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到底有什么一个典故?高手指点!

如题所述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词句中的伯仁指的是晋朝时期的周顗。这句话是当年王导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我没有杀周顗,可是周顗因为我而死,我很惭愧。

典故

这里的恩怨情仇,要从王导的哥哥王敦开始。当年王敦叛乱,他的弟弟王导害怕被牵连,于是请求名士周顗进宫求情,请求皇帝能够网开一面。

的确,周顗按照他说的去做了。晋国皇帝免除了对于王导的处罚,可是不善炫耀的周顗并没有将自己向皇帝求情的事情给王敦说。

等到王导被赦免了之后,开始忌恨周顗当年不帮助自己,并将这件事铭记于心。

后来哥哥王敦总揽了朝中大权以后,有一次问周顗这个人怎样,弟弟王导默不作声,于是王敦认为周顗十恶不赦,于是将其杀掉。

后来王导在整理皇室文件的时候看到了周顗为其求情所写的奏章。一时痛哭流涕,感叹“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悔恨自己误解了周顗,是自己的不做声害死了他。

这是这句话的起源和背景故事,后来人们将这句话应用于其他的场合,比如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了别人的损失,包括人身和财产,在表达内心的惭愧时可以用到。

的确,世间很多事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是我们能把控的,有些是无法把控的;有些是直接因为我们而起的,有些事间接因我们而起的。我们要做个明辨是非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0
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靑进宫,王导希望周靑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靑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靑就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等他从宫里出来,已经喝得晕乎乎的,王导和他招呼,他还是不理不睬,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贼子,取个斗大金印……”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要收拾周靑遂询问王导:“周靑也算是个人才,是不是给个官当当?”连问了几次,王导因想起周靑曾在宫门口不帮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语。王敦见他这样就眼中凶光一闪:“如果不配为官,那么应该杀掉!”王导还是沉默。于是,周靑被王敦杀害。

后来,王导有一次在整理中书省的文件时,才发现周靑极力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的奏章。又听说了那天自己跪在宫门时,周靑一进宫就激烈地维护王家全家,只不过没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来而已。联想到自己却在能救活他的时候没有伸手相救,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儿子们说:“我虽不杀伯仁,但是伯仁却因我而死。幽明之中,负此良友呀!”这就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典故的来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东晋王敦判乱,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请伯仁说情。伯仁表面不理,但上书皇帝为其脱罪。后王敦掌权,问是否杀伯仁,王导不言,伯仁被杀,后得知真相才知自己一家当初是伯仁而救,后悔不已: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06

我们在看影视剧和小说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那么,这里提到的“伯仁”是谁?说这句话的人,又是谁呢?伯仁到底为何而死,你知道其中的历史典故吗?

第4个回答  2011-04-10
这典故出自《资治通鉴》晋纪,详细的内容无法给你写下来,你这个有字数限制,我就给你个网址也是百度知道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8893241.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