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坚持自我的高考作文。

高考满分或高分作文,写的是关于坚持自我的,求例文,一定要注明是哪年的哪个省市的高考作文,如果有点评那就更好了。谢谢。

全国Ⅰ卷
[作文题目]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
全国Ⅰ卷的作文话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你如果说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自相矛盾了。在这两者当中,你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来写。

如果你是赞成“相信自己”的观点的,那么,你就得设法为它寻找到例证。这些例证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既包括古代的,也包括现代的。并且要对例证作一点分析。比如正面的有古代的“毛遂自荐”的事例,反面的有古代的“郑人买履”的事例和当代大学生求职碰壁的事例。文章如果仅仅写到这里,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回给人造成一种误导:任何相信自己的举动包括盲目地自信也是好的,这样就太不辨证了。因此还得再写一段,阐明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道理。在这方面,可以举“失街亭”的马谡为例。最后就可以下结论了。(见例文1)

如果你是赞成“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观点的,那么你得先从正面证明它。正面的事例在古代有“齐王纳谏”的故事,现代的有中国共产党倾听各民主党派的意见的事。然后从反面证明它,反面的事例有古代的“厉王止谤”的故事。然后拓开一笔,阐明听取别人意见必须结合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主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势必造成无所适从的结局。在这方面,可以举出漫画《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故事。最后再下结论。(见例文2)

你还可以联系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分析议论。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关羽失荆州,虽然不排除有“大意”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还有过于相信自己且不听别人意见这两方面的原因。正是这三个方面的致命的伤痛,不仅使关羽失去了荆州,而且使“一代武圣”搭上了身家性命。(见例文3)

[范文引路]
例文1 还是相信自己好
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你如果想从名人的言论中去寻找答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达•芬奇告诉你:“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也就是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丁却告诉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就是说要相信自己。这不是越弄越糊涂了吗?

其实,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答案只在你的头脑里。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还是相信自己好。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名食客,一直默默无闻。在秦军大举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围的紧急情况下,平原君要到楚国去搬救兵,想从部下挑选一些人一道前往。这时毛遂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同平原君一道前往楚国。楚王盛情地接待了平原君,但就是不肯谈发兵救赵的事。这时毛遂看不下去了,主动上前以利害关系劝说楚王。楚王终于同意帮助赵国,双方结成盟友关系。毛遂为什么能挺身而出推荐自己?就在于他充分相信自己有说服楚王的勇气和能力。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所以他成功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有一篇“郑人买履”的故事:有一个郑国人想去鞋店买一双鞋子。去之前他将自己鞋子的尺寸用绳子量好,并把它放在座位上。来到鞋店后,才发现把量尺寸的绳子忘在座位上了。于是回家去取。人家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去试鞋子呢?”这个郑国人说:“我宁肯相信自己量下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

如果说,买履的郑人因为不相信自己,而白跑了一趟冤枉路的话,那么,我们当代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由于不相信自己,却把即将到手的工作也弄丢了。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去求职,用人单位的代表看过他的材料后,相当满意。于是例行公事地问他几个“你有什么特长”“得过什么奖励”之类的问题,谁知他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既无特长,又没得过什么奖。这样,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

当然,我们说要相信自己,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实力正确估计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盲目地相信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同样也会吃大亏。《三国演义》中有如此一段记载:诸葛亮调兵遣将,问谁可去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挺身而出,愿意带兵去守街亭。诸葛亮反复向他说明街亭若失,蜀军危矣的利害关系。马谡由于相信自己过了头,于是立下了军令状。后来到了街亭,在排兵布阵方面严重失误,又不听旁人的劝阻,终于失了街亭。这一来,随着街亭的丢失,他也把自己的命送掉了。

所以,我们说:要相信自己,但又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

例文2 兼听则明
有一个成语,它的前半部分叫“兼听则明”,意思是说,多多地听取人家的意见,就能使政治变得清明。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战国策》里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从妻子偏爱自己、小老婆害怕自己、客人有求于自己,都对自己说了假话,自己一直受蒙蔽的教训中,看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他所受到的蒙蔽应该更加厉害,于是向齐王进谏,陈述利害关系。齐王认为他讲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而且规定根据提意见的不同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这一来,提意见的人还真不少,“门庭若市”。过了一段时间,意见就少去了。再过一段时间,即使想提意见也没什么可提的了。伴随着言路敞开的是齐国政治的日渐清明和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功,“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结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为什么共产党这么重视民主党派呢?因为共产党在与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执政所起到的不可低估的监督作用。正是因为共产党能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工作,所以能迅速地纠正“文革”以来的各种“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相反,如果拒绝接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则有可能导致亡国的危险。《国语》中有一个《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对他的意见很大。对于来自国人的意见既“谤”,厉王采取的是“弭”既“止”的态度,也就是千方百计堵住老百姓的嘴巴,根本不想听取百姓的意见。大臣召公从国家利益出发,劝他要广开言路,他硬是听不进去,对来自老百姓的意见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三年以后,周厉王终于被人赶下台,落得个“流王于彘”的下场。

我们说要多多听取人家的意见,并不等于说可以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地相信别人。有一组题为《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漫画。开头,老人骑在驴上,孩子牵着驴子走。旁人就在议论:这老人真不象话,自己骑着驴,让孩子走路。于是老人去牵驴子,让孩子骑着驴。旁人又在议论:这孩子真不象话,自己骑着驴,让老人走路。于是老人和孩子都骑到驴上。旁人又在议论了:这一老一小的两个真不象话,成心跟驴子过不去怎么的?最后老人和孩子都下了驴,抬着驴子走。旁人又在议论:这一老一小的脑筋有问题,有驴子不骑,却要抬着驴子走路。最后老人和孩子都犯傻了,无所适从。其实,如果你是个有主见的人,你就不会理会人家的议论,自然也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认为:“兼听则明”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有自己见解的“兼听”。

例文3 “失荆州”论
有一句俗话,叫做“关公大意失荆州”。把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大意”,我认为是不全面的。在我看来,关羽之所以失荆州,除了“大意”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这两个因素就是太相信自己和不听取人家的意见。

先说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没有错,更何况关羽还挺有相信自己的资本的。别的且不说,光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然而凡事总该有个“度”,相信自己也一样。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负”了。或许正是关羽的这些辉煌的历史,使得他自信得过了头,变成了“自负”。

比如说东吴用计,吕蒙诈病,带一干人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平、廖化将此事告知关羽,关羽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又如关羽以箭伤未愈之躯,欲迎战曹军大将徐晃。关平谏曰:“父病未痊,不可与敌。”关羽却说出这样的大话:“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想不到与徐晃斗至八十余合,已感力不从心。只得败下阵来。再比如关羽被困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司马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关羽曰:“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结果果然中了东吴大将朱然、潘璋的埋伏,关羽、关平父子双双就擒。正是因为关羽相信自己过了头变成了“自负”,所以一次次地错过了挽救败局的机会,最后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再说不听取人家意见。人家的意见可分两类:一类是正确的合理的意见,一类是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然而这正确合理与否,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正确合理的意见反而被当作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而加以拒绝。

比如刘备统大兵入川,留关羽守荆州时,诸葛亮曾送他守荆州的“八字真言”,这就是“南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并不以“八字真言”为然。曹操派满宠到东吴游说孙权,共同对付关羽。孙权意犹未决。谋士诸葛瑾献计,欲以吴侯之子名义求关羽之女为婚。若关羽答应这门亲事,就与关羽共拒曹操;若关羽不答应,就助曹操取荆州。诸葛瑾见了关羽,说知此事,关羽却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拒绝了东吴的求和,自此与东吴反目。这样,关羽既要对付曹操,又要对付孙权,左支右绌,致有荆州被袭、麦城被困之祸。又如关羽得了襄阳,赏军抚民,沉醉在胜利之中时,随军司马王甫向他献言,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关羽虽然也赞同,但在具体的人事安排上,他却没有采纳王甫的正确意见。不用“忠诚廉直”的赵累却用了“多忌而好利”的潘浚去守江防。正是因为这一人事安排的重大失误,才使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的计谋得以实现。

因此,关羽之失荆州,绝不仅在“大意”而已。追问

感谢,请问这是哪年的作文?

追答

2004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1
河南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许兆真副教授,从1984年开始参加河南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且为高招作文复查组成员。
■统筹编辑曹帆本版采写省会新闻部
题目要求:从关注政治到张扬自我
纵观高考作文30年来的变迁,许兆真说,从上世纪70年代的关注政治到现在的张扬自我,高考作文题目的变迁,蕴含着教育理念的变迁。
许兆真说,上世纪70年代的作文题目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80年代初期也多关注些大是大非问题。比如1977年命题作文《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1982年要求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虽已过去,但文学依然摆脱不了政治化的倾向。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作文题目开始关注社会热点。如1985年,要求考生写信呼吁解决环境污染,强调文学与生活的联系。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作文开始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1990年,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的材料,就开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1991年,更是直接挑起“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改变了以前绝对的大是大非论断。
同时,题目也更加关注自我发展。2004年,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2005年,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要求更明确,与考生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也更密切。
“从关注大事件,到从小事切入。从喊口号,到提倡真情实感、考查考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作文题目的变化,折射着社会的变化。”许兆真说。
评价标准:从看重基础到提倡个性
高考作文题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命题作文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材料作文居多。而2000年以来,话题作文又成为主要形式。直到去年,又恢复到材料作文。
改了这么多年高考作文,许兆真说,现在老师们已经越来越重视考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展示。
以前,评价考生作文就是内容、表达两项。
大约从2000年开始,内容、表达被归入“基础等级要求”,总分由60分降到40分,而“发展等级要求”占到了20分。
而评价考生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标准,就是考生是否展现了特长、个性。构思很新颖,或语言运用特别有文采、意境,或文体有所创新的文章,都可能因为自己的“特别”得到加分。
30年高考作文题目一览表
上世纪70年代
1977年:《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79年:改写《第二次考试》为《陈伊玲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
1980年:读《画蛋有感》。
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根据《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作文。
1984年: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的议论文,题目自定。
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关于环境污染的信,呼吁尽快解决。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谈谈自己的看法。
1987年:(1)写一篇简讯,报道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取得的成绩。(2)写篇短文,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1988年:《习惯》,命题作文文体不限。
1989年:一位同学为报考高考志愿的事情感到苦恼,请你给他回信。
上世纪90年代
1990年:根据两位女孩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①描述两位女孩的动作或表情②肖像描写③就第一个女孩的说法写议论文。
1991年:(1)根据“圆”写想象作文。(2)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1992年:根据众人对垃圾的不同行为,写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1993年: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年:《尝试》。
1995年:(1)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以《××与××的对话》为题作文。(2)根据《鸟的评说》,写篇议论文。
1996年:给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要求为漫画配说明文,再写一篇“我更喜欢漫画《》”的议论文。
1997年:根据三个材料:(1)小新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坚持背双腿瘫痪的同学上学。(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3)某单位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根据“材料2”和“材料3”写篇议论文。
1998年: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作文。
2000年以来
2000年: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2年:(全国)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他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那个人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题作文。
2003年: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写篇文章。
2004年:全国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题作文。
2005年:全国卷I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作文。
2006年:全国卷I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以此作文。
2007年:全国卷I看图作文《摔了一跤》,漫画中,孩子踩着块西瓜皮摔了一跤,家长、学校、社会异口同声:出事了吧!根据材料作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