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j型增长还有luojisidi到底是神马

如题所述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model),也称为S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又称自我抑制性方程。用植物群体中发病的普遍率或严重度表示病害数量(x),将环境最大容纳量k定为1(100%),逻辑斯蒂模型的微分式是:dx/dt=rx(1-x) 式中的r为速率参数,来源于实际调查时观察到的症状明显的病害,范。德。普朗克(1963)将r称作表观侵染速率(apparent infection rate),该方程与指数模型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方程的右边增加了(1-x)修正因子,使模型包含自我抑制作用。

简介

  逻辑斯蒂曲线通常分为5个时期:   

1.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密度一半(K/2)后,增长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

1、“J”型增长模型

(1)“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0,年增长率(指第二年的种群数量除以第一年的种群数量所得的倍数)为λ(λ>1),该种群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二年后为N2=N1λ=N0λ2;t年后则应为Nt=N0λt。如果绘成曲线图(指数曲线),种群的增长就会呈“J”型曲线(见下图)。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增长。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一个岛屿,这个环颈雉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

(2)“J”型曲线的生物学含义

“J”型曲线在更多的时候,它并不是种群增长的实际状况,例如,环颈雉实际增长曲线和理论上的“J”型曲线是大致符合的,而它的生物学含义是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或者趋势。

2、 “S”型增长模型

(1)形成“S”型曲线的制约因素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也将加剧,这必然要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降低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一直到停止生长,甚至使种群数量下降。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呈“S”型曲线(如下图)。

(2)“S”型曲线的特点

①S曲线上有一个渐近线(K值),即“S”型增长曲线渐近于K值,但不会超过K值即环境容量。

②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

③种群数量由N0→K/2时,增大速度(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增加量)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度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速度不断降低。

④S型曲线上,种群数量由N0→K,增长率(种群增长率=(Nt+1/Nt))不断下降直至为零

3、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

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虽不一定完全与自然界中种群增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但它说明了种群增长有的接近J型,有的接近S型,中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即使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会有不同形状的增长曲线。另外,自然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时,仍有变动,其变动方式或有周期性,或不规则,稳定在K值上不变是不现实的。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呈“J”型增长模式,但从长远来看,依然更接近“S”型增长模式。

也可以说,“S”型增长的初始阶段很接近“J”型增长。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

种群两种增长曲线比较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种群增长速度 先增后减(K/2时最大),K值时为零 不断增大 

种群增长率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保持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