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中医应该先看什么书好啊

如题所述

中医书籍

想自学中医,要入门需要看这些书

首先是内经,而且一定要学好医古文,否则看近代注释版,会误导你的。然后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金匮、中藏、针灸甲乙经、脉经、雷公炮炙论、频湖脉学、本草纲目、望诊遵经、颅囟经、扁鹊心书、厘正按摩要术、珍珠囊、医学启源、类经图翼、景岳全书、妇人规、妇科发挥、证治准绳、医原、针灸大全、四圣心源、医学源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灸绳、幼幼新书、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发挥、幼科概论、小儿药证直诀等,再加上历代名家医案以相互印证揣摩。


注意间看图中左上角,回答的目录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均出自于此,其有很多中医书籍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这是必不可少的,前者打基础,让你好歹知道中医书里那些字,词都是什么意思,诊断学,可以学一些粗浅的诊断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诊断的思路。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等等……这个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
好了,接下来你可以看一些古籍了。
强烈推荐学习基础知识却还没被各种辨证方法搞得眼花缭乱的新人学习《伤寒论》
憋再想着其他的了,安安心心学习伤寒论吧。
可以直接硬背,然后再灵活运用到临床,伤寒论比起其他辨证,算是难的,但是……我觉得是最好用的。
或者题主觉得背诵太痛苦,想把伤寒论的内容搞个透彻。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适合初学者。

折中的方法, 先看四大经典中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四大经典中我觉得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这个了,  古代很多名医都是从这个开始学的,  看不懂的地方边学边补基础. 当然不是叫你看原文, 是叫你看有古代名家注释的版本,  比如医宗金鉴里的伤寒和金匮的部分,  黄元御《伤寒悬解》《金匮悬解》,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等.  现在有些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古代名医的合集 名字类似《某某医学全集/全书》 基本上头两章都是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入门的话, 我觉得伤寒论比内经更好,  内经是纯理论的, 学完完全不知有什么用,  伤寒杂病论就不一样了, 学完可以自己尝试开方. 学完伤寒杂病论(能理解那种), 我觉得差不多可以算有点基础了,  然后在去看其他的书就容易多了.

中医书籍

这些中医书籍均出自图中左上角

其它中医书籍推荐:


│  │  灵枢经脉翼.pdf
│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pdf
│  │  黄帝内经 (唐)王冰.pdf
│  │  黄帝内经 灵枢经.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七篇和遗篇二篇.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原文.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应用分表.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总论总表.pdf
│  │  黄帝内经 素问.pdf
│  │  黄帝内经1000问(叶学益).pdf
│  │  黄帝内经专题研究(王琦).pdf
│  │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柄凡).pdf
│  │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高清版).pdf
│  │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pdf
│  │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下).pdf
│  │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李克光 郑孝昌主编 2005.pdf
│  │  黄帝内经导读 傅维康吴鸿洲.pdf
│  │  黄帝内经概论 温热论新编 金寿山龙伯坚.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扫描版).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pdf

│      金匮肾气丸(难病奇方系列丛书).pdf
│      金匮要略三步释(刘读文).pdf
│      金匮要略临床新解(张笑平).pdf
│      金匮要略临床研究(王占玺).pdf
│      金匮要略今释.PDF
│      金匮要略参新释 卢景明.pdf
│      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pdf
│      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宋收功刘渡舟.pdf
│      金匮要略心典.pdf
│      金匮要略指难.pdf

难经临床学习参考.pdf
│      难经本义.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正义.pdf
│      难经正义(清)叶霖.pdf
│      难经汇注笺正.pdf
│      难经注疏(日本)名古屋玄医.pdf
│      难经白话解(陈璧琉).pdf
│      难经经释·难经经释补正).pdf
│      难经解难校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集注.pdf│      

金匮要略教程.乔模.扫描版.pdf
│      金匮要略教程.pdf
│      金匮要略方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匮要略易解.pdf
│      金匮要略校注 何任主编 范永升等编写 1990.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注释.pdf
│      金匮要略浅述.pdf
│      金匮要略浅释.pdf
│      金匮要略现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pdf
│      金匮要略类编).pdf
│      金匮要略讲座资料选编.pdf
│      金匮要略讲解.pdf
│      金匮要略论注.pdf
│      金匮要略语译.pdf
│      金匮要略语释).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 .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pdf
│  │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高清版).pdf
│  │  黄帝内经灵枢经(任廷革).pdf
│  │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pdf
│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pdf
│  │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  │  黄帝内经类析(梁运通).pdf
│  │  黄帝内经素问 运气七篇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pdf

│  │  《伤寒总病论》释评.pdf
│  │  《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pdf
│  │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  │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  │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影印版】.pdf

│  │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pdf
│  │  《伤寒论》方证辨析与应用.pdf
│  │  《伤寒论》.pdf
│  │  《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df
│  │  《伤寒论》脉法研究.pdf
│  │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pdf
│  │  《伤寒论》词语解释.pdf
│  │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pdf
│  │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  │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3
我在别的地方也回答过类似问题,算是我的一点经验:
以下这几本书是必须看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多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等.你会越来越觉得中医的神奇.因为我就是这样过来的,呵呵
先看基础理论,对中医看待人体的整个机理有一个印象,弄懂一些概念,然后读诊断学,晓得一些疾病的表现形式.然后再读中药学和方剂学,这两本可以交杂着看.
最后有了一定基础,可以读内科学.通过病案深化理解方剂的运用.抽空多上上百度,加强与别人的交流.
如果你针对针灸,那人体穴位什么的肯定要有数
祝愿成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按现代分科来讲大概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名家医案、针灸学、按摩推拿等等。。。
古籍比较著名的有: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小儿药证直决、普济本事方、脾胃论、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外科正宗、景岳全书、丹溪心法、医宗金鉴、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叶天士秘方大全、傅青主女科、温热经纬、药性赋、汤头歌诀、衷中参西医学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7-18
《中医基础理论》,里面详细的论述了中医的各种原理,各种名词的解释,大学里学中医也是从这本书开始的,然后再看《中医诊断学》,顾名思义,根据病人的各种证判断病性,病位,病名等,接着你就可以看《中药学》了,了解各种药物的性味什么的.能告诉你的就这些了,上面三本书看完,你可以研究一下《黄帝内经》《伤寒论》什么的,你可以自己掌握.
第4个回答  2019-03-24
如果你的古文功底过得去的话,建议先看《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这些经典书籍,古文功底差一点的话,可以看《医宗金鉴》,这相当于清朝的医学教科书,年代相对较近,语言好理解一些,如果还是不行,那你就只能学习现在中医院校的教材了,但是现在的教材编纂的问题很多,关键是好多走偏了,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完全脱离了古人的愿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