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连续几年的GDP增长

考试用的,希望有识之士帮忙一下,先谢过喽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运行在7%~7.5%的增长区间,这种增长尽管远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长降低一个台阶,但也正在经历一个“提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

高增长之后需要“换挡”
最新公布的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同比增长7.3%,增幅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继续放缓,发电量也出现内年首次同比下跌,但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
的确,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18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并且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走过的道路也都说明,一国经济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需要有一个调整期。增长速度会回落一些,但这种回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动式的。
过去中国增长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高速增长”和“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资”和“强出口”。从动力转换的角度看,旧增长动力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动力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出现波动,这并不奇怪。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一方面需要接受经济数据的波动,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结构的优化升级。那种经济下行压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烫平”周期的论点和做法是一种短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变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说中高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的战略性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发展中出现增长动力“真空”、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升级困难、技术创新缓慢、社会矛盾激化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替代动力,而不是短期依赖于政策刺激。
事实上,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中国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中国宁可发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赖过去的外延式增长。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
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

1、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削弱;越来越多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趋增强。与十年前相比,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明显不同,实现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譬如,经济体制改革将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与活力,城镇化潜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费升级方兴未艾,竞争优势并未根本动摇,全球化孕育新机遇等。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我国政府保持了足够的定力,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上,这也必将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是就业状况。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因此,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就业基本稳定。

4、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的份额保持基本稳定,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年以来,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9
呵呵,如果你想要个标新立异的,哥哥我就胡侃几句,如果你们老师是个传统的人,我建议你还是按照传统的思维来回答,否则小心挂掉。呵呵。

GDP是非常怪异的概念,目前世界上都流行使用它来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但实际上它很可能出现误导。我认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此外在中国,GDP更有一些政治色彩。

在正式开始之前,先给你讲个笑话:话说有两个经济学家,一前一后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堆狗屎,于是A经济学家对B说,如果你把前面的狗屎吃了,我给你一百万,B一想,老子辛辛苦苦干10年,还没有赚一百万,吃堆狗屎赚百万,很值。于是,他将狗屎吃了并得了一百万。两人继续走路,可能是狗屎味道确实不好,B经济学家一直很不爽,刚好又见到一对狗屎横亘在路中央,于是B对A说,你把狗屎吃了,我给你100万。刚好,A正为刚才支付了B一百万心疼呢,一听有机会把钱拿回来,于是毫不犹豫的吃了狗屎。从实际来看,这两个经济学家并没有创造财富或者效用,但从GDP的观点来看,上述活动创造了200万的价值。所以说,有时候经济发展与GDP增长有可能不完全一致。

今天得回家了,过几天再给你讲下面的故事。
第2个回答  2007-07-01
三、

多种迹象显示,我国居民消费将向多元化发展。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从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居民的收支状况分析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发生多种变化。 城镇居民的支出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据对全国14个城市居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在购买大件商品、买国库券、存钱得息、存钱防老等传统支出方面用钱的居民,只占全部的41%,而在买车、买房、住房装修、子女教育、旅游、留学、办公司、买股票等新的支出方面用钱的居民,已占72.4%。剔除生活必需的日常开支外,新的支出结构有三大特征:由过去以产品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教育为龙头的服务消费为主;产品消费中由过去中低价位产品为主转变为电脑、汽车、住房新三大件高价位产品为主;生活余款的使用由过去存入银行转变为风险投资。 鼓励消费政策将对市场起到推动作用。今后几年国家将继续实行鼓励性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消费,主要包括:清理整顿用电、买房、购车、通讯等方面抑制消费的政策,扩大消费信贷等。据悉,实行鼓励性消费政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居民的最终消费率由目前的59%逐步升到接近东亚国家的65%;居民消费率由目前的47%逐步升到接近东亚国家52%的水平。根据这一目标,居民消费增长率将在未来几年中比GDP增长率高出1%—2%。 居民消费将呈多样化趋势。

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即投资和外贸成为强势推动力量,而消费则不时处于疲势或弱势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一个短时期或者某个特定时期内出现,倒也未有大碍。但是,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就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由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近几年来显得尤其突出和迫切。

首先,从对外贸易来看。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606.3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1949.3亿美元,外贸顺差292.3亿美元。到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8509亿美元,外贸出口4382亿美元,五年分别翻了一番多。

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外贸顺差超过了1000亿美元。外贸规模急剧扩大,出口和外贸顺差激增,在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或者隐含着一系列新的问题:第一,对外经贸关系中贸易摩擦增加。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某主要贸易对象国甚至成立了针对我国外经贸活动的所谓的专门监督机构,不断向我施压,使外贸环境有所恶化。第二,外贸进出口额和出口额规模迅速扩大,使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和出口的依存度过高,分别达到了70%和40%左右,甚至远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现有水平。它的消极影响是使我国经济较为容易地受到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对外经济依存度过高,很容易被别人牵制,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被动。这亟须引起我们的警惕。第三,目前,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和出口总额规模较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出口产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这是由我国存在着过大的就业压力和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决定的,并且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己的品牌优势则极大地压缩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效益,常常是在庞大的出口额中我国得到的仅是极小份额的微薄加工费,甚至还要赔上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的代价。这种粗放式的外贸出口终非长久之计。

其次,从投资来看。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以投资拉动为主的道路。从1978年至2003年的26年中,我国的投资率(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有18个年份是在35%以上,有4年在40%以上,其中2003年高达42.3%。长时期把投资率搞到35%至40%甚至更高就很值得研究。第一,投资率过高势必压缩消费。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按支出计算最终分成投资和消费两大部分(由于统计计算的原因,两者相加可能有误差,但大体相近),投资率过高必然压低消费,而消费是经济发展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东西。第二,投资率过高必然伴随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这几乎成为我国多年来久治不愈的痼疾。在当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有调查表明,我国粗钢过剩产能近亿吨,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还有汽车制造、家用电器制造以及服装、纺织等行业也存在大量的产能过剩现象。产能过剩生产出的产品,不是加大库存,就是压价抛售,恶性竞争,损害行业发展。此外,还造成了我们本就短缺的宝贵资源的大量浪费,当然也包括加重环境的负担和形成破坏。第三,由于在前述两点共同作用下,过高的投资率的结果,就是加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也可以看出,连续过高的投资率必然拉动经济的过快的强劲增长。这种增长没有相应的市场支撑以及产业的协调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到头来政府只得出面对国民经济大刀阔斧地进行所谓的调整、整顿,其后果则是国民经济 “大起”之后的“大落”。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消费的问题。我们还是从一组统计数字说起。1978年至2003年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有9个年份低于60%,它们分别出现在“八五”、“九五”期间和“十五”的头三年。如:2001年59.8%、2002年58.2%,而2003年达到了最低值55.5%。初步估算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它们与2003年的数值大体相近。这样的消费率与世界上一般都在百分之七十、八十的消费率相比是低得太多了一些。我们知道,消费与生产是相互作用的。最直接的联系是,消费是生产的市场,市场容量决定着生产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决定着生产。消费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动因、动力和最终的目的。我们常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就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所以,无论从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看,还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看,或是从当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和条件看,都必须把我国的经济增长从以外贸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转变到以国内消费拉动为主的轨道上来。这不应当被看做是应付当前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当把它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扩大内需,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已经讲了多年了,但效果未彰。从前面引用的统计数据来看,近几年消费率还呈下降之势,这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认真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居民要有足够的收入作为支付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成倍的增长。这样的增长日益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在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不匹配,居民的消费还远不足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以1978年至2003年的数据为证,按可比价格计算,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9.4倍,2003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5.5倍,2003年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5.2倍。除了人口增加因素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还是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高出去的那一块到哪里去了呢?显然是用于了增加投资。所以我国历年来的投资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为投资拉动为主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鼓励居民消费、扩大消费,把国民经济发展转移到以消费为主的轨道上来,归根结底就是要逐步地较大幅度地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改变目前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低的格局,也就是要提高消费率。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消费率应不低于60%。要使消费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大体保持同步。

第二,缩小居民过大的收入差距。目前,关于表现我国社会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使用较多的数值是0.45左右。这个数值表现出来的社会居民收入差距显然是比较大的,具体的表现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中,不同行业之间收入不合理的问题极为严重。这主要是垄断性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明显高出一般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城市中排在工资收入最高的前四大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最低的四大行业依次是: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制造业,采掘业。最高工资的行业金融、保险业工作人员的工资,是最低工资的行业农、林、牧、渔业工作人员的工资的三倍。而工资最高的四大行业除科学研究和技术综合服务业外,其余如金融、保险、电力、煤气、水务、交通、邮电通信等无一不带有自然垄断和行业垄断性。而排在最低的几个行业多为使用农民工比较多的行业。还应指出,越是垄断性行业灰色收入越多,它们与其他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绝不是工资统计报表所能完全反映的。所以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的差距实际上会比统计数字要更大一些,而这样的差距既不公平,也没有效率可言。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显然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北京市把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建设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非常正确的。大多数普通居民收入不高对消费会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进而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高收入者虽然个人消费额巨大,但是他们在总人口中只是占有极小的比例,而他们新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份额也较低(即所谓边际消费率低),所以高收入者对于提高社会消费率作用相对较小。提高社会消费率的主体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虽然个人的消费额不高,但由于人数多、消费总额大,而且新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份额也较多(收入越低者这种倾向越明显,这是由于他们尚有许多最基本的消费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决定的)。所以,大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人口中的比重,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是扩大消费的根本途径。

第三,关于社会保障问题。这是目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的另一重要的体制性障碍。现在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一套社会保障体制已经被破除了,而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正在建设过程之中,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社会保障极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的生活保障预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一般居民的应对之策就是增加储蓄,即使是那些低收入者也不例外。我国是世界上极少有的高储蓄率的国家,2005年我国居民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人均储蓄过万元,而我国的年国内生产总值也才刚过18万亿元。储蓄率如此之高,有我国居民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如果说前面两点讲的是居民手里钱不多,没有更多的能力消费,那么这里讲的则是对于大多数居民即使有些钱也不敢消费。

总之,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将国民经济发展转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轨道上来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当然,消费拉动为主并不是要否定投资和外贸出口拉动经济的作用。拉动经济的仍然是“三驾马车”,只不过是需要进行重点调整而已。再者,以消费拉动为主,是就全国而言。各地有自己特有的资源和具体条件,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7-01
楼上上班是不是没事做啊?敲这么长的解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