节课总的印象尚可,但总给人“虎头蛇尾”之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由此可见,每一堂物理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结尾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课堂教学结尾的作用:
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可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通过教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地将本节课甚至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一定的知识结构。若一节课匆忙结束,或结尾小结不明确,马马虎虎提几句,就了结了这一节课,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心理冷却。一堂课应有一定的收获,一个单元的教学应有一定的系统。而“收获”和“系统”一般只有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小结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在纵观全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和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若将课堂小结前面的教学过程比喻为知识的播种过程,那么课堂结尾的小结则是一个金秋的收获季节。
2.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
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初步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不深刻的。若“趁热打铁”,在课堂结尾时,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新授概念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则可将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的欠缺之处充分暴露,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控。同时,学生在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论讲解过程中,由于正、误的鲜明对照,有利于他们完善、深化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从而使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真正圆满地完成。
3.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
同时学生将在开动思维机器、充分探究、深入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产生新的求知欲,因而从精神上和知识上为进一步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4.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掌握方法
课堂结尾的小结,由于站在了知识的相对“至高点”上,从而分析问题的视野宽阔,思路变通,因此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若能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物理知识,则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他们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
第2个回答  2011-05-25
一般来讲,讲课时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每一课时的备课中,你最后要完成的什么事项应该写得很清楚。
第3个回答  2011-05-28
那要看你讲什么课,你说一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