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河北邢台威县历史。

请问威县章台镇章刘村村志,那个村子里据说姓刘的很多,有什么来源?

威县历史悠久,相传大禹之父鲧曾在此筑堤防洪、拯救众生,现存有“鲧堤”遗址,威县曾为元朝威州州治所在地,“威”字源于宋代天威军曾驻扎威州所辖区域,寓意“威武”。夏禹之前,境内已有人群渔猎稼穑,繁衍生息,其建置历代多变。

西汉后期,汉平帝封宗亲刘如意为广宗王,置广宗国,威县地属之,东汉初置经县,属安平国;隋初,在经县废址置经城县,后分置府城县,属贝州;唐朝初年,于宗城县置宗州,宗城县、经城县、府城县属宗州。

宋初,宗城、经城二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1073年降经城县为镇,并入宗城县,威县境为大名府宗城地;元太宗六年,宗城县并入洺水县,仍属洺州。1247年,洺水县遥隶邢洺路威州。

元中统三年(1262年)升邢州为顺德府,威州属之,后改属广平路;民国初年,沿袭清制,威县仍属广平府。

1945年6月,威县解放,临清、冠县、邱县、南宫、曲周、鸡泽等县在境内的“插花地”亦划归威县,属冀南行署四专区;1949年8月,冀南第四专区与太行第一专区合并为邢台专区,威县属之;1993年7月至今,威县属河北省邢台市。

扩展资料

交通优势

威县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地带,位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黄金十字路口”,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在威县4小时交通半径之内。

威县交通四通八达,大广高速(广州-大庆)、106国道(北京-广州)纵穿南北,青银高速(青岛-银川)、东吕高速(山东东营-山西吕梁)、340国道(山东东营-陕西子长)横贯东西,京广高铁、京广铁路、京九铁路、邯黄铁路、京港澳高速四周环抱,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威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运道东开,
  鲧堤北障;
  地势坦夷,
  环顾平旷;
  壤连八邑,
  衢通四方。”
  这首四言古诗,如实记述了位于黑龙港流域的威县地理形势。 威县这地方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为赵地,汉朝初年还曾有过一个不寻常的名字-斥章。为何得此称号?溯本求源,才知道是根据地质环境确定的。公元前一九七年,汉朝政府逐渐巩固,刘邦开始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就于现在威县西部和邱县的东北部,建了一个县,按其“地多咸碱”而又紧靠漳水,定名叫斥章县。《风俗通义》说:“漳水出治北,其他斥卤,因曰斥漳”。就是斥章县名的起源。

  西汉末年,斥章县南部划归魏郡管辖,而将北部划给了巨鹿郡的堂阳县。东汉时,威县一带为广宗县地。此后,经过魏、晋和南北朝,直到隋朝初年,文帝杨坚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一些州县进行了合并,于公元五八六年,把原来的斥漳城北迁,改称洺水县。唐代史学家杜佑著《通典》说“洺水入境,东合于漳,故以县名”。这是洺水县的来历。

  唐武宗李炎,是个仅仅在位五年而小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公元八四五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没收寺院财产,强制僧尼二十多万人还俗,并将他们分散到各个州县为民。为了消灭佛教在地方上的势力,于这年七月对僧尼较多的州县进行改置,洺水县被并入曲周县内。

  宋朝时洺水县曾两次“置而复废”,到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后期,地方行政区变动频繁,金章宗完颜璟统治时,于公元一二O二年,把宗城纳入洺水县,扩大范围,并在原地设立了一个威州。据《广平府志》记载:“威名始于此”。

  元朝是历史上疆域最大的一个封建王朝。元太宗窝阔台做了皇帝,一开始就注意整顿州县,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将金朝设立的威州割给邢洺路统领。公元一二五二年,元朝政府又把原在井陉的威州治所,适移到洺水县,使洺水成为州县合一的行政区中心。

  明朝初期,为了消除地方上的混乱情况,曾实行丈量土地、普查户口、调整州县政策。在这次整顿中,于公元一三七二年,把威州降低为县,而县名仍用“威”字。威县之名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追问

那算不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呢?

追答

肯定算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19
威县本沿用威州之名。威州始置于金代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盖因统治者企图以武振威为名。

元代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以洺水县遥属威州,
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威州始从井陉徙治于洺水县,于是威州之名,始出现在今威县地。元末省洺水县入威州,
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始降威州为县,县袭用州名,故名威县,即为今县名之由来。
威县境域,在春秋时先属齐,后为晋之东阳地。战国时属赵。秦代属钜鹿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始于此地封广宗国,故城在今县东南二十里。
新莽时废。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又封广宗国,不久罢为广宗县,属钜鹿郡(见《大清一统志》)。
三国魏时改属安平郡。晋初属安平国,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国名长乐国,广宗县仍属之。北魏初,广宗县属长乐郡,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析广宗县北部与南宫县南部地置经县,故城在今威县城北约五十里的经镇,今威县此时为广宗、经县两县地,十一年两县改属广宗郡,郡治经县,不久即废郡。
两县复属长乐郡,孝昌中(公元525—527年)复置广宗郡,两县仍属之。北齐广宗、经县复隶长乐郡,
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改经县名武强县。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广宗、武强县复属广宗郡,郡治武强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广宗、武强两县改属贝州,六年武强县改名经城县,十六年析经城县置府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因避皇太子杨广名讳,改广宗县为宗城县,大业初年(公元605年)省府城县复入经城县,三年罢贝州,宗城、经城两县更隶清河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析经城县置府城县,同年于宗城县置宗州,宗城、经城、府城三县均属之,九年复省府城县入经城县,宗城、经城两县更隶贝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州罢改为清河郡,两县仍属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为贝川,两县依旧属,至天佑三年(906年)以避朱温父名诚之讳,复改宗城名为广宗县,且更隶魏州,而经城仍属贝州。五代初两县依旧属,后唐又改广宗县为宗城县,并与经城县同属贝州,后周宗城、经城两县改隶大名府。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宗城县因避河患,徙治邵固镇(即今威县城东邵固),六年经城县省入宗城县为经镇,宗城县仍属大名府。金代,析宗城县北部的经城县故地置洺水县,属洺州,故城在今县北五十五里的古城,宗城县亦更隶洺州。元初,宗城县省入洺水县,遂徒洺水县治于今威县城,仍属洺州,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以洺水县遥隶威州,(其时威州治井陉县),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始将威州自井陉县徙至洺水县,至正(公元1341—1368年)中洺水县省入威州,州属广平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始降威州为威县,属广平府。清代因之。 民国二年(1913年)改属冀南道,次年更名大名道,县仍属之,十七年(1928年)威县始直隶于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遂于次年八月建立威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四专区。后因抗日斗争形势需要,在威县北部、东南部、南部还分别设有清江、宏毅、企之县,到1941年11月四县均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三专区,其后便撤销新设三县,仍并入威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威县属冀南区四专区。1948年9月属华北人民政府冀南区四专区。直到1949年8月1日,威县始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威县仍属河北省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将威县划归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威县并入南宫县(当时也属邯郸专区)。1961年7月9日,析南宫县复置威县。仍属同年复置之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威县依然属邢台地区管辖。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称邢台市管辖。
第3个回答  2011-04-19
新华网石家庄4月1日电(记者曹国厂 曲澜娟)记者从邢台市文物管理处了解到,正在邢台市威县开展的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展顺利,目前已发现新文物点180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碑等类型,其中南常屯等4处商代遗址的发现,将威县历史向前推进了上千年。

据了解,南常屯商代遗址地势平坦,土质黄沙,遗址呈正方形,边长40米,面积1600平方米。文物普查人员在取土坑断壁发现的文化层深8.7米至9.3米,内有陶片,拣选的文物标本有夹砂绳纹黑陶、夹砂绳纹灰陶、泥质绳纹灰陶、泥质旋纹灰陶、夹砂划纹和夹砂格纹瓦片等,可辨器形有陶鬲、罐、盆、瓦等,专家根据文物标本特征认定为商代遗物,初步确定此处为商代遗址。

专家称,此前资料记载威县最早的遗址年代为战国,这一新发现将该县历史向前推进了上千年,为邢台商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追问

历史上有没有属于过古城邯郸

第4个回答  2019-03-21
威县历史最丢人,全国全世界都不知道夏朝存在不存在,还什么鲧堤,有本事威县拿鲧堤证明在全国全世界证明夏文化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