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西旅游,广州东莞深圳中山佛山去哪?首师冯兰和钟南山都是岭南文化地标人物,他们家可以去旅游吗?

可以到他们家里面去旅游吗?骑自行车自助旅游?在他们家里住可以吗???

非常期待哦!

  如果他们有空或者心情很好的时候,也许真的可以去吧。

  但是,那样需要多少钱呢》

  附参考:

  岭南文化地标

  来到广东广州、深圳、东莞以及珠江三角洲内外各地,在广东或者其他岭南区域生活,你就不能不对岭南文化有所认识。岭南的过去和现在,都时刻在你身边,在你耳旁,对你潜移默化影响着。

  所以,你需要寻找岭南文化的脉络,认识岭南文化地标。

  一、岭南文明
  千古文明--与中华文化休戚与共、同根同源、密切联系
  ●南越国遗址
  ●南海Ⅰ号
  ●岭南文化精神与鲜明特征--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二、岭南餐饮
  ●粤菜
  ●饮茶文化
  ●潮州工夫茶

  三、岭南戏剧音乐与民俗艺术
  粤剧
  红线女 原名邝健廉,花旦,1927年出生,开平水口镇泮村人。
  红线女艺术中心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红线女之子马鼎盛,红线女的女儿红虹。
  ●广东音乐
  ●冼星海
  “冼星海故居”的冼星海纪念馆湴湄分馆在冼星海故乡广州番禺区榄核镇。
  ● 岭南醒狮
  ●黄飞鸿
  黄飞鸿纪念馆坐落在佛山市区中心、著名旅游名胜地祖庙的北侧。
  ●赛龙舟

  四、粤绣(广绣、潮绣)
  提到广绣,不可不提现年已71岁的广绣大师陈少芳。45年过去,陈少芳将半辈子的心血都融灌在广绣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中,继承传统、融会创新,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已成长为“现代广绣”的奠基人,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许炽光
  广绣大师、广绣行业里最后的“花佬”——许炽光:擅长广绣传统技艺,是目前广州市广绣行业里头最广绣大师许炽光后的“花佬”(广州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

  梁桂开
  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至今仍在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任技术顾问,从事刺绣、带徒授艺等工作。

  五、岭南建筑
  ●陈家祠
  ●岭南骑楼
  ●开平碉楼
  ●客家围屋
  ●佛山祖庙
  ●南海神庙
  ●广东四大名园 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东莞的可园

  六、岭南工艺美术
  ●岭南画派
  ●端砚
  ●工艺美术
  ●佛山陶瓷

  七、岭南人文足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具备典型的岭南文化特征
  六祖慧能
  惠能(638年2月27日[二月初八]-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六祖圣迹:南华寺、光孝寺、国恩寺。
  康梁(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村,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此,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康曾于广州长兴里3号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梁启超新会茶坑村故居坐落在美丽苍郁的凤山下,鱼塘、水网、沃野田畴环绕四周,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有序分布,往来皆村野乡民,真淳古朴,这里便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

  ●袁崇焕、林则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为广东东莞和中华大地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们将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广东东莞是富于传奇的土地,虎门炮台遗址揭开中国近代史首页,具历史标志意义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古战场遗址。
  ●孙中山
  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
  ●黄埔军校

  八、今日岭南人文--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今日岭南广东,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大省。林则徐在广东东莞虎门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开篇第一页,深圳精神则象征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全新面貌。

  ●岭南新工业文明将载入史册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东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岭南新工业文明将载入中华史册。

  潜藏工业古董老糖厂入围广东“百大新发现”。

  番禺沙湾紫坭糖厂破旧的苏式厂房内,1952年生产的东德机床还在运转,1953年生产的苏联刨床依然“身体健康”。行走在如此破旧的厂房里,仿佛置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博物馆。

  ●富而思进、全球视野的富豪文化大省和草根文化大省给岭南文化带来新的活力

  岭南广东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第一,综合经济实力第一。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岭南文化在现代也显现出新的现象。

  社会结构上,广东成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打工文化”、“新移民文化”都是在国内具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岭南地区形成新的社会大融合的局面。广东的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群体:富豪群体和打工群体。这两个群体给现代岭南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识文化和行为模式。广东已经成为中国的草根文化大省,岭南草根文化彰显着民间文化的活力。

  《胡润富豪榜》首次发布的《2010广东地区财富报告》显示,广东10亿富豪达213人,居内地第一;平均财富47.5亿元,比百富榜平均财富高8亿多元;千万富豪达14.5万人,
  其中,亿万富豪有8200人,内地排名第二。胡润表示,此次调查基本来自阳光富豪,估计隐形富豪人数被漏掉两倍。他的团队估计,广东拥有10亿元以上的富豪在700人左右。
  他说,东莞最难调查,漏掉的比例或达到1:3以上。广东无疑已经成为富豪文化大省。

  经过长期的沉淀,广东富豪文化不断涌现出新的积极的因素。富而思进、全球视野成为新中国企业家的精神风范。不论是先富起来的人们还是打工一族,都对现代岭南文化有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演绎和补充。

  在珠三角核心区的广州、东莞虎门、深圳、佛山顺德等地,首师冯兰的故事成为百姓乐此不疲的消遣。人们乐于接受富二代们全新的社会面貌形象――佛懒族群体。

  冯兰身上凝合着京派、海派、岭南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理念、气质于一体,在改变别人命运的同时,也被改变。其不但是众多名门望族下一代事业的新希望和信心所系,也被誉为世界首师、豪门首师等。东方学者刻苦努力、潜心治学、求真和低调朴实的作风,被世界各地顶级私人幕僚圈所称道。冯兰除了钢琴教学质量和钢琴造诣广受赞誉,传奇般的社会与人文知识造诣也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冯兰的民间趣闻逸事,大多本地人不懂钢琴更没有见过她。
  她已经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也给这里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
  冯兰,生于北京,祖籍浙江。著名钢琴教育家、油画家、收藏家和哲学文化学者;致力于世界各地民族兼文化的交流、保护与抢救。冯兰在岭南民间的足迹最多,也是旅游踏访起来最具挑战性的。
  冯兰足迹:广州越秀区梅花村、沙面、西关、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珠江新城、小洲村、白云山、番禺、东莞虎门、深圳观澜高尔夫大宅、香港、佛山顺德、西樵山等。有传闻也有文章确认的,但比较可靠的应是通过冯兰钢琴工作室的助理丘桦进行安排。

  在包容的岭南文化里,不论是先富起来的人们还是打工一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
  找寻现代岭南的文化地标,感悟岭南即将走进历史的现代文化气息,需要踏访今天文化名人的足迹,他们是岭南文化鲜活的血液,也是岭南文化的魂。

  刘斯奋,男,1944年1月出生,64岁,广东中山人,现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届主席、省政协委员。刘斯奋长期担任宣传文化领导工作,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美术书法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其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曾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国画《万岳朝宗》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丁凡,男,1956年8月出生,52岁,湖南澧陵人,现任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院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许钦松,男,1952年5月出生,56岁,广东澄海人,现任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刘长安,男,1946年1月出生,62岁,山东龙口人,现任省文联第五届兼职副主席、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联党组副书记。代表作有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电影配乐《新方世玉》、钢琴与管弦乐《珠江之歌》等。

  李仙花,女,1962年7月出生,广东五华县人,现任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汉剧院院长。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自2010年12月起任中山大学校长。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桥口隆吉奖。曾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

  钟南山,福建厦门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领军人物。

  后两者虽不是常被聚光的文化文艺人士,却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敬重。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岭南文化的精神特征――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1
广州亚运场所,钟南山等人物家好像没去旅游
东莞松山湖
深圳东部华侨城或民俗文化村
中山詹园
佛山祖庙等
第2个回答  2011-04-11
也许当他们心情很好而且很空闲的时候,可以这样吧。但是那样得要收多少住宿费啊?

在广东珠三角旅游--从广州开始寻找岭南文化地标

在广东或者其他岭南区域生活,或作客广东广州、深圳、东莞以及珠江三角洲内外各地,就不能不对岭南文化有所认识。岭南的过去和现在,都时刻在身边,在耳旁,潜移默化影响着。

这时候,需要寻找岭南文化的脉络,认识岭南文化地标。

一、岭南文明

千古文明--与中华文化休戚与共、同根同源、密切联系

●南越国遗址

赵佗在岭南建立的南越国,其遗址于20世纪后期陆续被发现,包括南越国宫署、南越王墓、都城水闸等。遗址记录了二千年前的岭南文明史,遗址的独特建筑风格,以及珍贵随葬品,见证了岭南人民的智慧,见证了中外文化在岭南的早期交融。

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我国西汉初期在岭南地区建立的诸侯王国(地方割据政权)。始建于公元前203年,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传国五世,历时93年。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或前赵朝。

南海Ⅰ号

南海一号是在海底沉睡八百余年的宋代商船,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海上考古文物中,实体最大、年代最早、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的宋代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最高集粹,被誉为“海上敦煌”,震动了世界。是广东文物文化、海上丝绸文化、海洋文化的光辉载体。

●岭南文化精神与鲜明特征--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三千多万人,其中祖籍广东的有二千多万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最大的侨乡,是中国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地区的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等较鲜明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侨乡文化影响过来的。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广东文化中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思想文化,都打上了浓重的华侨文化的烙印。华侨文化是岭南文化形成自身特色的催化剂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华侨华人文化也就没有岭南文化。

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品格的贡献:开拓性、开放性、包容性、主动性和自信、创新。

二、岭南餐饮

●粤菜

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桂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

粤菜原意指广东菜,但作为一个餐饮文化,早已经超越了其地域概念,成为一支餐饮文化奇秀。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由广州、潮州、东江、桂系特色菜点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深远,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因此有不少人,特别是广东人,认为粤菜是八大菜系之首。

粤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长,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

粤菜著名的菜点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灼虾、白斩鸡、烧鹅、蛇油牛肉等。

广州文昌鸡 蚝皇凤爪 麒麟鲈鱼 东江盐焗鸡 炸子鸡 什锦冬瓜帽 清风送爽 雄鹰展翅 炊太极虾 百花鱼肚 广式烧填鸭 海棠冬菇 冬瓜薏米煲鸭
咸蛋蒸肉饼 池塘莲花 佛手排骨 一帆风顺 牡丹煎酿蛇脯

粤菜中较为著名的名店名品:广州酒家的广州文昌鸡;贵联升的满汉全席、香糟鲈鱼球;聚丰园的醉虾、醉蟹;南阳堂的什锦冷盘、一品锅;品容升的芝麻球;玉波楼的半斋炸锅巴,福来居的酥鲫鱼;万栈堂的挂炉鸭;文园的江南百花鸡;南园的红烧鲍片;西园的鼎湖上素;大三元的红烧大裙翅;蛇王满的龙虎烩;六国的太爷鸡;愉园的玻璃虾仁;华园的桂花翅;北国的玉树鸡;旺记的烧乳猪;新远来的鱼云羹;金陵的片皮鸭;冠珍的清汤鱼肚;陶陶居的炒蟹;菜根香的素食;陆羽居的化皮乳猪、白云猪手;太平馆的西汁乳鸽等。

●饮茶文化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于一身。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饮茶最早、茶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广州是茶叶之路的起点,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叶就连同黄金、玉帛等商品经由广州出口到印度等亚洲地区。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地,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经济最前沿的开放城市,广州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供应茶水也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 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州的配茶点心,由简单到丰富多彩,不仅体现广州人饮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标志着广州茶文化逐渐进入兴盛时期。广州点心,兼收中西点心制作之优长,而形成自
身的特色,主要特点是:选料广博,造型独特,款式新颖,制作精细,皮松屑薄。茶点,也成为广州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的茶市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收市,有的通宵营业。一般地说,早茶市最兴隆,从清晨至上午11时,往往座无虚席。特别是节假日,不少茶楼要排队候位。饮晚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在夏天,茶楼成为人们消夏的首选去处。

由于三茶的时间不同,消费人群也不同,老一辈茶客保留了早茶的习惯,且大多已退休,有充裕时间饮早茶,早茶便是广州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年轻一代则因为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饮下午茶和晚茶,以休闲、交友和工作为主要目的。“饮茶”已成为广州人饮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广州老字号茶楼,多创于清代,长年陈旧的字号,始终客似云来。广州老字号的茶楼有:陶陶居、陆羽居、怕香居、南园、北园、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来居、西华居、美珍居、太昌等等,东关的东如,西关的太如、平香、西如等,均有令人虽一日数登而不厌的吸引力。其次,广州酒家,沙面白天鹅,泮溪酒家,这些都是传统有名的老茶楼了,点心精致而且是典型粤式茶点。

●潮州工夫茶

潮州茶文化是岭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工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工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潮州工夫茶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为一体,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向来有“中国茶道”之称。我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向来有“中国茶道”之称。

三、岭南戏剧音乐与民俗艺术

●粤剧

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

中国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广东佛山,用广东话(主要广州话)演唱,主要流行于说粤语的地区。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最出名的有《搜书院》《红梅记》《昭君出塞》《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褂帅》等等。

广东粤剧院历史悠久,艺术力量雄厚,是粤剧界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表演艺术团体,是全球粤剧艺术生产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粤剧的最高艺术殿堂。

红线女 原名邝健廉,花旦,1927年出生,开平水口镇泮村人。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著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建议她改为红线女,她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艺名。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红线女艺术中心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红线女之子马鼎盛,红线女的女儿红虹。

●广东音乐

流传在珠三角一带的民间器乐曲种,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

广东音乐,曾有“国乐”之称,是岭南地区流行比较广的民间音乐,在粤方言区产生和流行。原以中国古乐、江南小曲小调和昆曲为其形成的基础,近代以来,受西洋音乐的影响,在曲调、演奏手法及乐器上,都更丰富和完善。

●冼星海

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他的作品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

“冼星海故居”的冼星海纪念馆湴湄分馆在冼星海故乡广州番禺区榄核镇。

● 岭南醒狮

属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在桩阵上比赛,造型夸张、颜色亮丽,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的传统体育项目。

两广广大地区均有醒狮习俗。

●黄飞鸿

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精虎形诸势,亦善于舞狮,经整理的铁线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结构新颖,动作轻快,为武术界独树一帜。

黄飞鸿(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12月不治去世,终年78岁。黄飞鸿身后萧条,贫无以殓,幸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黄飞鸿纪念馆坐落在佛山市区中心、著名旅游名胜地祖庙的北侧。

●赛龙舟

多在喜庆节日主要是端午节举行的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广东的赛龙舟形成了独特的操作技法和精神面貌,成为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

四、粤绣(广绣、潮绣)

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以布局丰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

粤绣,又称广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它以布局丰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

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提到广绣,不可不提现年已71岁的广绣大师陈少芳。45年过去,陈少芳将半辈子的心血都融灌在广绣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中,继承传统、融会创新,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已成长为“现代广绣”的奠基人,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如今,她又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聚数十年广绣工艺的心血,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为广绣发展创新作出了贡献。

许炽光
广绣大师、广绣行业里最后的“花佬”——许炽光:擅长广绣传统技艺,是目前广州市广绣行业里头最 广绣大师许炽光后的“花佬”(广州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出身刺绣世家,家族从事广绣140多年,7岁起跟从父亲学艺,不管是刺绣人像、山水、景物,还是刺绣兽口、花鸟、鱼类等,使用的针法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全面精通,并发明、创新“施盖针”、“鸡仔针”等新针法,被同行誉为“对针法颇有研究”的艺人,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广州一百双巧手之一。

梁桂开
6岁起跟随母亲学习广绣基本刺绣技艺,师从苏绣大师和广绣大师后,学习和掌握了人像刺绣技艺和广绣独有的刺绣技艺,并把广绣、苏绣技艺融合贯通并有所创新,在日用品刺绣和人物、山水、风景、花鸟等欣赏画方面有娴熟的刺绣技艺。从艺50多年,参与刺绣了一批脍灸人口的广绣艺术精品,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至今仍在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任技术顾问,从事刺绣、带徒授艺等工作。

五、岭南建筑

陈家祠

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整个建筑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把众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巧妙地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筑空间里,前后左右,严谨对称,虚实相间,极富层次,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陈家祠(Ancestral Temple of the Chen Family),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骑楼

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成为表征岭南文化的一个建筑符号。

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两广许多地方城镇,广州、梧州南宁等地均有典型的岭南骑楼。

●开平碉楼

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开平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在建筑和居住上体现珠江文化的海洋性与乡土性的结合,代表了广东侨乡文化和华侨文化的特质和优势。它是当今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客家围屋

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现在梅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梅州城区和城郊40公里内,就有几百座。 .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始建,至清代初年,这里逐渐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大修,形成今日的祖庙建筑群。

佛山祖庙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70件30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铁器有大铁鼎、铁鼎、铁画等等。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佛山”,石片旁的复制品。重新组合复完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大型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铁炮等等。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佛山高超的工艺技术。无怪乎,一些前来参观的外国朋友将祖庙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是中国古代人民祭海的场所,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是我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物,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的一处重要史迹。它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广东四大名园

岭南四大园林,也可以称为“广东四大园林”或“粤中四大园林”,指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东莞的可园四座古典园林。

清晖园位于顺德大良清晖路, 地处市中心。中国十大名园,位居广东四大名园之首。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的精华部分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梁园由当地
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东南角。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同治十年竣工,距今133年,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
赢得园林艺术的极高荣誉。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
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三年后竣工。

可园的真正出名,究其原由,可能并非建筑如何豪华,却是以在近代书画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菲声海内。园主张敬修虽是个武将,却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在退职期间,请来画家居巢、居廉在此长年作画,买来大量奇花异草瓜果蔬采供以写生,居巢居廉的撞粉画法、撞水画法对后期岭南画派的产生和发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岭南画派之所以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受到进步人士的支持肯定,主要因为它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代表了先进的艺术思潮。它主张以新的科学观点对因袭、停滞的旧中国画来一番改造。它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大胆吸收外来的养料,使具有千百年古老传统的中国画重获新生,它强调这种新中国画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只满足个人的陶醉与欣赏,也不是狭义的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了更多人能接受它,即为了时代的需要而追求一种大众化的、雅俗共赏的美的艺术。

六、岭南工艺美术

●岭南画派

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创作原则,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

●端砚

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

端砚出产自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的北岭山一带,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到明清时期,实用性与欣赏性已达至完美结合,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工艺美术

广东民间工艺品品种繁多,历代艺人继承了岭南古越族人的原始艺术,不断进取,力求创新,使得有我国南方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品更加精巧和实用。广州的三雕一彩一绣(象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粤绣(广绣和潮绣)、增城榄雕、潮州木雕,潮州陶瓷,潮州剪纸,潮州嵌瓷、石湾工艺陶瓷、佛山剪纸、佛山秋色、潮州抽纱、枫溪瓷雕、肇庆端砚、新会葵艺、高州角雕、东莞烟花以及肇庆草席、阳江风筝、佛山醒狮、岭南盆景、广州红木家具、潮州锣鼓和麦秆贴画等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素享盛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同时又是上乘的旅游购物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

●佛山陶瓷

佛山是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佛山陶瓷将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石湾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片,见证了五千多年前的石湾陶瓷历史;唐宋时期石湾已成为岭南陶器生产基地;发展至明代更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今天陶瓷业在传承和创新中以崭新的形式名扬四海。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

"石湾陶,景德瓷",可以说是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与景德镇陶瓷业不同,石湾窑是民窑,与官窑有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为市场需要生产,为外销需要而生产。除了生产日常用陶瓷外,还大量生产美术陶瓷等作品。
第3个回答  2011-04-11
关于钟南山爷爷的家,我不太敢去,但是我比较喜欢的是照合影!

前面的回答漏了钟南山他们的岭南文化地标人物部分,我来补充给你们!

七、岭南人文足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具备典型的岭南文化特征

●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南派的创始人,伟大的宗教改革家,禅宗中国化和平民化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中国禅宗南派的创始人,伟大的宗教改革家,是禅宗中国化和平民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被西方尊为“东方三圣人”和“世界千年十大思想家”之一。现今世界流行的汉传禅宗,均为其后派。

惠能(638年2月27日[二月初八][1]-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

六祖圣迹:南华寺、光孝寺、国恩寺。

●康梁(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村,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此,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康曾于广州长兴里3号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梁启超,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茶坑村人。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物,一生著作甚丰,故居也有几处,分别位于北京、天津、江门、新会等地。

梁启超新会茶坑村故居坐落在美丽苍郁的凤山下,鱼塘、水网、沃野田畴环绕四周,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有序分布,往来皆村野乡民,真淳古朴,这里便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

●袁崇焕、林则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为广东东莞和中华大地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们将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广东东莞是富于传奇的土地,虎门炮台遗址揭开中国近代史首页,具历史标志意义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古战场遗址。

●孙中山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孙中山是中国20世纪“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第一人,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现代化先驱,是推进中华文化从传统转向现代的界碑式人物。他鞠躬尽瘁,品德高尚,人格伟大,乃中华儿女之楷模。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体陈列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生平事迹展览和翠亨民居展览等。该馆行政隶属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

●黄埔军校

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黄埔军校是一个特有的历史符号,它代表着中国革命精神,也是国共两党将帅的摇篮。

八、今日岭南人文--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今日岭南广东,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大省。林则徐在广东虎门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开篇,深圳精神则象征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全新面貌。

●岭南新工业文明将载入史册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东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岭南新工业文明将载入中华史册。

潜藏工业古董老糖厂入围广东“百大新发现”。

番禺沙湾紫坭糖厂破旧的苏式厂房内,1952年生产的东德机床还在运转,1953年生产的苏联刨床依然“身体健康”。行走在如此破旧的厂房里,仿佛置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博物馆。

静静地待在番禺最西边的乡间,番禺紫坭糖厂黄色石灰批荡的厂房,前廊圆拱形装饰的苏式建筑,20多台依然在运转的旧式机器,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往日的喧嚣。紫坭糖厂是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家拥有自动化榨糖生产线的大型国有企业,是研究广东甚至是全国近代工业发展史的珍贵实物,刚刚入围广东“百大新发现”,还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富而思进、全球视野的富豪文化大省和草根文化大省给岭南文化带来新的活力

岭南广东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第一,综合经济实力第一。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岭南文化在现代也显现出新的现象。

社会结构上,广东成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打工文化”、“新移民文化”都是在国内具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岭南地区形成新的社会大融合的局面。广东的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群体:富豪群体和打工群体。这两个群体给现代岭南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识文化和行为模式。广东已经成为中国的草根文化大省,岭南草根文化彰显着民间文化的活力。

《胡润富豪榜》首次发布的《2010广东地区财富报告》显示,广东10亿富豪达213人,居内地第一;平均财富47.5亿元,比百富榜平均财富高8亿多元;千万富豪达14.5万人,其中,亿万富豪有8200人,内地排名第二。胡润表示,此次调查基本来自阳光富豪,估计隐形富豪人数被漏掉两倍。他的团队估计,广东拥有10亿元以上的富豪在700人左右。他说,东莞最难调查,漏掉的比例或达到1:3以上。广东无疑已经成为富豪文化大省。

经过长期的沉淀,广东富豪文化不断涌现出新的积极的因素。富而思进、全球视野成为新中国企业家的精神风范。不论是先富起来的人们还是打工一族,都对现代岭南文化有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演绎和补充。

在珠三角核心区的广州、东莞虎门、深圳、佛山顺德等地,首师冯兰的故事成为百姓乐此不疲的消遣。人们乐于接受富二代们全新的社会面貌形象――佛懒族群体。

冯兰身上凝合着京派、海派、岭南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理念、气质于一体,在改变别人命运的同时,也被改变。其不但是众多名门望族下一代事业的新希望和信心所系,也被誉为世界首师、豪门首师等。东方学者刻苦努力、潜心治学、求真和低调朴实的作风,被世界各地顶级私人幕僚圈所称道。冯兰除了钢琴教学质量和钢琴造诣广受赞誉,传奇般的社会与人文知识造诣也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冯兰的民间趣闻逸事,大多本地人不懂钢琴更没有见过她。
她已经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也给这里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

冯兰,生于北京,祖籍浙江。著名钢琴教育家、油画家、收藏家和哲学文化学者;致力于世界各地民族兼文化的交流、保护与抢救。冯兰在岭南民间的足迹最多,也是旅游踏访起来最具挑战性的。

冯兰足迹:广州越秀区梅花村、沙面、西关、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珠江新城、小洲村、白云山、番禺、东莞虎门、深圳观澜高尔夫大宅、香港、佛山顺德、西樵山等。有传闻也有文章确认的,但比较可靠的应是通过冯兰钢琴工作室的助理丘桦进行安排。

在包容的岭南文化里,不论是先富起来的人们还是打工一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

找寻现代岭南的文化地标,感悟岭南即将走进历史的现代文化气息,需要踏访今天文化名人的足迹,他们是岭南文化鲜活的血液,也是岭南文化的魂。

刘斯奋,男,1944年1月出生,64岁,广东中山人,现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届主席、省政协委员。刘斯奋长期担任宣传文化领导工作,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美术书法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其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曾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国画《万岳朝宗》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丁凡,男,1956年8月出生,52岁,湖南澧陵人,现任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院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并荣获文华表演奖、梅花奖。

许钦松,男,1952年5月出生,56岁,广东澄海人,现任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部分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所收藏,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是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刘长安,男,1946年1月出生,62岁,山东龙口人,现任省文联第五届兼职副主席、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共创作各类音乐作品一千多件,代表作有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电影配乐《新方世玉》、钢琴与管弦乐《珠江之歌》等。

李仙花,女,1962年7月出生,广东五华县人。现任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汉剧院院长,长期从事戏剧表演与管理工作。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2001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优秀中青年专家、先进生产工作者,被团中央办公厅评为“乡村青年文化名人”。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自2010年12月起任中山大学校长。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桥口隆吉奖。曾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

钟南山,福建厦门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领军人物。

钟南山“五干精神”:
首先要肯干,永不满足。自己在华师附中读初二时,一位语文老师对他说过一句话,影响了自己一生:“人不仅生活在现实中,也要生活在理想中。”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执著的追求;
其次是能干;
第三是善干,既要有凝聚力,调动发展的积极性;
第四是恒干,就是体力,钟南山强调,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这点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健康最重要,健康回不了头,没了健康什么都没了。据他介绍,根据监测指标,全国青少年身高在增加、营养在提高,但肺活量比往年明显下降,中学校长应密切关注这点;
第五是敢干,抗挫力,永不言败。“我一生也受过很多挫折,已经刀枪不入了。”钟南山笑称。

后两者虽不是常被聚光的文化文艺人士,却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敬重,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岭南文化的精神特征――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