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写作背景

请从时代背景和作者身处的环境回答!!!

一、时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

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二、题材来源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三、成书过程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

《三国演义》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国读者的欢迎。早在明隆庆三年(1569)已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有一种明刊《三国志传》就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

自日僧湖南文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8

小说自然是取材于历史,并且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小说《三国演义》自然是《三国志》的改编版本。首先明确指出的是:《三国志》为史书,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其次分别介绍一下这两部书的概况: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撰,全书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纪中;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传中。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属于官修的有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属于私修的有魏鱼豢《魏略》,为寿书魏吴两志的主要依据。蜀国无史,但寿本蜀人,又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故《蜀志》亦不逊于魏吴两志。三志本独立,后世始合为一书。以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的史料甚富。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著。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评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演义》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反动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关于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可资借借鉴的思想材料。

但书中通过尊刘抑曹等描写,作现出作者对封建的正统观念和立场,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该书用文字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著名的作品。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肯定的告诉题主,先有《三国志》后有《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西晋人陈寿所撰,是一部历史巨著,当然成书于西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诞生在距今七百年前后,该书是一部历史小说。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前者记述的是历史。而后者是文学小说作品。它们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历史所记载的人物、事件和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绝大部分都是有据可查的。而文学作品作者可以根据个人的观点和想象将其夸张或有意贬低。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历史故事。

第2个回答  2018-08-21
【时代背景】
(公元191年——公元280年)
割据军阀的混战:东汉末年,士族豪强袁绍起兵讨董卓,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响应为名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战之中,后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军阀。在其他区域还有曹操、刘备、袁术等割据势力。群雄划地割据局面的形成,以及彼此接连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对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
(公元204年——公元207年)
官渡之战后,曹操进军河北。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占袁绍的统治中心邺,据有青、冀、并、幽四州之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出卢龙塞,大败乌桓,降伏了辽东,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
刘备势力的成长:刘备,是汉远支宗室。东汉末年,他组织了一支武装队伍,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的队伍。在军阀混战中他的势力最小。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占领荆州八郡中的江南四郡,实力大为增强。后来,刘备在荆瓤地主集团的支持下,扩大了军事力量,逐渐成为拥有一定实力的军事集团,为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
(公元220年)
魏国的建立: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转而西向关中,平定了关中地区。公元220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继承王位,逼献帝禅让,改国号魏,定都洛阳。曹丕又设秘书省为中书省,置监令,主管通达百官奏事,起草诏令,以此分掉尚书部分权力,改变东汉后期尚书权职过重的现象。稍后又颁诏禁绝后族辅政,以革除东汉外戚专权的弊病。总之,曹丕称帝代汉后,魏国实力进一步增强。
(公元221年)
蜀汉政权的建立: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发展很快,占领了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进占了四川、攻占了汉中。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因为他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所以国号仍为汉,改元章武,因仅有益州一隅之地,又称“蜀汉”。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设置百官,建立宗庙,与魏国成鼎立之势。
(公元229年)
吴国的建立: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发展,又南征越族,北征皖中,西征荆州,占据了四川以东,江淮以南广大地区。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建立了独立政权。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
【作者环境】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以文乱史的文本”,“兴妖造神的艺术”,礼赞残暴的英雄,“尊刘贬曹”又有着推崇正统的封建观念。
《三国演义》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民间流传而后经文人搜集整理的,尽管或多或少染上了正统文化的气息,但作为民间俗文化的审美形态,它们主要反映“贱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传达“贱民们”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既要用今天的价值观念去批判其典籍文化影响所导致的封建糟粕,又要以古人的眼光和心理去感知和体验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的合理性。囫囵吞枣或者因噎废食都是不明智的。
,《三国演义》不是浸透着儒家礼乐伦理思想的典籍文化教科书,也不是符号化了的人民群众浮巧淫祀的民间文化的认识指南,而是审美地反映当时人民大众的生活状貌和生存境遇,表现他们文化心理和审美理想的世俗文学经典。既然两部经典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富有诗情的画面去折射时代的光芒,我们就应该用美学的、文艺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并作出“诗意的裁判”。《三国演义》主要是以其典范性的叙事谋略、恢弘的动态悲剧结构以及众多的民间文化心理“化石”而成为文学经典的。我们应遵照艺术真实性的原则而认可其“以文乱史”的创作策略,应尊重艺术情感性的原则而允许其“兴妖造神”的文学想象,应宽宥封建文人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谅解作品中的英雄的“匪气”、“游民气”,更何况,在这种“匪气”、“游民气”的艺术氛围里寄寓着作者的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审美理想。试想:如果邮督不是被张飞鞭打、华雄不是被关羽斩杀,如果诸葛亮出场缺少三顾茅庐的层层铺垫,如果梁山好汉只是性格模糊的三十六人的“流寇”,如果作者恪守正统的“造反无理”的信条,《三国演义》还能算是文学经典吗?!这样一来,我们的见识同章学诚病垢《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惑乱观者”。我们既已认可鲁迅的《故事新编》、郭沫若的《屈原》、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对于《三国演义》两部文学经典的历史“失真”与观念陈腐,就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
写好战争,写好战争中的人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最终目标。主创人员的一切努力,所有电视化技巧的运用都是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的。《三国演义》正是在这两点上取得了成功。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乱年代,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经过多年战乱,最终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也在思考,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 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7-21
【时代背景】
(公元191年——公元280年)

  割据军阀的混战:东汉末年,士族豪强袁绍起兵讨董卓,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响应为名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战之中,后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军阀。在其他区域还有曹操、刘备、袁术等割据势力。群雄划地割据局面的形成,以及彼此接连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对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

(公元204年——公元207年)

  官渡之战后,曹操进军河北。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占袁绍的统治中心邺,据有青、冀、并、幽四州之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出卢龙塞,大败乌桓,降伏了辽东,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

  刘备势力的成长:刘备,是汉远支宗室。东汉末年,他组织了一支武装队伍,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的队伍。在军阀混战中他的势力最小。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占领荆州八郡中的江南四郡,实力大为增强。后来,刘备在荆瓤地主集团的支持下,扩大了军事力量,逐渐成为拥有一定实力的军事集团,为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

(公元220年)

  魏国的建立: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转而西向关中,平定了关中地区。公元220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继承王位,逼献帝禅让,改国号魏,定都洛阳。曹丕又设秘书省为中书省,置监令,主管通达百官奏事,起草诏令,以此分掉尚书部分权力,改变东汉后期尚书权职过重的现象。稍后又颁诏禁绝后族辅政,以革除东汉外戚专权的弊病。总之,曹丕称帝代汉后,魏国实力进一步增强。

(公元221年)

  蜀汉政权的建立: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发展很快,占领了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进占了四川、攻占了汉中。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因为他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所以国号仍为汉,改元章武,因仅有益州一隅之地,又称“蜀汉”。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设置百官,建立宗庙,与魏国成鼎立之势。

(公元229年)

  吴国的建立: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发展,又南征越族,北征皖中,西征荆州,占据了四川以东,江淮以南广大地区。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建立了独立政权。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
【作者环境】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以文乱史的文本”,“兴妖造神的艺术”,礼赞残暴的英雄,“尊刘贬曹”又有着推崇正统的封建观念。
《三国演义》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民间流传而后经文人搜集整理的,尽管或多或少染上了正统文化的气息,但作为民间俗文化的审美形态,它们主要反映“贱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传达“贱民们”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既要用今天的价值观念去批判其典籍文化影响所导致的封建糟粕,又要以古人的眼光和心理去感知和体验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的合理性。囫囵吞枣或者因噎废食都是不明智的。
,《三国演义》不是浸透着儒家礼乐伦理思想的典籍文化教科书,也不是符号化了的人民群众浮巧淫祀的民间文化的认识指南,而是审美地反映当时人民大众的生活状貌和生存境遇,表现他们文化心理和审美理想的世俗文学经典。既然两部经典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富有诗情的画面去折射时代的光芒,我们就应该用美学的、文艺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并作出“诗意的裁判”。《三国演义》主要是以其典范性的叙事谋略、恢弘的动态悲剧结构以及众多的民间文化心理“化石”而成为文学经典的。我们应遵照艺术真实性的原则而认可其“以文乱史”的创作策略,应尊重艺术情感性的原则而允许其“兴妖造神”的文学想象,应宽宥封建文人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谅解作品中的英雄的“匪气”、“游民气”,更何况,在这种“匪气”、“游民气”的艺术氛围里寄寓着作者的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审美理想。试想:如果邮督不是被张飞鞭打、华雄不是被关羽斩杀,如果诸葛亮出场缺少三顾茅庐的层层铺垫,如果梁山好汉只是性格模糊的三十六人的“流寇”,如果作者恪守正统的“造反无理”的信条,《三国演义》还能算是文学经典吗?!这样一来,我们的见识同章学诚病垢《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惑乱观者”。我们既已认可鲁迅的《故事新编》、郭沫若的《屈原》、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对于《三国演义》两部文学经典的历史“失真”与观念陈腐,就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
写好战争,写好战争中的人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最终目标。主创人员的一切努力,所有电视化技巧的运用都是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的。《三国演义》正是在这两点上取得了成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