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安阳”的历史。谢谢!

如题所述

中国上古的三皇五帝时期,相传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建都于今安阳市内黄县境内,分别在位70余年。春秋时期,安阳先属卫国,继而属晋国;战国时期,安阳属魏国,后属赵国。“安阳”一名始于战国。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安阳市所辖地区大致属邯郸郡。始置安阳县。秦末属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初年,废安阳县并入荡阴县,此后直到西晋才得以重置。此间今安阳市所辖地区西部属河内郡,东部属魏郡(治所在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自东汉至西晋统一前,河内郡属司隶校尉部管辖范围,魏郡则属冀州管辖范围。

西晋时期,属司州魏郡(统8县,林虑县(今林州市)属司州汲郡)。十六国时期,仍属魏郡管辖。同时,邺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三国的都城。

南北朝时期,北魏道武帝天兴四年(401年),在邺立相州。此时邺已经成为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安阳城为相州、邺县治所。开皇十年(590年)邺县治所迁回原地邺,复安阳县建制。

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领5县(一说4县)。

元至元初改“彰德府”置“彰德路”,直接隶属于中书省。

明清时期大体属河南省,复为“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安阳仍为彰德府治所。1913年改彰德府为安阳县,属河南省豫北道(1914年改为河北道)。1927年,道级行政区被废除,安阳县归河南省直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阳,成立安阳市;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市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归河南省,仍为省辖市。

1983年,国务院决定把安阳县、林县、浚县、汤阴县、淇县划归安阳市,实行以市带县体制。1986年2月,河南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淇县、浚县划归鹤壁市,将濮阳市属的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

扩展资料:

安阳市位于东经113°37′-114°58′,北纬35°13′-36°22′之间,东与濮阳市毗邻,西与山西省长治市接壤,南与新乡、鹤壁两市相接,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

按直线距离计算,北距北京约460公里,南到郑州约160公里。市域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543.6平方公里。

安阳市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横跨中国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地形多种多样,以平原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古都安阳】——安阳历史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300多年的历史,与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并称中国七大古都。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发祥地,岳飞故里,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

  上古时期

  自古以来,安阳就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之一。安阳西部的小南海原始人洞穴,是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一处人文景观,这里出土了7000多件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工具,还有动物骨骼化石等。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小南海文化”。
  大约4000多年前,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分别在位70多年,是中华民族先民们所崇拜的君王。在今安阳市内黄县南三杨庄一带保存有颛顼、帝喾的二帝陵。

  殷商时期

  早期的商民族是一个迁徙不定的民族,据史料记载,他们一共经历了13次迁徙。约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带领他的臣民从山东“奄”西渡黄河,来到当时称为“北蒙”的安阳。他们在洹水岸畔建立了稳定的都城,并在此传8代12王,历255年之久,安阳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有着稳定疆域和长期定居的都城。

  西周时期

  周武王灭商后,将殷都之地分封给纣王之子武庚,以续殷祀。同时,把商的王畿分为邶、卫、庸三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统治,以监视武庚,谓之三监。武庚叛乱后,周公将殷人强制迁徙到洛水北岸,兴建了一座成周城,殷地从此成为废墟。和兴建成周城的同时,周大封诸侯,全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卫是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整个西周时代,殷都旧地属卫国。

  春秋战国及秦朝时期

  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春秋时期,晋国打败了卫国,占有了殷都旧地,称之为义阳,亦称东阳。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这里始归魏所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西门豹、史起先后治邺。后又属赵国,称宁新中或新中。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将王龁(乞应为气)攻克宁新中,改名“安阳”,从此,安阳之名见于史册。后秦军围攻邯郸,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十一年),命大将王翦等攻克安阳后,开始修筑城墙。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 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群雄并起,楚王项羽与秦将章邯在“洹水南,殷墟上”结盟,史称“洹上之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个王朝的都城,达126年,造就了安阳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

  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公元216年曹操晋魏王,邺城成为曹魏王都。公元219年曹操死曹丕为魏王,仍以邺城为都。至265年,邺城作为三国之魏都,历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诸王,共52年。曹魏时所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是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公元335年,石虎建立后赵,迁都于邺,共15年。公元350年石闵灭后赵自立为帝,仍在邺城建都,共3年。公元357年,前燕迁都邺城,历慕容隽、慕容(日韦),公元370年,为前秦所灭,共13年。公元401年,北魏在邺城立相州,取河澶甲居相为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邺城属相州治理。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共17年。公元550年,东魏亡,高洋在邺城称帝,史称北齐,历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高延宗、高恒诸王,至公元577年,共27年。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邺城被焚,邺民全部迁至安阳。安阳遂称相州,亦称邺郡。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

  清朝之前

  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国初年。

  近现代时期

  1913年,废彰德府,置安阳县。清末军机大臣袁世凯不得意时,名“回籍养疴”,实未回原籍,而隐居安阳洹上村。其后,他东山再起,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进而又复辟帝制,做了83天的皇帝,最后在全国人民的唾弃声中下台。袁世凯死所葬之地袁林现为安阳市博物馆。

  民国以后,在豫北设河南省第三行政区,治所安阳,下辖安阳、汤阴、临漳、内黄等11个县。1949年置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仍保留邺县。1952年平原省撤消,邺县、安阳县属河南省。1954年,安阳县、邺县合并为安阳县,属安阳地区。

参考资料:http://www.cycnet.com/cms/2004/newssports/2005anyang/ayjj/t20050421_19889.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1-10
安阳???还是"安阳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