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行舟的翻译

如题所述

  原文
  水口①行舟   宋·朱熹水口行舟(1张)  昨夜扁舟雨一蓑②,   满江风浪夜如何③。   今朝试④卷⑤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释
  ①水口:古称闽关。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居水陆交通要道。宋初,一度移古田县治于此,本世纪90年代建有著名的“水口电站”。    ②蓑(suō):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③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   ④试:尝试。   ⑤卷(juǎn):翻开。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编辑本段译文:
  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   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   今早尝试翻开帘子看时,   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
  编辑本段相关问题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 借景抒情,对比。   ③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④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描写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的景象。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诗初看,似是一般旅游之作,如能联系当时历史背景,会进一步加深对诗内涵的认识:   《续资治通鉴》154卷载:南宋庆元元年韩胄擅权,斥“道学” 为“伪学”,右丞相赵汝愚被罢职。庆元二年朱熹被削职。韩胄党羽胡、沈继祖诬告朱熹“资本四邪”等六大罪,“请加少正卯之诛”。庆元三年赵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通缉在案。   就在政局动荡、学禁最严峻的庆元三年初,朱熹和他的学生黄千林用中等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这首诗就是抵达水口,感时之作,因而在诗中不能不留下时代的影子。   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眼面对现实,执着自己的信念。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自然平淡之笔,通过客体影观的描述, 寄寓着人生和事物的哲理,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01
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
  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
  今早尝试翻开帘子看时,
  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997136.htm

第2个回答  2011-05-24
水口行舟Shuikou line boat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