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7首古诗,加上句意,句意简单点~

我快要交了!!!!!!!快点帮我!!!!!!帮我者,我必然报答!!!

第一首: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翻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第二首:
《长歌行》选自《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
菜园中生长着绿色的葵菜,叶上的晨露待阳光一照就干了。春天的暖气向大地施布着恩泽,万物就可充满生机勃勃的光华。但时常叫我担心的秋天来得太快了,便要红花凋谢,绿叶枯萎。百条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何日能向西游呢?谁要是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的话,那么,到了老年只能后悔而悲哀了。 /(一切河流流到东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呢?一个如果在少壮年华不抓紧时间, 有所作为,等到年纪大了,一事无成,再悲伤也没有用了。)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第三首: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 ,采葵持作羹。羹 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翻译: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第四首:
《七哀诗》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赏析:
这首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根,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 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 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 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 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 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 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 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 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 氛,笼罩全诗。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 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 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诗歌结尾,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 “君怀良不开”,她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 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

第五首:
《龟虽寿》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及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第六首: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及赏析: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

第七首:
《敕勒歌》南北朝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及赏析: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6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②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③去,萧萧班④马鸣。

【注释】
①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②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③兹:现在。
④班:分别。

【简析】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 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 “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 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 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 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 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
春思

李白

燕①草如碧丝,秦②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释】
①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②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③罗帏:丝织的帘帐。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
望 岳

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②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③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②钟:赋予、集中。
③决:裂开。④凌:跃上。

【简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
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
双照⑤泪痕干!

【注释】
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②云鬟:妇女的鬓发。
③清辉:指月光。
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简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登高:九月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习俗。
茱萸:药性植物。重九俗以结子茱萸枝插头。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
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注解】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长啸:长声呼啸。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①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②向春尽,所得是沾衣③。

【注释】
①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
②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③沾衣:指流泪。

【简析】
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首联写落花与人的心情,含蓄蕴籍耐人寻味。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颈联直接抒发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第2个回答  2007-05-06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翻译】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
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
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游园不值 : 游园没有遇到人。
小扣 : 轻轻地敲。
柴扉 : 柴门。

山行

杜牡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径:小路。
白云深处:指深山。
坐:因为。
霜叶:经过霜寒的枫叶。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全诗通过枫叶,写出了晚秋的热烈气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