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高”的来源

姓氏“高”的来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

二、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四、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五、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扩展资料

高姓名人:

1、高智耀(约1206~约1271),字显达,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人。高家世代在西夏做官。高智耀的曾祖父高逸,担任过西夏大都督府尹,人称“高令公”。应天四年(1209年),在抵抗蒙古军队入侵的战斗中任副元帅,最后战败被俘,不屈而死。

2、高君宇(1896—1925),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山西静乐人。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1920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

3、高敬亭(1907—1939),河南省新县城郊董店人,1907年8月出生,1939年6月24日被军长叶挺据国共双方指示枪毙。高敬亭是鄂豫皖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在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开始长征后,其创立红28军坚持斗争,为其间各南方游击队最成功者。

4、高又新(1916年——1948年),辽宁锦县(今凌海市)人,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八期毕业。抗日战争时期,高又新作为优秀飞行员,有驱逐之王的美誉,曾任4大队21中队长。

5、高文智(1914—2003.7.28),陕西省鄜县(今富县)人。一九三四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高姓。另有徐姓人,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娄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 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 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繁衍播迁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此时县(今河北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
郡望堂号
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高姓形成许多郡望,据 《广韵》所载,主要有五个:1、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2、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3、广陵郡,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4、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5、辽东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堂号:
“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有继”、“供侯”、“厚余”、“双玉”、“后余”、“报本”、“守愚”等。
宗族特征
1、各地高姓家族的字行辈份在形式上多种多样,有的家族数百年一直延续不断,五六十代人共用一种字行,如四川高氏一支字行为:“伏堡志恩廷,应明尚仁义,昌荣振启文,光承宗国治。”有的家族随子孙的繁衍,分出各自成一体的分支,各分支有其字行。如温州盘谷一支(高琼后裔)字行为:“济美毓奇,知源慎敏,存诚秉正,靖迪先猷,逊志景从,庆集云礻乃。”有的家族在传递全族总字行的同时,各字辈分支又派生出各自字行。如侯潭高氏“之”字辈下的字行是:“珂冠裳金殿开,荀龙宝桂接千春,腾骧骐骥能绳祖,会见勋猷自炳麟。”2、各高姓家族家规家训大同小异,一般都以强调忠孝纲常的伦理观为重点。如安徽梁安高氏家规有:“孝父母”、“敬祖宗”、“正婚姻”、“睦宗族”、“守正业”、“兴文教”、“严闺阃”、“积功德”、“禁溺女”等。安徽侯潭高氏家规有“敦孝友”、“尚节义”、“重丧葬”、“谨祭享”、“严嗣续”、“时婚嫁”、“肃闺阃”、“端仕宦”、“劝学业”、“崇文术”、“睦宗族”、“教子弟”、“勤职业”、“尚节俭”、“慎交友”、“止贪婪”、“远势利”、“戒荒湎”、“绝争构”、“修谱牒”等。
名人精粹
高柴: 今山东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高渐离:战国末年燕国人,擅长击筑,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杀始皇未遂遇害。高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高适:今河北景县人,唐时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为“高岑”。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高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高兴:元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高则诚:今浙江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高文秀:今山东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高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高攀龙:江苏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高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高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高鄂: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高剑父:广东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高士其:福建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19
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高适,唐朝诗人,德州(今河北景县)人。他年轻时贫寒潦倒,后来从军边塞,晚年才官居高位。由于他熟悉军事生活,因此他的诗多反映当时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参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现在古黄帝时期。据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郑。这说明上古时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周克殷。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还有一部分属其他姓氏改姓。《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姓。”《魏书》又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是楼氏改为高氏。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姓,其后成为望族(见《中国姓氏起源》)。

东汉时,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县(河北景县),为当时望族,于孙传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郡号。高洪的四世孙高褒为太子太傅。高褒的孙子高承为国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大族。后来,高洪的后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日本长崎。寿觉的儿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属渤海高观之后,故改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卫,成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称“日本才子”。(见《炎黄源流史》)

扬州广陵郡三姓有高氏(后来十一姓也有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战国时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广州),自称齐园高氏之后,此后在广东发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校去福建开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参加;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平(福建晋江安海镇),其后裔再迁至南安埕边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还有高氏一支,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于高太明,于绍圣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土官底簿》记载:楚雄土知府高政,传妻及女高冬梅。还有鹤庆军民土知府高隆,

明洪武十五年归附,传子高仲将、孙(高)兴;兴弟宝结,宝结子(高)伦。又有鹤庆府土千夫长高海,其先人高赐,元土千户。高海于明初归附,为千户长,九传至(高)玉,玉子藩臣,世袭指挥佥事。再传至高应星,即裁撤。又有北胜州土判官高亮,明洪武十六年任。传子琳、孙瑛、曾孙庆、广,广子珍。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渊源》中的“高氏渊源”里记:“汉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裔孙高柴,唐赠共伯,宋封为供城侯,此为高氏‘供侯堂’号之来由。其祠联是:供侯世德,渤海家声。闽系高氏以高柴为大始祖。柴之裔孙高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随晦庵(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旷之子谭,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闽之龙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辉、文章。文辉迁居宁化县石壁村,生子一:(名)十郎,……元贞二年迁居上杭胜运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后裔迁居广东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后裔多迁居四、赣各地。”

综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渔阳、辽东、广陵。随着朝代变迁。高姓不仅遍布全国各省市,而且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在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过北齐、燕、荆南政权。其中,东魏时高洋代魏自立所建的北齐,历进28年;随末农民起义军高开道称燕王4年;五代时高季兴在江陵创建的荆南国,历时19年。

高氏还有些著名人物。如春秋时期的高柴,是孔子的弟子,性格仁和,且多孝心,蒯聩乱时,曾受到别人庇护。东汉时期有著名学者高诱。东魏时代有独揽朝政的丞相高欢。北朝北魏有大臣高闻。隋末有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唐代宦官高力士,护唐明皇数十裁。还有诗人高适,大将军高崇文、高仙芝、高骈,等。

据有关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高姓是当今中国第15大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高姓始在北方,主要是汉族,后来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有不少高姓人融入少数民族,即有10多个少数民族中有高姓,其中尤以白族、土家族为最多。同时,由北往南迁徒中,进福建,入广东,去台湾,后又有一些人移居日本及东南亚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第3个回答  2020-08-14
一、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 二、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四、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五、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
第4个回答  2019-05-03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