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西有关的做诗,填词的文学家

需要详细介绍与江西有关文学家,及其生平和贡献。
并请附上其诗词作品。
谢谢,大家辛苦了!
可否言简意赅介绍祖籍江西的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晏殊、曾巩、姜蘷、杨万里、陶渊明、朱耷、汤显祖、罗贯中等人的生平和诗词作品?重点是诗词作品。
悬赏已经提高到上限,我非常需要以上诸人的生平和主要诗词作品。最好有解析。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 蓑笠一钩丝。锦鳞正在深处 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 信还疑 上钩迟。水寒江静 满目青山 载月明归。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病起荆江亭即事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②
杨柳堆烟,③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④
楼高不见章台路。⑤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⑥

②几许:多少。 ③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④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⑤章台:汉长安街名。古代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⑥乱红:落花。
赏析点拨:
此词写暮春闺怨,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言明的内心隐痛。“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写出了少妇生活的环境的阴森、幽遂及与外界隔绝的特点,表现了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的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

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在“花坞苹汀”。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 “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 “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 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 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
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

踏莎行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 “遍” “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晏殊诗词的特点

他是闲雅情思的词人。因为他身居高位,他是宰相,经常表现一些高雅的主题,使他的诗词并不是俚俗语言,而是更多的以精约洗练的笔触来表达某种生命的感触。他是一种以少总多的一种古典的传统,比如他著名的写景的句子,“昨夜西风调碧树”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词经常是一种意象式的,他常引唐诗入词。比如,“情只似春杨柳,占断可怜时候”,这样的句子,以写多情,写愁,抽象的感情很难写,他就用了一个春杨柳,所以他对后来影响很大,大家读秦观的词,无边丝雨细如潮,写这个愁,他就用丝雨表达,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唐诗的意向的方式。
晏殊的身世经历,就决定了他的词作的内涵的闲雅情思,手法的硬瘦,也就同时局限了词人的视野,那晏殊的词的题材比较狭窄,他绝不会有东坡词的惊涛骇浪,他更多的写一些什么庆佳会,祝延长,什么祝寿酒宴的作品,这样的一些应酬之作,另外他即使是写景物,我发现他经常重复,他也的最多的就是燕子,无情一去云中燕,有意归来梁上燕,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岑相识燕归来,又回来了,很多的燕子,那后边这两句本身就是诗句,那么诗词都不分了,从这点上来说,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晏殊以诗为词这样的特点,同时晏殊的词喜欢写花,写草,写梅花,写细雨,写落幕,写愁绪,细草愁烟,幽花怯露等等。

晏殊富贵显达的身世与他诗词风格的关系
由于晏殊的才华出众,使他很顺利地获得了高官厚禄,但我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无奈。其实,晏殊正是一位敏锐的诗人,所以他的身世虽达,而他的诗词中所流露的一份“无常”的伤感,却是与其他不达的诗人同样真实也同样深切的。在他的伤感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旷达的怀抱。

晏殊的一首与其风格不太相符的作品

山亭柳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晏殊诗词的风格,一向都表现得平静圆融,而这首词却偏偏写的声情激越,感慨悲凉。晏殊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他的另一面的刚峻的性格,而且极为激动。在这之后就会觉得这首诗表现出的感慨激越不但并非例外,而且正是必然的意中之事。这首风格例外的作品,不但不能使晏殊的理性的诗人的基础动摇,而且反更多了一层有力的证明。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为儒”,

《胡使》诗云:

南粟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还来里闾索穷骨,斗食尺衣皆北输。中原相观双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这样的言语,在曾巩的论政之文中不曾有过。"斗食尺衣皆北输“,"胡骑日肥妖气粗“,这是对北宋朝廷刮民髓赍盗粮的苟安政策的生动概括。剥夺百姓的衣食,养肥入侵的军马。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曾巩循循儒者,于此也不能不慨乎言之。

曾巩还有《追租》一诗,其中有句云:"赤日万里灼“,"禾黍死硗确“。"饥羸乞分寸,斯须死笞缚“。"公卿饱天禄“,"每肆诛求虐“。这是说天旱民饥,而官方不恤。曾巩在这里颇有为民请命之意。最后说:"试起望遗村,霾风振墟落“,面对民间疾苦,曾巩是无能为力的。

曾巩一生,历任地方官职,鞠躬尽瘁,似乎没有什么抱怨。几次上书,皆以侍亲为言。但在诗中,有时也微露不满。

又如《人情》诗云:

人情当面蔽山丘,谁可论心向白头!天禄阁非真学士,玉麟符是假诸侯。诗书落落成孤论,耕钓依依忆旧游。早晚抽簪江海去,笑将风月上扁舟。

在这样一些诗里,曾巩流露了更真切的情感。曾巩不是诗人,但在诗里却更体现了他的"全人“。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曾巩的《咏柳》是哲理诗,借柳鞭挞了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城南》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城南》所写: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雨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料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这也许就是《城南》一诗的诗意吧?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此诗题为《西楼》,其实只是写了从楼上望到的一场暴雨。前两句写雨前风起云涌,雷声骤起,预示暴雨即将来临。诗人于是高高挂起了四周的窗帘,躺下身来卧观群山急雨。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他幼时家境清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绍兴三十二年以前,他是学江西派风格的,这诗作后来被他烧掉了。此后到淳熙四年(1177),是他诗风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一方面向张浚、张栻学习和切磋理学的奥旨,同时把从日常生活中体验与领会理致的见解挪移到文学创作中来。
他在《题唐德明建一斋》诗中说:“平生刺头钻故纸,晚知此道无多子。从渠散漫汗牛书,笑倚江枫弄江水。”这种蔑视书本而重视日常生活的态度成为他诗风转变的契机。现存《江湖集》的七百多首诗中,既有学陈师道五律、王安石七绝及唐人绝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风趣轻快的小诗,如: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诚斋体”的形成,不仅是重视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获取新颖生动素材,还要求具有透脱的胸怀与哲理的思考;诗人在热情地投入自然万物与日常生活,与之打成一片而彼此交融的同时,又必须跳出来冷静理智地观照与领悟其中所涵蕴的人生哲理,这样写成的诗,才不仅有自然与生活的盎然生机,而且富于理趣,像下面几首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乱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春迹无痕可得寻,不将诗眼看春心。莺边杨柳鸥边草,一日青来一日深。(《过杨二渡》之一)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舟过谢潭三首》之三)

杨万里的诗较少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这类诗虽为数不多,其中也有些是写得比较好的。如《悯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写出了农民艰难度日的困苦;而《初入淮河四绝句》写他出使金国时所见所思,也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感想,如第三首: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从总体上说,机智活泼、风趣自然是杨万里诗的显著长处,但他的诗同时也很少表现尖锐的、深重的人生感受(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黄庭坚),因此大多取材细琐,缺乏雄大的气魄。

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读严子陵传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过杨村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25
江 西 文 学 概 述

翻开中国文学史,江西文学光彩四溢。名家巨擘贤材荟萃,鼎钟野瑟相激百世。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说:"我国里头四川和江西,向来是产生大文学家的所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但是秦以前,江西文人没有作品传世。直到东汉中期,南昌李朝作颂歌九章。唐檀著《唐子》二十八篇。南州高士徐孺子学识渊博。三国之际,南昌徐整著《豫章列士传》三卷、《孝经注》一卷、《毛诗谱》三卷、《通历》二卷、《三五历记》二卷等。东晋初年,陶侃有文集二卷。熊远有《御史大夫文集》十三卷。熊远之侄熊鸣鹄有文集十卷。以上除陶侃存《逊位表》及《相风赋》残篇,其余已难钩沉。清代临川人李纮在《南园答问》中简述古代江西文学发展概况,曰:"粤自东汉,论者李朝,黎阳九歌,风雅启苗。晋推靖节,上接《离骚》,寻阳隐逸,莲社贤豪;名章伟构,水深山高,散落人间,泰山毫毛。洎乎有唐,以诗取士。时则刘慎虚擅开元之奇,吉中孚拔大历之萃。任涛、郑谷,称十哲于咸通;卢肇、黄颇斗两龙于秀水。南康綦毋,鄱阳颖士;来氏兄弟,丰城季子。或矜《西山》之编,或侈《灵溪》之制。莫不驰誉寰区,蜚声域外。至于文律恢奇硕大,吴武陵则西汉可以兴,幸南容在枚马之次。媲柳配韩,角张竞李,犹未足尽江南之能事也。宋兴百年,文章陋窳,欧阳公奋兴,然后沛然复古,并辔绝驰,直追韩愈,探大道之根原,作斯文之宗主。独立一代,高视六寓,不特吴越所绝无,盖寰瀛所希也。若夫晏临川开荆国文公,李盱江传南丰子固,古今大家,七有其三;文鉴佳篇,士居其五。黄涪翁辟宗派于西江,周益公领台阁乎南渡。覙封事则胡忠简惊人,诗盟则杨诚斋独主。钟秀于一门,则三刘三孔,竞美清江;高步于一朝,则虞、杨、范、揭,不参他土。廷对万言,则姚、文、曾、罗,各占大魁,上书万言,则王、蔡、孔、章,并跻卿辅。他若方城经义,并包一代之制科;玉茗填词,空绝千秋之乐府,犹未足 缕焉。盖西江文事,若晋之霸业,世执牛耳,西被秦,南服楚,未暇问陈蔡而围郑许也。四国廪廪,若山仰岱以为宗,水朝海而争赴也。"李氏先贤从东汉李朝作颂至明季玉茗堂主,历数江西文事之霸业。明以下古代文学,江西文气日衰,但仍有台阁重臣主持数十年之诗风,"易堂九子"高鸣于翠微野山,蒋士铨藏园名曲推为"近世第一",陈三立张扬江西诗派之余韵,文廷式诗词"自夸上下五千年"。现代苏区文学开革命文学之先河,方志敏爱国诗文光照千秋。当代文学圭璋呈采,文学新人先后相踵。

江 西 文 坛 的 掘 起 时 期

早在1300多年前,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路过江西南昌时,写下了轰动文坛、传诵千古的《滕王阁序》,对江西竭尽了溢美之辞,至今仍为人们律律乐道。不过,就当时江西的实际情形而言,王勃的这篇即兴之辞,与其说是对江西现状的赞美,不如说是对江西未来的预测和期待。自东晋末年陶渊明翻开了江西文学史精彩的第一页之后,近三个世纪之中,江西文坛却后继乏人,寂寥无声。直到盛唐之际,江西文坛才出现新的转机,出现了一批能同中原和江左诗人竞争并秀的诗人,他们走出江西,挤身中原优秀诗人之列,低吟高唱,声誉卓著,从此以后,江西文坛力量逐渐壮大,到唐末五代时,几乎与中原和江左诗人相抗衡的地步,并以此迎来了北宋江西文坛的高度繁荣,“临川之笔”真正掌握在江西人手中,“人杰地灵”开始成为江西的现实。由此观之,唐代江西文坛的转折和崛起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这种转折和崛起的最初情形大致出现在初唐与盛唐之交。陶渊明之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和文化继续得到发展,江西北部地区的发展还比较大,但总体水平和实力,无论如何还是不及江浙和两湖,也不能闻原本就基础雄厚的中原相比,尽管此时中原地区已因战乱而破败不堪。隋唐统一全国,以洛阳、长安一带为中心营规其统治和建设的格局。原来偏安南方的土族以及附庸于其下的文人墨客、画师艺人及工作匠人等也大批返回,这样,当北方的经济文化得到重建和繁荣之时,南方就相对要落后了。这里有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问题,有人才外流问题,还有传统观念上重北轻南等问题。从隋立到初唐约130余年,政界和文坛上的重要人物,除少数出于江浙一带外,其余几乎全被北方人士所垄断,江西连一个诗人也未出。但是,经过初步开发后的江西毕竟有了发展自己经济文化的良好基础,同时,经济文化重心虽然回到北方,但南北交融不仅没有结束,反而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进步而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众多的政界显要和文化名流频繁地进出江西,而江西的学子们也纷纷走出江西,游学游宦,便是这种双向文化交流(尽管是无组织无意识的)的结果,这对促进江西文化的发展和江西文人的成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早在南北朝时期,王羲之、谢灵运、鲍照、江淹等名流士子就曾被江西的山水风光所吸引,隋唐以后,光顾江西的文化名人更是络绎不绝,从初唐到唐末,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江西各地,其中许多是当时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第一流文化名人,如宋之问、王勃、张说、李峤、姚崇、张九龄、孟浩然、李白、元结、刘长卿、卢纶、柳浑、白居易、韩愈、孟郊、刘禹锡、李涉、李渤、刘坷、李群玉、徐凝、许浑、柳希纰、曹松、顾况、权德舆、牛僧孺、李德裕、戴叔伦、罗隐、皮日休,还有阎立本、陆羽、颜真卿等等,他们在江西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其中许多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如宋之问的《度大庚岭》,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孟浩然的《下赣石》、《晚泊浔阳望香炉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庐山五老峰》,自居易的《琵琶行》、《题大林寺桃花》等,还有号称“天下第二书”的颜真卿的《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碑刻,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等。毫无疑问,他们在江西的活动和创作,对江西文化的推进和提高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其中不少都是堪称一代宗师或文章巨匠的,有些人还身兼要职,具有所到一地,化及一方,影响几代的巨大能量,如人们早已指出的,王羲之、谢灵运、颜真卿之镇临川,韩愈、柳浑、李德裕之刺袁州,都有这种作用。

与此同时,江西的文人士子也不再郁闭自守,他们或东游吴越,寻幽探胜;或北上齐鲁,寻师访友;或西入京洛,游学游宦,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充实自己,也从总体上提高了江西士子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到了盛唐以后,其成效便逐步显示出来,其中有些人还获得了较大的成就,在当时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首先值得提出来的是《河岳英灵集》中的江西三家。玄宗天宝年间,进土殷fan2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了当时已死的和还活着的24位著名诗人的234首诗歌编成一部诗集,他认为这24人都是“河岳英灵”,即当时文坛的佼佼者,所以命名为《河岳英灵集》,由于殷fan2本身具有相当的诗歌审美和鉴赏力,所立择录标准又相当精严,所以直到现在,《河岳英灵集》仍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权威性的盛唐诗歌选本之一。《河岳集》所选24人是:常建、李白、王维、刘慎虚、张渭、王季友、陶翰、李颀、高适、岑参、崔颢、薛据、綦母潜、孟浩然、崔国辅、储
光羲、王昌龄、贺兰进明、崔署、王湾、祖■、卢象、李嶷、阎防。仅从这份名单上就可看出编选者所言不谬,它几乎囊括了开元、天宝期间活跃在文坛上的最优秀的诗人,其中刘慎虚、綦母潜、王季友是江西人,二十四家中江西占了三家。若以盛唐时期江西文坛的实力同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这个比例是大得有点不相称了。若从政治影响来说,这三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正说明了殷fan2的:“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河岳集自序》)

有关资料对这三个人的情况都只有零碎的记载,其生卒年,籍贯,生平经历都语焉不详,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大致的
情形如下:

綦母潜,江西虔州(今赣州市)人,约生于武则天天授二年(691),15岁入长安游学求仕,开元十四年(726)进土及第,投宜寿尉(今陕西周至县),在此前曾落第还乡一次,时在开元八年左右。开元十八年前后入集贤院待制,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一冬挂冠归隐,次年秋回到江南一带游历。开元末天宝初因家境拮据,又重返京洛谋求复职,天宝十一载任右拾遗,后升至著作郎,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他再度弃官归隐江推,后不知所终。《河岳集》收录其诗6首,《全唐诗》存其诗26首,代表作为《春泛若耶溪》,为历代选家注目。綦母潜在升元天宝之际诗名很高,他与盛唐著名诗人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等都有交往唱酬,其中与李颀、王维过从甚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他为唐诗人中的大名家之一。殷fan2则称其诗“历代未有。荆南分田,数百年来,独秀斯人”。

刘慎虚,新吴(今奉新县)人,生卒年不详,殷fan2说“惜其不永,天碎国宝”,《河岳集》编成于天宝十二年(753),可见刘慎虚在此前已谢世,而且寿命不很长。据说其九岁即作文上书给皇帝,被召拜童子郎,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及第,授洛阳尉,迁夏县令,后为祟文馆校书郎,刘慎虚也是严羽所说的盛唐大名家之一,《河岳集》收其诗达十一首之多,《全唐诗》存其诗15首。刘慎虚和綦母潜都可归入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一派。綦母潜生性傲然,常怀“明时久不达”之感,似乎较汲汲于荣利;刘慎虚则性格高古,不慕荣利,后期也大约在江南一带游历。与他交往的著名诗人有孟浩然、王昌龄、高适、阎防、贺知章、包融、张旭等。

王季友,江西丰城人, 《江西通志》认为其本河南人,流寓江西丰城,遂家焉。有材料说他举贞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并说其生卒年为714—794这些是不大可靠的。因为《河岳集》上说得清清楚楚,他是“白首短褐,良可悲夫”。“白首”者,人老发白也;“短褐”者,平民所穿之粗布衣裳也,即是说,到天宝年间,王季友已经年老了,但还未做官,因而殷fan2为这位有才干的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怎么早在开元年间就举进士呢?并结编于乾元三年(760)的《箧中集》也还说王季友这些人是“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者,怎么可能又摇身一变为“御史中远”这样的显要呢?且按照714—794的说法,天宝十二年(753)时他才40岁,与“白首短褐”之说显然不符,如果我们假定“白首”的起码年限为60岁,那么他要活到794年是不大可能的。《河岳集》辑其诗六首,《箧中集》辑其诗2首,《全唐诗》共存其诗11首。在盛唐诗人中,王季友应算是最穷的一个,但他人穷志不短,刻苦攻读,终于诗名大振。王季友与杜甫、岑参、钱起、沈千运等交好,岑参称赞他“王生今才人,时辈咸共仰。何当见颜色,终日劳梦想……。”杜甫则称赞他“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嵝”。王季友、刘慎虚、綦母潜都入元代辛文房编的《唐才子传》,不过,《唐才子传》中有些材料牵强附会,以讹传讹,读者自当辨析。

稍后有波阳的吉中孚,是有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年曾为道士,后还俗求仕,得入仕途,这也是许多唐代文人走过的道路。出名后,卢纶形容他“名高闲不得,到处人争识。”宜春的卢肇,会昌三年(843)为江西夺得第一个状元,曾写成一篇5000多字的《海潮赋》,穷究潮汐成因,轰动文坛,受到朝廷嘉奖。宜春的郑谷及其父郑史、兄郑启留有诗名,人称“郑氏三父子”,其中以郑谷最著名,郑谷也是唐代江西诗人中最有成就的一个。

郑谷,袁州宜春人,唐末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守愚,因他官至尚书都官郎中,世称郑都官,又因其《鹧鸪诗》出名而人称“郑鹧鸪”。郑谷受乡风和家风影响,爱好文学,幼即能诗,司空图见而奇之,曾抚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唐诗纪事》)光启三年(887)举进士,授京兆户县尉(今陕西),迁右拾遗,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不久即洁身自好,归隐家乡,在距今宜春城南60里的仰山构筑读书堂,专心读书写作,并和许棠、任涛、张摈、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时号“芳林十哲”,(又称“咸通十哲”)。

郑谷有诗400多篇行世,七律《鹧鸪诗》是其最著名的一首: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百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付丛深春日西。

除上述诗人外,陈陶、来鹏、王定保、熊孺登、王贞白、袁皓等都是当时较为著名的江西诗人。然而表明一个地方文化水平高低的,极为重要地是看它能否产生杰出的人才群体。中原和江左一些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发达的地方都曾经大量地涌现出诗人,宋代江西文坛之所以能领先全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临川和吉安两个地区的作家群的涌现。现存《全唐诗》中的宜春诗人尚有22人之多,绝大多数产生在晚唐五代,这些都是至少在当时是有点名气的诗人,并且经过千年的历史检验流传至今,在一个不大长的时期内,一个地区先后产生如此众多的诗人,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在这群诗人中,还包括了唐代江西仅有的两名状元卢肇和易重,由此可见当时宜春的“艺文儒术为盛”(唐杜佑语)确实名不虚传。

由于陶渊明的声名显赫和宋代江西文学的赫赫烈烈,所以谈到江西文学,论者多云起于晋末而盛于两宋,至于唐代的江西文学是个什么状况,关心者不多。唐代的江西文学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当时全国文坛上能占到什么样的地位?除了上面的一些材料外,笔者还对《全唐诗》中存诗一首以上的且又有籍贯记录的诗人作了一番粗略的分类统计,列表如下:

地区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五代 合记
河南 34 37 42 31 144
河北 36 17 47 29 133
江苏 11 30 32 39 112
陕西 29 23 39 19 110
浙江 12 8 30 44 94
山西 15 14 38 19 87
江西 0 5 8 42 55
四川 3 5 15 25 48
山东 9 8 13 18 44
福建 1 1 11 27 40

人数较少的地区略。

第一,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江西落在其后,而相对于落后地区,江西又居其前。总的看来,江西诗人还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在全国居中间而略微偏上的地位。
第二,江西诗人的发展趋势最引人注目,初唐时江西诗人数量为零,居其尾;盛唐仅得5人,倒数第二;中唐时只有8人,又落最后;而到晚唐五代时却急剧上升到42人,仅次于浙江而名列第二,表现出一股不可遏制的迅猛势头,增长速度比谁都快,相反,原来起点就很高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中原地区此时反而略呈下降趋势,而南方诸地区均呈上升趋势,这正是中唐以后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再次南移的一个重要迹象。一般人往往对宋代江西文学突如其来的高度繁荣大惑不解,不少研究者对此也往往局限在宋代历史范围内找原因,而忽略了宋代江西文学与唐代江西文学在发展上的联系,如果人们注意到了晚唐五代时江西文坛力量迅速壮大和成熟,并且一直保持迅猛上升的势头,那么对宋代江西文学在较短时间内就获得了辉煌成就这一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果把江西文学比作一座大山,那么,这座大山早在盛中唐时代便开始崛起,并在晚唐五代加快了崛起的速度,到宋代终于成了一座巍峨的大山挺拔在中国文坛之上。

江西文坛的辉煌时期(宋)

到了宋代,江西古代文学艺术如日丽中天,进入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三百年内,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英才荟萃,名家辈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华,其壮观景象,至今仍令人们景仰和惊叹不已。纵观两宋文坛,在作家数量上,江西籍的最多;从作家队伍素质上看,江西作家中既不乏众体皆备,声名显赫的大家巨擎,也不乏独擅一体、技压群芳的名家高手,至于二、三流的作者,则多得难以计数;从两宋文学的历程看,从首开风气到蔚成大观,从中兴再起到悲壮殿后,皆有江西作家之卓著勋绩;从宋代文学诗歌、词章、散文三个主要领域看,江西作家都大有可书之笔。

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尽管历来毁誉不一,但普遍的看法是:宋诗的成就远在元、明、清各代诗歌之上,自唐以后,能够与唐诗对垒的只有宋诗堪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江西文坛可以说是宋诗的发详地,钱钟书先生精心编选的《宋诗选注》,入选作者80人,江西籍作者达26人,近三分之一,显示出江西诗人的雄厚实力。正是由于江西诗人的辛勤耕耘,使宋诗大添异彩。欧阳修力学韩愈、矫正西昆,首启宋诗之端,其影响通过苏轼和王安石、曾巩,并延至黄庭坚,导致了北宋中后期诗歌的繁荣。王安石学杜学韩,自成高格,为“王荆公体”,下启“山谷体”,为开创宋诗局面奠定基础。曾巩,李觏(1009—1059,南城人,著名思想家)、吕南公(1047一1086,南城人)、孔平仲(1065前后在世,新余人)等人虽不主要以诗为名,但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方面对宋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至北宋后期黄庭坚出现,标志着宋诗的艺术特征已经完全确立。黄庭坚出自苏轼门下,文学创作却不蹈袭苏拭而自成一家,当世即以“苏、黄”并称。黄庭坚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者甚众,并壮大成一个诗歌流派。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派中所列诗人又以江西人居多,故取名“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非常之大,即使未被列入诗派的诗人,在创作中也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进入南宋,其影响更遍及整个诗坛,包括陆游在内的许多大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属于江西派或在艺术上受到过江西派影响的江西籍著名诗人有曾几(1084——1166,赣州人,陆游之师)、徐俯(1075—1140,修水人,黄庭坚外甥)、汪藻(1079-1154,德兴人)、杨万里、周必大(1126—1204、吉安人)、姜夔、裘万顷(?-1222,新建人)等等,其中杨万里尤值一提。杨万里与尤袤、陆游、范成大一同被称为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标志着宋诗的再度繁荣兴盛,杨万里先受江西派影响,后有所梧,跳出江西派的窠臼,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诗体,号“诚斋体”,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枢纽。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所归纳的宋代以个人命名的七种诗体中,就有三种是江西人创造的,即王荆公体、黄山谷体、杨诚斋体。南宋末年,“状元宰相”文天洋在军旅倥偬和被执囚禁之中,写下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悲壮诗篇,成为宋代最后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他那浩气贯长空的《正气歌》,给宋诗打上了一个悲壮而又精彩的句号。宋亡后,有一批志士誓不降元,出现一批著名的“遗民诗人”,其中有江西的谢枋得(1226—1289,弋阳人),萧立之(宁都人,生卒年不详)等较为突出。

宋词,一贯被认为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历来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作为各自时代的文学最高成就。江西词人对宋词的开拓和发展也是有突出贡献的。近人唐圭璋的《全宋词》收词家1397余人,江西籍词家有170余人,占十分之一以上,而在《全唐诗》中,江西籍诗人只占二十分之一左右。在所谓的宋词“四大开祖”(晏殊、张失、晏几道、欧阳修)中,只有张先不是江西人。一般认为,晏殊、晏几道是宋人婉约词派的开山祖,而欧阳修的词,则有一部分同二晏词一道开婉约之风,另一部分词则同范仲淹词一道启苏轼豪放词之端。而后的王安石、黄庭坚虽不专以词家名,但他们的词作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豪放词的声势和影响。王安石的父亲王益(993—1038,临川人)也是一位在当时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词作家。南宋前期辛派爱国词人中,江西人刘过(1154—1206,泰和人)、赵善括(1169前后在世,南昌人)、杨炎正(1145-?,吉安入)都是与辛弃疾互相唱酬的著名词家。其实,辛弃疾本人虽不是江西人,但他一生当中有很长的时期是在江西度过,最后终老于江西,有人统计过,辛词626首,写于江西的达350首,占一半多。南宋后期格律派词人活跃,姜夔以词坛巨子的身份成为南宋格律派的代表,其影响不仅及于当时一大批词人,还下延至清代著名的浙西词派。南宋末期,文天祥高擎抗元大旗,一批庐陵爱国志土集合在大旗之下,其中也涌现一批爱国词人:文天祥、刘辰翁(1232—1297,吉安人),邓光荐(约1236—1300,吉安人)罗志仁(吉安人,生卒年不详)等。有人把宋初晏、欧等称为第一个江西词派,宋末文、刘等称作第二个江西词派,一首一尾,一起一结,江西词家之成就与贡献,于此可见一斑。

宋代散文,是唐宋古文发展的第二阶段,至此,中国古代的散文可以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至善至美的地步了,此后元明清的古文,纵有所成就和特色,也不免如众山朝岳,众川归海,没有跳出唐宋古文的圈子,而且就实际影响来说,宋代散文的影响又甚于唐代。所谓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北宋占有六家,其中江西和四川各得三家。江西三家是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四川三家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其中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帅,一代文坛宗师和领袖,在宋六家中据核心地位,是开一代文学风气的大师,宋代文学的繁荣兴盛,与欧阳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曾巩、王安石与三苏父子一样,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柱石,都是影响一代乃至数代文学风气的大文学家。除此以外,著名的史学家刘敝(1019—1068,新余人)、刘(分文ban1)(1023-1089,新余人)兄弟,著名的哲学家李趣等人的散文也写得很好,如《宋元学案补卷三称李觏的文章在“北宋欧阳、曾、王间,别成一家”《袁州州学记》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南宋民族矛盾激烈而朝廷苟安,国势颓废,爱国志土无不扼腕切齿,爱国文学叠起高潮,散文亦然,江西文人志土更抖落出一身奋不顾身的硬骨头精神,前有胡铨(1103—1180,吉安人)的一篇《戊午上高宗封事》,请斩投降派卖国贼秦桧头以谢天下,直声震动朝野,连金人闻之也为之夺气;后有文天样《己未上皇帝书》,请斩主张逃跑避敌的侯宦董宋臣,一腔怒火,直对误国奸臣。宋末,文天祥、谢枋得皆坚贞不屈之土,文章人品,相映生辉。除散文外,有宋一代,汪藻的骈体文首屈一指,被人比作唐代的骈文大师陆贽。乐史(930一1007,宜黄人)的传奇文学,曾敏行(1118-1175,吉水人)的笔记小说《独醒杂志》,洪迈(1123-1202波阳人)的志怪小说《夷坚志》,罗大经(1226前后在世,吉水人)的笔记小品文《鹤林玉露》,罗烨(吉安人,生卒年不详)的传奇和话本小说集《醉翁谈录》等,都可在宋代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江西文坛的辉煌时期(元、明、清)

如果把宋代江西文学视作高潮,元、明、清以下则是余波,其间或有几个大浪小浪,但总的趋势是渐次退潮。元代文学以曲著称,而江西文学家秉承前代之余烈,在传统诗文方面仍独占鳌头,元诗四大家中,江西就有虞集(1271—1348)崇仁人,范椁(1272—1330)清江<樟树>人,揭xi1斯(1274—1344)丰城人,占了三大家。还有煌煌巨制《文献通考》的编纂者马端临(1254—1323)是江西乐平人。此外,被《儒林外史》提
到的那位危素老先生(1303—1372),金溪人,在元末明初算得上是一名地位较高,影响较大的诗文家。明清两代江西文学家数量不少,但影响大的却不多,在全国文坛上占的比重越来越轻。较著者有:明初台阁体的代表者之一的杨士奇(1365—1444),泰和人;民间广泛流传,其轶事趣闻家喻户晓的大学生解缙(1369--1415)吉水人;明中叶的大文学家大戏剧家汤显祖祖(1550—1616)临川人;明末的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艾南英(1583一1646),东乡人。入清之后,则有杰出的散文家王猷定(1599—166?)南昌人,其散文成就不在当时所谓“散文三大家” (侯方域、汪琬、魏禧)之下,他的传奇性散文《汤琵琶传》、《李一足传》、《义虎记》等内容新颖、手法独特,一新文坛耳目。魏禧(1624—1681),宁都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代发作有《太铁椎传》等。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号称“宁都三魏”,又与李腾蚊(宁都人)、彭士望(南昌人)、邱维屏(宁都人),林时益(南昌人),彭望(宁都人)曾灿(宁都人)合称“易堂九子”,均为清初善诗文者。清中叶的戏剧文学家蒋土铨;著名诗人,时称“国朝骈文八大家”之一的曾<火奥>(1749—1831),南城县人;清代江西最杰出的诗人,诗名远播海外的吴嵩梁(1766—1834),东乡县人,等等,均为文学成就卓著,在全国文坛上名重一时者。

参考资料: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4605496

第2个回答  2007-05-26
翻开中国文学史,江西文学光彩四溢。名家巨擘贤材荟萃,鼎钟野瑟相激百世。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说:"我国里头四川和江西,向来是产生大文学家的所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但是秦以前,江西文人没有作品传世。直到东汉中期,南昌李朝作颂歌九章。唐檀著《唐子》二十八篇。南州高士徐孺子学识渊博。三国之际,南昌徐整著《豫章列士传》三卷、《孝经注》一卷、《毛诗谱》三卷、《通历》二卷、《三五历记》二卷等。东晋初年,陶侃有文集二卷。熊远有《御史大夫文集》十三卷。熊远之侄熊鸣鹄有文集十卷。以上除陶侃存《逊位表》及《相风赋》残篇,其余已难钩沉。清代临川人李纮在《南园答问》中简述古代江西文学发展概况,曰:"粤自东汉,论者李朝,黎阳九歌,风雅启苗。晋推靖节,上接《离骚》,寻阳隐逸,莲社贤豪;名章伟构,水深山高,散落人间,泰山毫毛。洎乎有唐,以诗取士。时则刘慎虚擅开元之奇,吉中孚拔大历之萃。任涛、郑谷,称十哲于咸通;卢肇、黄颇斗两龙于秀水。南康綦毋,鄱阳颖士;来氏兄弟,丰城季子。或矜《西山》之编,或侈《灵溪》之制。莫不驰誉寰区,蜚声域外。至于文律恢奇硕大,吴武陵则西汉可以兴,幸南容在枚马之次。媲柳配韩,角张竞李,犹未足尽江南之能事也。宋兴百年,文章陋窳,欧阳公奋兴,然后沛然复古,并辔绝驰,直追韩愈,探大道之根原,作斯文之宗主。独立一代,高视六寓,不特吴越所绝无,盖寰瀛所希也。若夫晏临川开荆国文公,李盱江传南丰子固,古今大家,七有其三;文鉴佳篇,士居其五。黄涪翁辟宗派于西江,周益公领台阁乎南渡。覙封事则胡忠简惊人,诗盟则杨诚斋独主。钟秀于一门,则三刘三孔,竞美清江;高步于一朝,则虞、杨、范、揭,不参他土。廷对万言,则姚、文、曾、罗,各占大魁,上书万言,则王、蔡、孔、章,并跻卿辅。他若方城经义,并包一代之制科;玉茗填词,空绝千秋之乐府,犹未足 缕焉。盖西江文事,若晋之霸业,世执牛耳,西被秦,南服楚,未暇问陈蔡而围郑许也。四国廪廪,若山仰岱以为宗,水朝海而争赴也。"李氏先贤从东汉李朝作颂至明季玉茗堂主,历数江西文事之霸业。明以下古代文学,江西文气日衰,但仍有台阁重臣主持数十年之诗风,"易堂九子"高鸣于翠微野山,蒋士铨藏园名曲推为"近世第一",陈三立张扬江西诗派之余韵,文廷式诗词"自夸上下五千年"。现代苏区文学开革命文学之先河,方志敏爱国诗文光照千秋。当代文学圭璋呈采,文学新人先后相踵。
第3个回答  2007-05-30
宋代的文天祥是江西庐陵的.写过"过零汀洋"辛苦遭逢起一径,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怕恐,零汀洋里叹零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代的王安石是江西临川的.写过"泊船瓜舟":京口瓜舟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075961.html?si=1

第4个回答  2007-05-24
宋代的文天祥是江西庐陵的.写过"过零汀洋"辛苦遭逢起一径,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怕恐,零汀洋里叹零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代的王安石是江西临川的.写过"泊船瓜舟":京口瓜舟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东晋的陶渊明是江西九江的.写过"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等
还有欧阳修,曾巩,陆九渊都是江西人.
对不起,我记得这些,没有核对,请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