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师的十二种武器彩铅篇-用七种武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1——长生剑

如题所述

彩铅画可以干什么?

懂得彩铅画的人也是有很多职业选择的。在此,例举几个职业供您参考:

1、服装设计师

服装设计师不仅仅要求画彩铅画的好,还需要对裁剪、材质等有较深的了解,但只要会画,肯定会比不会画的学得快,跟客户沟通起来比较容易。

2、珠宝设计师

不仅仅要求画的好,还要了解成千上万的宝石成分、硬度、简单鉴定分级以及成千上万种奇奇怪怪的金工、铸造、镶嵌等许多的东西,但是比起只会做模型或者指挥jewelcad的人来说,能跟纯外行客户聊定制时能立即画出和成品百分之八十的效果图,真的是一个定制设计师的巨大优势。比如要装修一个房子,在未装修前就能做出建议和调整。

3、街头艺术家

顾名思义,在人多聚集的地方给需要的人画像,这个与绘画的速度息息相关,毕竟不能让客人久等。做一个街头艺术家,能自如地跟陌生人交流并实时达成交易,当然并快速的画出效果也是对画工的极大考验。如果对自己交流能力和画工有自信,则可以尝试做一做,坚持下去月收入是可观的。

4、插画师

其实彩铅画的好做插画师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给别人的书、

自媒体

等等各种需要插画的地方做插画,手绘的效率比较低然后可修改度也很低,收入虽然不是很可观,但能丰衣足食,自给自足。另一个方向是自己出书,出一些教程书也是可以考虑的,这就要求寻找各种渠道。

5、开班教绘画

要求绘画能力强并且会教课,同时懂得沟通,可以和其他人合作共通开绘画工作室,做好宣传吸引对此感兴趣的人,做一名教绘画的老师,不仅教书育人还能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步提升自己,共同交流学习。

绘本插画和彩铅的区别_儿童插画彩铅

水彩风格的比较好,或者速写感觉的,也可以铅笔重彩的表现。

手绘插画可以用各种材料

铅笔签字笔派克笔毛笔颜料可以使用国画颜料、水彩和水彩的一些特殊效果(如:干、湿画法;撒盐法等等)油画棒..都可以作为手绘的材料...

用七种武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1——长生剑

《七种武器》是古龙的一篇武侠小说,七种武器,七个中篇,七个主人公,七段迥然不同的故事,七种快慢缓急、冷热刚柔各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古龙说:“武器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一件武器是否能令读者觉得神奇刺激,主要还是得看使用它的是什么人。”所以,古龙实际上写的是武器之外的人心与人性、人格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杀戮人人都会写,唯有古龙写出了人类面临极限状况时独特的生命体验。

当我计划第三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想用一个善巧,用《七种武器》的IP去拆读这本书,一方面借力,用高人梳理过的序列变成一个框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放进去;另一方面也想借用知名的IP帮助推广本人的读书心得。有一次听浦东干部学院教授讲领导修养课程时,自己写听课笔记时,用过“七种武器”的概念,自认为结合得很不错。所以,这次又想到了他。

如何阅读,就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心法,既需要西医手术刀般精准,每一步要做什么、要注意什么,可以用清单思维、工程消项的办法去读书,也需要中医讲“道法自然”,讲徐徐渐进,讲究顿悟的机缘。所以,我想用《七种武器》这个序列再次边阅读边写作。

(一)

长生剑,剑名取意来自于李白的诗:“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古龙在书末说:“所以我说的第一种武器,并不是剑,而是笑,只有笑才能真的征服人心。”“笑”是第一种武器,那么对于阅读来说,“问”同样也是第一种武器。纵观整本书,作者无时不刻在强调要主动阅读,而主动阅读的主要特征就是“问自己问题,自己找到答案”。关于读任何一本书,作者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

这四个问题,我认为应该牢牢映入脑海,要成为一个人本能,不光是看一本书,看一个电影、一篇文章或者一个广告,都可以用这个四连问的方法。

这本书是上世纪40年代的书籍,距离已经有80年之久,当时作者就发现了大量的现代人就有阅读障碍了。很多时候,在读书的时候,让自己昏昏入睡比保持清醒要容易得多。或者说,就是人很清醒,但是一路胡思乱想,无法达到理解这本书的目的。这个现象在当下太多了,买书的时候,信誓旦旦,买回来看了几页就扔在一边了,有的时候更是坚持翻了一下,问问看下来作者讲了什么,自己想到什么,一片茫然,张口结舌。

所以,有了这四大问题,在阅读的时候,就像捉迷藏游戏一般可以去找到躲藏起来的小伙伴。有了线索,就有了发现的兴趣,如果找到看答案,就会有获得的喜悦。

(二)

既然这四个问题这么神奇,那么我们就要开始思考为什么是这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第一个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为读者,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的,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这个还是时刻提醒读者不要忘了或者说要找到作者的“初心”。书往往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旦迷失,就容易不能深度思考,会一无所得。所以时刻要保持着一颗“看穿作者心思”的心,手提一根“能提起一个大件物品”的绳子,这样就能抓住核心和本质。

第二个问题——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作为读者,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及论点。这些组合合成了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这个就是在第一个问题找出树的“主干”后,寻找树枝和树叶。以前分析文章,有个工具很有意思,就是鱼骨图,第一个问题就是找到鱼骨那个主要骨头,第二个问题就是基于那个主要骨头,寻找第二级、第三级的鱼骨。

第三个问题——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当你已经很认真读了这本书,势必会对这本书有个自己的判断,到底有没有道理。这一点有点玄乎,原来我还不以为然,就是读书而已,又不是写书评,根本不需要搞清楚“对与错”。当自开始认真思考第一、第二个问题,感觉自己开始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判断,这种判断对于我目前来说,很自然,压都压不住。

第四个问题——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读书与自己相关联是非常重要的。读了这本书后自己有啥感悟,有啥启发,今后你想有啥变化,这对能把书读进去非常有帮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一当和自己挂钩,那就会有更多的反应。为什么很多学习方法,要写读书笔记,把书本的知识、信息、认知与自己进行钩稽。

这四个问题对于阅读这件事而言,就像灵魂三问对于人生一般,经典而亘古不变。当然,我们一直把“问”这四个问题当成主角,这个诚然不错,还要注意需要自我回答。答案的问题,对于第一、第二个问题,可能会有一些参考答案;但第三第四个问题,肯定是私人定制的问题。

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寻”比“找到”来得更重要,也就是说“过程”比“结果”来得更重要。如果开始阅读的时候,一味找答案或者结果,就很难展开下去,也和前面提到的“一打开书本,看了几页就昏昏欲睡”没有什么两样。找答案,但不是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推动读者把书读完。当你已经非常愉悦地读完全书,这个时候再去找出真正的答案,其实已经“其义自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