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胡惟庸身上有两个标签,一个是“中国最后一个丞相”,一个是“胡惟庸案”。而这两个标签,又最终归结到朱元璋身上。胡惟庸不过是朱元璋的一颗棋子。

胡惟庸原本是个小跟班。1355年投奔到刚刚占了一块地盘的朱元璋身边,做了一个元帅府奏差。

奏差,就是随时用来差遣的。可不就是小跟班吗?

而且,还是主动投奔。而李善长、刘伯温(比胡惟庸加入队伍还晚两年),都是朱元璋礼贤下士请来的。这么一比较,这就是差着行市呢。


不过,有句话叫“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胡惟庸就是那头站在风口上的猪。而那个风口,正是朱元璋的队伍。在加入队伍的第十三年,胡惟庸的老板朱元璋在众多起义者中脱颖而出,建立了明朝。胡惟庸自然水涨船高。

他从一个小小的“奏差”起步,做到了太常寺卿——管祭祀的,属于正三品的职位,最后又受到李善长的提拔,进入核心班子——中书省。

中书省的第一届成员,李善长是左丞相,徐达是右丞相,常遇春、廖永忠等武将是平章政事。之下,还有中书左丞、中书右丞。最底层的职位叫做“参知政事”,有杨宪、汪广洋等人。

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也是从参知政事起步的。朱元璋赏识胡惟庸,认为他谨慎。不过,当初把他招进中书省的李善长却含有另一层目的。

中书省最初的成员,大多数是武将。明朝初定,这批武将们也都领兵在外。所以,在中书省的就是李善长等文官。但李善长却一直搞不定杨宪。

杨宪本来是做情报工作的,被朱元璋提拔进了中书省,就一直找李善长的麻烦。李善长可能也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后援,才把胡惟庸拉进来。

可胡惟庸到了中书省的当年,杨宪就被朱元璋杀了,罪名模糊。而与其勾心斗角的李善长,也因为生病,请假回家修养去了——此后病好了也一直在外地。

还有一个汪广洋。查他的履历,他不是在被被朱元璋贬到了海南、岭南的路上,就是在中书省里打瞌睡磨洋工,唯唯诺诺。

这样一来,胡惟庸就成了中书省的大拿——中书省左丞相。原来的小跟班终于支棱起来了。


胡惟庸飘了

胡惟庸担任独相有三年时间,但结合中书省那些人,不是在外征战,就是被调来调去,真正在中书省工作的,只有胡惟庸一人。所以,按这个时间算,胡惟庸应该是独相十年。

原本,朱元璋也觉得胡惟庸是个谨慎的人。可没想到,胡惟庸的儿子公然在闹市飙车。那时候,不是汽车而是马车;不是自己开车,而是车夫驾车。

飙车的结果就是,胡惟庸之子被甩出了车厢,直接摔死了。胡惟庸暴怒,又打死了驾车的车夫。

朱元璋知道了,非要胡惟庸偿命。

胡惟庸说,我给车夫家赔钱。

朱元璋说,杀人偿命。

一来一回,就差点僵在这了。好一顿糊弄,才把这事给平息下来。但胡惟庸也因此开始惴惴不安——谁知道朱元璋哪天又想起了。

同一年,占城国(后来被越南吞并了,现在的越南南部属于占城国领土)来进贡。胡惟庸却没有把进贡这事,报告给朱元璋。

结果,朱元璋又知道了。

朱元璋说,你为什么不报告?

胡惟庸说,是礼部没报告。

朱元璋问礼部,你们为什么不报告?

礼部官员说,我们报告了,是丞相胡惟庸没报告。

朱元璋说,跟我这踢皮球是吧?都给我抓起来。

中书省和礼部,两大部门都被朱元璋送进了监狱。这么生猛的事,也就朱元璋能干出了。


但,抓起来不是目的,终究要有一个结果。最终,一向唯唯诺诺的汪广洋成了替罪羊——被处死。

但在处死汪广洋的过程中,又发现隐情了。

汪广洋的妾,是犯官之女,成为官奴。而官奴,只有军功武将才能收纳。汪广洋是个文官,没有资格这么做。

那就只能再查一下,汪广洋是怎么把犯官之女收为妾的。结果这么一查,又牵连出不少人。

朱元璋因为这件事,觉得大家都欺瞒他。胡惟庸从牢里出来,也威信扫地。为了将功补过,御史中丞涂节主动揭发——胡惟庸谋反。然后,又有人揭发——御史中丞涂节也参与了胡惟庸谋反。

于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出场了。

胡惟庸案与最后一个丞相

胡惟庸案,被后世认定为冤案。大致剧情是这样:

自从,胡惟庸的儿子飙车,胡惟庸打死车夫之后,朱元璋便不信任他了。而胡惟庸为了自保,便想要推翻朱元璋和大明。

于是,胡惟庸和御史大夫陈宁,在中书省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为起兵做准备;

让平凉侯费聚、吉安侯陆仲亨在国内招兵买马;

联络日本国王,派刺客杀明朝皇帝朱元璋。联络人:明州卫指挥使林贤;

联络北元太子,派蒙古军队南下攻打大明。联络人:北元被俘将领封绩。

胡惟庸妄图里应外合,一举夺取江山。参与其事的,以太师李善长为首,包括二十一位侯爵,共计三万多人。

当年,便把胡惟庸以“谋不轨”的罪名,诛了九族。他所在的中书省,也被废除。

而最初,胡惟庸被杀的罪名只是“擅权枉法”,并不包括谋反。所谓的胡惟庸案,也不过是在之后的十余年里,不断加戏的结果。

退一万步说,胡惟庸即使谋反,也根本没这个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没什么人脉的文官。当时开国的一大批武将还在世,他也根本翻不了天。至于联络蒙古、日本,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在当时,北元也已经摇摇欲坠。而日本正在经历南北朝时期,一个国家两个天皇,哪还顾得上东征明朝?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整出一场冤案呢?就是为了废除中书省。

当时的中书省,是大臣与皇帝之间的桥梁——有事先白中书省。本来是为了给皇帝分担的,却成了阻碍皇帝视听、妨碍皇帝工作的绊脚石。而杀掉胡惟庸之后,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能够直接管理六部,办事更通畅了,效率也更高。


当年,刘伯温临终时,朱元璋问他胡惟庸能否做丞相?刘伯温说,丞相类似拉车的马。而胡惟庸是一匹劣马。让他拉车,迟早就得翻车。

而胡惟庸多年独相,擅自行事,甚至妄图谋害徐达。这样的事迹,朱元璋一直看在眼里,却一直纵容。朱元璋图什么?

可能朱元璋当初早就想要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却找不到由头。培养胡惟庸,就是为了废掉他以及他背后的丞相职位和中书省这个部门。

此后,朱元璋提出,谁也不能提议重设中书省。提都不能提,谁提谁有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15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胡惟庸聪明绝顶,但并非安分守己之辈。他利用宰相高位,独揽政务。臣下的奏章,他先行拆阅,对他不利的隐匿不报;官员的生杀升黜,他也常常不经奏报而独断专行。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图谋不轨罪名诛杀胡惟庸九族!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告诉朱元璋,他家的旧宅喷出醴泉,这是大明的祥瑞!让朱元璋去欣赏。朱元璋听了后,欣然前往!结果在半道,一个太监发起狂来,用手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不对。立刻回宫,登上城墙的时候,发现胡家灰尘四起!伏兵隐墙!朱元璋震怒,当天处死了胡惟庸,并且事态愈演愈烈,变成了一场空前的大案,受株连者达3万多人,如开国功臣李善长等也牵连在内!

 其实对于胡惟庸的死,后来史学家们都认为是一件冤案。但胡惟庸却有不臣之心,谋反之意,谋划造反也准备多年。在其任职丞相的7年里,大力扶植亲信,党同伐异,而且独断专行,有许多事不向朱元璋汇报,自己做了处理,之女勾结朝廷重臣,同当时的日本人勾结,被后世认为“明朝第一奸相”。(我觉得这个是必然的,毕竟是最后一任丞相,之前的丞相毕竟只是贪权、贪财而已)。

 然而没有到开始谋反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杀了,最终也是成为朱元璋的一枚棋子罢了。借其造反之事,铲除朝廷“淮西勋贵”党派,废除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让皇帝独断专权,再也没有宰相分权。 而说到胡惟庸的死法也是古今罕见,竟然是“痒刑”,被活生生痒死的。

第2个回答  2021-01-10
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而且帮助朱元璋把朝廷政务处理的非常好,但是最后由于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所以被杀了。
第3个回答  2021-01-10
胡惟庸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但是当上丞相之后,开始十分膨胀,非常自负,起了不该有的反心,到最后被朱元璋杀死。
第4个回答  2021-01-10
明朝的胡惟庸的名气虽然不比刘伯温,但是还是能和李善长相比的,虽然很有才干但也有点自负,再到后来的不谨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