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小说【三国演义】中、在真实的历史中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才能:军事上高于鲁肃等人,但与诸葛相比相形见绌。
性格:心胸狭窄。
功绩:作为赤壁之战的统帅,但有一半以上功绩归于诸葛亮。

正史中的周瑜(在此我做一个系统评价):
外貌:“壮有姿貌”,非常帅的小伙子。在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说的便是周瑜。所以说羽扇纶巾本是周瑜的行头。
才能:1.军事上才华出众,可谓三国第一名将。注意,《三国演义》由于作者写作带有主观意图,需要褒蜀国而贬吴魏,因而其中关于诸多人物的描述都存在较大的失真,毕竟是小说嘛。例如诸葛亮在正史中军事才能并没有如此强悍,他更擅长于内政。
周瑜帮助孙策打下江东基业,并指挥赤壁之战,同时赞成联刘抗曹,并告诫孙权提防刘备,主张西进益州,这些体现出周瑜在战略和统帅上的出众能为。然而正史中关于周瑜战术、计策方面的记载甚少,例如赤壁中的火攻计是黄盖的主意,所以在此方面周瑜欠佳。
2.周郎文采不俗。可参见文章《疾困与孙权笺》,此为周瑜临终前所作,可谓三国时期文章名篇。
3.周瑜通音律。酒过三巡尚可辨乐曲中的错误,所谓“曲有误,周郎顾”。
4.气质风度非一般人所能及。赤壁后蒋干来访周瑜(蒋干盗书是虚构),其实他也是当时天下名士,口才出众,但远不及公瑾,因而劝说无效,在回到北方后仍向曹操赞扬公瑾的气度。
(周瑜在才华上有一缺陷,便是内政上无太多建树,因而在此方面无法与诸葛或是陆逊相比。不过毕竟人无完人,周郎在军事等方面的才能绝对出类拔萃。)
性格:1.心胸开阔(三气周瑜假的,人家是中了一箭外加伤寒病死的)。《江表传》有记载,程普由于周瑜年轻却官居其上,因而屡次对周郎不敬,但周瑜都容忍下来,最后程普对他心服口服,赞道:与公瑾相处如饮美酒,不知不觉中便醉了。笔者赞:颇有当年蔺相如之风!
2.忠心耿耿。这个不解释,人家把命都搭上了。
3.气度恢宏,胸怀大志。和孙策同样想平定天下,可惜孙策死得太早,孙权又暂时没有如此气魄。
4.谦逊有礼。在孙权初露头角之时,只有周瑜一人对孙权行君臣之力。同时对待下属绝无傲慢,因而在军中威信极高。
功绩:指挥赤壁之战胜利,仅凭此役,足以威震天下,扬名千古!(诸葛亮只是帮助孙刘联盟而已,什么借东风耍周郎都是假的,草船借箭还是孙权干的,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地位:三国第一名将。东吴四任大都督之首。江东四英才之首。
补充东吴四大都督的排名(个人意见):周瑜、陆逊、吕蒙、鲁肃。
鲁肃被称为“周瑜之后,肃为之冠”,单刀赴会(是鲁肃赴关羽的会,演义正好写反)也可显其气魄,但在关羽问题上主和,因而不及白衣渡江擒关羽的吕蒙。
吕蒙“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这是孙权的评价,可见他军事可及公瑾,但风度等不如。
而孙权评价陆逊:“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说明他是综合能力距离周瑜最近的人,而且火烧夷陵,功绩显赫。但是晚年他受到孙权猜忌,抑郁而死,所以地位上不如因年早逝但在孙权心中留下美好形象的周瑜。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小说尚可一读,作史料害人不浅。
周瑜绝对是三国乃至中国千年历史上难得的英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4
第2个回答  2011-05-04
小说中的周瑜嫉才妒能、气量狭小、目光短浅、性格冲动、意气用事,最终被诸葛亮用计气死;但真实历史中的周瑜与之完全不同,是一位雄姿英发、心胸广阔、才华出众、忠贞不二的青年将领,可惜英年早逝,得病而亡。
第3个回答  2011-04-26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虚七实的描写也迷惑了不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了解。三国荆州之争中小说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 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
第4个回答  2011-04-25
小说是为了提高诸葛亮的形象而牺牲了周瑜的形象,小说中将周瑜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目无余子,鼠目寸光,毫无容人之量。
正史中的周瑜是一个儒帅,气度恢弘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