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乡试(秀才)、会试(举人)、会试(秀才)、殿试(进士)为什么会有两个会试

如题所述

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没有两个会试,而是分为: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四级。

1、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 ,第一名称“案首”。考取的就叫生员,即秀才。

2、乡试,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又叫廷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扩展资料:

科举最早起源于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当年开设了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这种以试策分科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便是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到了唐代,科举考试设科繁多,不同时期其科目设立也不尽相同,前后总计不下几十种。其中常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此外,还有制科和武举科等。

到了宋朝对科举的改革,将北宋的文化繁荣推行封建社会的最高峰。科举制在不断发展,在宋朝逐步走向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3

科举的四个阶段中并没有两个会试。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是童生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和殿试(进士)。

在正式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前,必须要参加童生试,参加童生试的人被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成为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考,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乡试的被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被称为“贡士”,通过殿试的被称为“进士”。

扩展资料:

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在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一、应该是这样的:童生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二、扩展介绍:
  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清代科举程序: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第3个回答  2019-11-28
第4个回答  2021-01-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