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历史变迁

有谁能告诉我程氏家族的起源啊!
谢谢了哈``

【程氏迁徙传播】
程姓在春秋时代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春秋末,有晋国名士程本迁居齐鲁大地。三家分晋,程婴的后裔迁往赵国首都邯郸。秦汉时期,鲁国人程郑举家迁往蜀郡邛崃(今属四川省),且有其他程姓迁往浙江乌程和江西南昌,总之,秦汉时期 ,程姓已在华北长城以南地区繁衍。三国时程普(河北省丰润)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安家,东晋程元璋(洛阳上程聚)的子孙定居安徽歙县篁墩,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人程秉南迁交州(今广州市)为长史,其分支有的在程乡(今广东省梅州)定居。西晋时,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肃武威、张掖,程姓族人开始在祖国大西北扎根落户。北魏时,洛阳程氏2000多户被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安家。五代时,江南的新安程氏从安徽回迁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其子孙有迁陕西礼泉者。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今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程姓族人的分布日益稠密,逐渐扩散到江苏、江西、福建地区。与此同时,南达岭南的珠江流域,北到长城外的蒙古草原,西到河西走廊,东达东部沿海,在这一广大地区,都已有程姓族人居住。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使河南地区程姓复兴,金兵南下时,伊洛二程的子孙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迁江苏吴县,程颐的长子迁安徽六安,次子迁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迁池州(今安徽省贵池),河南程姓自南宋开始,成为了我国江南程姓繁衍的主要来源之一。南宋绍兴年间,洛阳程姓有些迁居桂林、贵州。元时,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又从池州复归业洛阳,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已有程姓。明清时期,程姓便已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4
西晋都水使者程良,因故被流放到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其子程肇任后凉的民部尚书,其孙程骏仕北凉(都城在今甘肃张掖),为东宫侍讲。南朝宋时枪罕(今甘肃临夏)人程道养,后来撩淬到蜀到(今四川省),被当地人奉为蜀王。北魏时,洛阳程氏二千多户豪族右姓,被迁到云中郡,在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安家。程姓由此遍及塞外。 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各地程姓生息繁衍,州广平郡(今河北南部)、泾州安定郡(今甘肃东南和宁夏南部)、郓州东平郡(今山东西部)和京兆尹(今陕西中部)的程姓有许多封爵公侯,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长江中游的鄂州江夏郡和荆州江陵郡(今属湖北省)的程姓也在本州郡迅速扩大了影响?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不少程氏家族从各地迁至开封和洛阳,河南地区程氏复兴。后来由于金兵和元军的南下,中原地区的程氏有不少南迁江淮地区。伊洛二程的子孙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程端懿在吴门(今江苏吴县)落户,程颐的长子程端中有六安(今属安徽)殉难,次子程端辅携子孙迁金城(今江苏句容),三子程端彦迁池州(今安徽贵池)。应天宁陵(今属河南)人程迥举家迁往绍兴余姚(今属浙江),开浙东程氏一派。 元时,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从池州复归业洛阳,守先祖坟茔。其子孙后来又分迁豫东的太康、夏邑和鲁西南的荷泽 单县等地。元朝在今贵州省贵阳设置小程番长官司。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番长程受孙归附明王朝。 至今,程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全国程姓居民较多的省份主要有河南、安徽、山西、河北、陕西、浙江、湖北、江西、江苏、四川、广东、山东、甘肃、宁夏等省区。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98派,其中河南有18派,为各地之首。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5-07
1928年春天,一个叫程海的农村汉子携妻带子,从吉林省农安县北上逃荒,来到嫩江流域一个叫阿木塔泡子的湖边——现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境内。嫩绿的草原和碧绿的湖水,染绿了这片富足的土地,也拴住了程海一家背井离乡的脚步。

程家老小都看中了这个水草肥美的地方,决定在湖边搭建自己的新家。为了子孙后代能在这里扎下根,程海牵走了家中的4匹良种马,从一个蒙古王爷手中换回了周围数千亩的草场,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程地房子屯也因此而得名。

从此,这户移民家的烟火和运气开始在草原上空飘扬。他们开荒种地、围猎捕鱼,日子过得有劲头又有奔头。程海的3个儿子也相继娶妻生子,顶门立户,陆续又有一些远房亲戚和外姓人家迁居于此,程地房子也有了村落的模样。

当地的老人们回忆说,那时候程地房子人烟稀少,草原上随处可见野鸡、野兔和狍子的影踪,水面约10万亩大小的阿木塔泡子里,鱼儿多得插下一根秸秆都倒不了。每年春天,成群结队的水鸟逐着季风,飞进湖畔茂密的芦苇丛中栖息,偶尔也会有鹤类光临这里。程家老宅门前的上千棵杨树林木茁壮,浓郁的绿叶中结挂着数不清的鸟巢。

寒来暑往,儿孙满堂的程海一家早已繁衍成为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是这片风调雨顺的土地给了他们慷慨的礼遇,“摇篮”般哺育着这个北方移民家族。

今年58岁的村民组长程景芳是程海老汉的孙子,也是当地程氏家族中威望最高的“家长”。回忆起儿时的光景,程景芳皱纹深刻的脸上漾着眷恋:“小时候,一到夏天这里的草原都望不着边儿,草丛中开满了数不清的野花,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子浓浓的香味儿。如果家里人想吃鱼,我妈就先点着灶火,再叫我拎着筐去捉鱼,现炖都能赶上趟儿。我听爷爷讲,那时候的程地房子,称得上是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大自然开具的“罚单”

程地房子人的日子是在红火中变黄的。

带着儿孙满堂的欣慰,程海和他的儿子们相继作古。在绿色家园的庇护下,程氏家族已长成粗壮的一棵母树。如今连同程景芳在内,9个兄弟姊妹有7户在程地房子扎根,全屯112口人中,与程家沾亲带故的就有50多人。以往谁家遇上大事小情,程家人就会聚堆儿合计一番。从18岁起就当生产队长的大哥程景芳,自然成了家族中的主心骨。

在红红火火的日子里,程家人享受着这片沃野的馈赠,感受着其乐融融的亲情。每逢春节,他们照例要贴出大红的春联,祈愿“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然而,就在他们沉醉于添丁进口的亢奋之中时,滋养他们的土地却陷入了痛苦的呻吟:上千棵绿树被伐掉了,大片的草原被开垦了,日益兴旺的人畜和重负难堪的生态伴着滚滚黄沙,将程地房子屯卷入毁灭的边缘。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屯子里最多的时候开垦草原曾高达3000亩,饲养大小牲畜700多头,过度的开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急剧恶化。而近十余年来,因土壤沙化被迫弃耕的土地就达2000多亩,剩下的1000多亩耕地也在风沙中退化萎缩了。

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干旱使程地房子的耕地几乎绝产,草原寸草不生,就连屯子前的阿木塔河也几次干涸,“瓢舀鱼”的历史早已成了老人们童年时的回忆。那些在“鱼米之乡”的自豪中长大的村民,做梦也没有想到曾经旱涝保收的良田,再也无力回报给屯里人丰收的喜悦,他们在大旱之年破天荒地吃上了救济粮。

村民们似乎也说不清从哪年开始,流动的沙丘从村西北匍匐而来,一口口吞噬着他们的耕地、草原和山坡。昔日宁静祥和的家园,已被“牛上墙,马上房”的凄凉景象所替代,一个风沙弥漫的现代乡村废墟,凸现在这些朴实得像土一样的农民们面前。

几经研究论证,当地政府决定“以退为进”,将程地房子屯33户人家整体搬迁,在这里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于是,今年四五月间,程地房子屯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因生态恶化而整体迁移的村庄。

村民们大多在这个消息面前僵住了。虽然这里长期没有通电,也没有学校,但毕竟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他们打心眼里不愿意搬迁。在村民程景库家中,程景库的媳妇赵淑芝难过地对记者说:“其实,我们也知道很多村屯的生活条件都比我们这儿好,何况县里动员我们搬迁到镇上去,可是一回到程地房子,就觉得哪儿都不如故土好!”她的眼里闪烁着无奈的泪光。

“逃荒而来”与“落荒而去”

程地房子人的家园史在漫漫黄沙中结束了。

带着对家园的眷恋和往事的追忆,“家长”程景芳从牙根里放出一句话来:“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搬!”程氏家族揣着难舍的亲情上路,由地方政府帮助他们安置到临近的乡镇居住。

搬家前,程景芳带领程氏一家老小到祖坟前祭祖拜别。跪在坟前,程景芳的心里最不好受:“我没有把祖宗留下的家园守好,我对不起祖宗,更对不起儿孙。”隔三差五,几个弟兄时常要到爷爷和父母的坟前坐一会儿,想多陪一陪老人。一想到作古的老人将永远留这里,孤守着破败的家园,哥几个心里就不是个滋味儿。

程景芳家的弟兄姊妹开始和所有村民一样,扒房拆梁,收拾家当,各奔东西。承受离愁别绪最重的是程景芳,作为村民组长,他要安排各家各户搬迁安置中的大事小情;作为程姓家族的“家长”,他要眼睁睁地看着弟兄和侄孙们分走他乡。“这么多户村民搬家,我只送了屯里惟一的蒙古族人家,连我自己的兄弟都没送,我受不了那种滋味!”程景芳神情黯然地告诉记者,他要等所有村民搬走,最后一个离开程地房子。

“站在房顶,谁不是含泪刨下第一镐的?”已搬迁到邻村的老四程景发,一想起那个被风沙湮埋的家,就揪心般的难受。搬家那天,当五弟程景财开着农用四轮车来帮搬家时,大哥程景芳怕被人看见,一个人蹲在墙角里哭了好一阵子。

回首风沙中的家园,他们留下了太多的依恋和无奈。程景发几次在梦里回家,又几次从梦中哭醒。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刚搬到新家不习惯,总是哭着嚷着要回老家看看。这位40多岁的汉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劝,只是哽咽道:“家有啥好的,还老念叨……”实在拗不过,他就把孩子送回去,在还没搬走的亲戚家住上两天。

或许是为了冲淡家族的离愁别绪,或许是为了让子孙们铭记沙海中沉没的家园,老二程景龙决定改变儿子的婚期,程氏家族在即将成为废墟的家园里,操办了最后一场婚礼。贴在窗棂上的大红喜字,似一团烈火,温暖了这个黄沙弥漫的村庄。鞭炮嘣,杂粮打,白酒灌……热情和幸福都化作了男女老少的笑脸,恍若一个水草丰美的家园又回归到了程家人面前。

踩踏着没脚的黄沙,触摸着现代乡村废墟中的残垣断壁,我们看到一个家园的兴衰是如此的短暂,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如此的无情。在黄沙葬送村落的挽歌中,我们禁不住扪心自问:从逃荒而来到“落荒”而去,从丰美的绿洲到流动的沙丘,留给人类落脚的土地还有多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