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演讲节目《一席》?

如题所述

《一席》演讲的标签是“人文、科技、白日梦”,演讲主题范围广,但始终关注的是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良性发展。《一席》关注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例如斯坦福经济学家罗斯高关注中国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与中国发展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和治理提供方案,例如汪剑超创立了“绿色地球”,用8年时间在成都倡导垃圾分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学博士万丽利用现代技术发扬传统夯土建筑技术。《一席》关注个体的状态,从SARS病源的探索到人类睡眠规律的生物探索,从小孩子怎么学会撒谎到负面情绪对人的伤害的心理研究,从单身的黄金时代如何面对爱情的困境到老树画画的人生哲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7
《一席》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其对演讲原始风格的坚持,在于对讲好故事的执着。电视节目一直在追求强大的视觉美感,运用各种高科技营造绚丽多彩的舞美效果,为了追求节目的播出效果和收视率,强调与观众互动,并邀请明星作为嘉宾或导师,演讲类电视节目呈现出娱乐化、庸俗化的同质化趋势。没有绚丽的舞台布置,不刻意安排互动,不追求明星效应,“高冷”的《一席》凭借着叙述一手好故事抓住了观众的心。
第2个回答  2019-05-07
缺乏电视台的大平台基础。《一席》由传媒公司制作,通过新媒体传播,缺乏其他演讲类节目的电视平台基础。国内演讲类电视节目基本上首先在电视台播出,基于电视台的大平台和大影响力,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再通过网络视频平台,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一席》的先天不足,需要后期的长期积累才能填平。对比我国演讲类节目的制作模式,由传媒公司单独制作或电视台与传媒公司合作已成为大趋势。《一席》可以与电视台进行合作制作,在电视台播出,后方各大新媒体全部跟上,真正实现全媒体多形态的传播,实现节目、传媒公司、电视台三方收益的局面。
第3个回答  2019-05-07
《一席》演讲者的筛选非常严格,不接受任何自荐或者推荐。总结起来,这些演讲者有三个特点:有故事、有意义、有情怀,如主持了15年《冷暖人生》的著名主持人陈晓楠,用4年时间跟踪外卖小哥来完成博士论文的建筑学者何志森,化身为医生在医院蹲点拍摄两年的《人间世》编导秦博,用手绘画册纪念与妻子一生坎坷爱情的九旬老人饶平如,5年来致力于在中国农村推广循环生态农业、亲自堆肥的日本老人川崎广人,等等。
第4个回答  2019-05-07
2012年新媒体演讲节目《一席》开始播出,《一席》演讲每月举办一次,节目不设主持人,一块地毯,一个话筒,演讲者即进行演讲,时长20—40分钟。节目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为口号,主题涉及人文、科技等众多领域。在这6年时间里,有60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演讲者站在《一席》的舞台分享故事。演讲以文字、音频、视频的形式在微信公众号、各大音频APP和视频网站播出。据统计,《一席》的微信公众号平均每期阅读量为6万+,音频专栏关注人数达60万,网络视频观看已超过4亿人次,影响观众上千万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