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 文言文 现代文 的问题!来啊!明天段考啊!

文言文:

5.伤仲永的重点词句,通假字,隐含的深刻意思等等~
10.木兰诗的重点词句,木兰为什么深受中国人民所崇拜.
15.孙权劝学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孙权是以什么样的劝说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现代文:
7.最后一课中韩麦尔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写那几个字?韩麦尔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最美的语言呢?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重点阅读知识,请列出来!

  『《方仲永》完整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木兰诗》完整翻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jījī):织机声。一说叹息声。复:又。木兰:诗中女主人公。当:对着。户:门。机杼:指织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惟:只。〕
  〔译文〕唧唧声又是唧唧声,木兰当门把布织。听不见织机上的梭子响,只听到木兰女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何所思:“所思者何”,意思是“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亦:也。所思(忆):所思念的(所字结构)。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可汗(kè hán):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大:大规模。点兵:征兵。军书:指征兵的名册。十二卷:指多册(十二为虚数)。爷:与下文“阿爷”,均指父亲。〕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长兄:大哥。愿为(wèi):即“愿为(之)”,意思是“愿意为此(指替父出征)”。市:名词用为动词,“买”。鞍马:马鞍子和战马。从此:从今(以后)。征:出征、征战。〕
  〔译文〕问女儿思什么,问女儿想什么。女儿我没思什么,女儿我没想什么。军中文告昨夜已见,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征兵名册实在很多。册册都有爹爹的名。爹爹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女儿我愿为出征买鞍备马,从今后替爹去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往东边集市。(“东市”,名词做状语,以下“西市”、“南市”、“北市”用法同。)骏(jùn)马:良马。鞯:马鞍下的垫子。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早晨。辞:辞别。暮:傍晚。宿:住。唤:呼唤。但:只(副词,表范围)。鸣溅溅:响声溅溅。溅溅(jiānjiān):象声词,流水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黑山:与下文“燕山”,均为北方的山名。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时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此指战马。鸣:叫。啾啾(jiū jiū):”象声词,战马嘶叫声。〕
  〔译文〕到东面的集市买好战马,到西边的集市买好马鞍,到南面的集市买来辔头,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清晨告别父母出征去,傍晚住宿在黄河边,叫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奔涌水声溅溅。清晨辞别黄河出征去,傍晚来到黑山之巅,听不到爹娘呼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嘶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赴:奔赴。戎(róng)机:本义“军机”,此指“战场”。关山度若飞:象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翻过一座座山。关山:关口、山岭。度:过。〕
  〔朔shuò:北方。气:寒气。传:传送。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的器具。此指打击金柝报更的声音。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寒光照铁衣:寒冷的月光映照着铠甲。〕
  〔百战死:多次战斗出生入死。百:虚数,形容极多。壮士:勇士,指木兰等。十年归:(征战)多年归来。十:虚数。〕
  〔译文〕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过道道险关、重重山峰。北风传送着军营中击拆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铠甲征衣。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勇士们征战十年凯旋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见天子:朝见君王。古时称帝王为“天之子”。明堂:朝延。策:本义为竹简,此处名词用为动词,“记下”。勋(xūn):功劳。十二转:指记功晋级多次。十二:虚数。转:古时将官每升一级叫“一转”。赐(cì):赏给。百千强:百千有余。百千:虚数,形容多。〕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可汗:同上文“天子”均指君王。所欲:所要的。不用:不作。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古时尚书省为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奔驰。千里足:能行千里远的好马。儿:指木兰自己。〕
  〔译文〕归来后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廷大堂。给木兰记下屡屡战功,千次百次受到奖赏。君王询问木兰希望得到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只愿骑上千里快马,送我早早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郭:外城。相:相互。扶将:扶持。将(jiāng):语尾助词。姊:姐。理:梳理、打扮。红妆(zhuāng):古代女子的装束为红装。霍霍(huò huò)磨刀的声音。〕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阁:指闺房。脱:脱去。战时袍:打仗时穿的战袍。著(zhuó)穿。旧时裳:过去穿的(女子的)衣裳。当窗:对着窗户。理:梳理。云鬓:象云样的鬓发(形容发美)。帖:同“贴”。花黄: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同“伙”。皆:都。惊忙:惊异慌忙。同行:共同行动(征战生活)。十二年:虚数,指多年。是:判断词。女郎:姑娘。〕
  〔译文〕爹妈听说女儿归来,互相搀扶迎出城外。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喜对门户整理容妆。弟弟听说姐姐回来,磨刀霍霍向着猪羊。木兰打开东房的门,坐在西房的床上,脱下征战时的战袍,换上昔日女儿的衣裳,对着窗子梳理云发,照着明镜贴上花黄。走出门外看看伙伴,伙伴们惊奇地不能相识,朝夕征战十儿年,竟不知木兰是个姑娘。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双兔:雄雌两兔。傍地:(一并)贴着地面。走:跑。安:疑问副词,“怎么”。辨:辨别。〕
  〔译文〕雄兔前脚常不停地爬动,雌兔双眼常细细眯起,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么能辨别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呢?

  重点词语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 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 hà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
  辔头:Pè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 Zhù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重点词语:
  旦辞爷娘去(早晨) 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万里赴戎机(战争) 策勋十二转(记功)
  赏赐百千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出郭相扶将(扶持)
  雄兔脚扑朔(动弹) 双兔傍地走(并排跑)

  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6
伤仲永译文:
金溪地区的百姓方仲永,他家世代以耕作为生。仲永长到5岁,不曾认识笔墨等书写文具,却忽然哭啼着索求这些东西。他父亲感到很奇怪,就从附近人家借来了笔墨等书写文具给仲永。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在诗后写上自己的名字。那首诗以奉养父母,收抚族人为内容。诗歌很快传给全乡有学识的人看过了。从此,别人指着某样东西,仲永立刻就能完成诗作,诗的内容都有值得观赏之处。同乡人以为仲永很神奇,渐渐以宾客之礼款待他的父亲,也有人来讨取仲永的诗作。仲永的父亲贪图其中的好处,天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没有让仲永去读书。
我听闻仲永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父亲回家乡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已经有十二三岁了。让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以前所传闻的相符合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乡,又到舅舅家问起仲永,舅舅说:“仲永已经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隐含的深刻意思:
“伤”:为一个天资聪明的儿童最终沦落为“众人”而惋惜;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好的成长环境。

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邑人奇之”是诱因;“父利其然”是关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是过程;“泯然众人矣”是结果。

重点词句:
隶:属于
未尝:不曾
异:认为……很奇怪
一:整个
自是:从那时起
文理:文采和道理
或:有的人
利:贪图
扳:拉扯
环谒:到处拜访
于:在
称:符合
焉:代词,指代仲永
泯然:消失的样子

《孙权劝学》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8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三、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四、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