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说明文和议论文?中考记叙文的答题方法是什么(答题格式)?

如题

说明文是最容易区分的,只要全篇文章都是围绕一个名词而进行的解释说明,(它的各部分组成、外观、作用、效果等等,都会分段说明),那它就是说明文
议论文是全文都围绕一个观点进行说明,开端或结尾都会点明。
更简单的方法来概括,就是:说明文全文围绕一个词,议论文全文围绕一个句子
都是我手打的,不知道你听懂没有。。
记叙文答题:扣分比较多的是那种“什么什么这句话给你了什么体会,运用了什么表达形式,你有什么感想”之类的。问道表达方法和效果,我一般都用这样的固定句式:某某某这句话(这个词)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具有什么什么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什么什么的感情。
全手打,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6
说明文:就是讲某个东东很有针对性,全篇就围绕它来展开。
议论文:非常好辨认的一种文体,有论点论据。一般来说,阐述了一个论点之后立马就会有论据进行说明。
记叙文的答题方法:在文中找原话,找不到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
另:语文这东西想考好难,想考低也难,中文你说了这么多年,阅读时候就相当于别人在同你说话,然后问你几个问题。只要意思对阅卷老师都会给分的。
第2个回答  2011-06-12
以情感人
第3个回答  2011-06-06
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主要在于说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说明,议论文的目的则主要是说理;说明文要求把实体事物或抽象事理本身的情况说清楚,议论文则要求提出个人对议论对象的看法或主张。
说明文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机器、用具的使用说明,报刊、杂志的解说,字典、词典的注释,以及旅游介绍、影剧介绍等等,都需要说明文。此外,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要对人物、景物及事理等做必要的说明,这也需要用到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记叙文中考技巧及答题格式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 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2新集中学200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 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例如:《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 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例如:《山西省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五、 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例如:《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3分)
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还不止!~~~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7478161.html?an=0&si=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