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6

1. 辛弃疾 贺新郎 翻译

贺新郎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持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

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 *** 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

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2. 《贺新郎》辛弃疾的翻译

你说的是不是这一首:“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人间几多铁,不铸刀兵万千,却只有相思一片。看江山万里,相思如雾,从来夸有龙泉剑,试割相思得断无,原来相思也如愁肠,割不断,剪还乱,正是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没想到年少轻狂如我,白衣卿相,布衣天下,无庙堂之想,唯有笑傲江湖之愿,一不小心留连网络,却流水落花,情海深陷。都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了,相思病怎熬?”我查了下辛弃疾的诗词集,并没有这样一首词,有另外一则“贺新郎不至,飘然东归。

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泉湖吴氏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

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66364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注意最后一句跟第一首的差别。因此第一首应该不是辛弃疾的词,而是网友自己写的,只不过借用了某些词句。

其实仔细读一读第一首,起承转合之间很僵硬,尤其这一句“没想到年少轻狂如我,白衣卿相,布衣天下,无庙堂之想,唯有笑傲江湖之愿,一不小心留连网络,却流水落花,情海深陷。”基本上用文言文的词夹杂着白话组合成的。

至于“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这句应是出自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一折。

3. 苏轼词《贺新郎》翻译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⑴,悄无人、桐阴转午⑵,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⑶,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⑷、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⑸。 又却是,风敲竹⑹。

石榴半吐红布蹙⑺,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⑻。 秾艳一枝细看取⑼,芳心千重似束⑽。

又恐被、西风惊绿(11)。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12)。 注释: ⑴ 乳燕飞华屋:乳燕,小燕子。

飞华屋,赵彦卫《云麓漫钞》:“尝见其真迹,乃‘栖华屋’。华屋,华美的房屋。

⑵ 桐阴转午:桐树的影子逐渐转移,时间已指向午后。 ⑶ 生绡白团扇:白色生丝制的团扇。

⑷ 倚:倚枕侧卧。 ⑸ 梦断瑶台曲:仙游的美梦被惊醒了。

瑶台,玉石砌成的楼台,指仙境。《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

曲,深处。 ⑹ 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微风惊暮坐,临牅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

⑺ 石榴半吐红布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状如褶皱的红巾。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36433春。”

⑻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等待那些轻浮争艳的花草都凋零了,那时你很孤寂,石榴才开花来陪伴你。幽独,冷静,孤独。

⑼ 秾艳:茂盛,美丽。李白《清平调》诗:“一支秾艳露凝香。”

⑽ 芳心千重:这是就重瓣榴花说。 (11)被西风惊绿:石榴夏天开花,西风起后,榴花凋谢,便只有一片绿叶了。

这里“惊”字是用来形容榴花娇嫩,禁不起西风的摧残。 (12)两簌簌:花瓣与眼泪同落貌。

4. 急求辛弃疾的《贺新郎》翻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直译: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意喻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搔首(吟诗)。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要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这是反讽)?(于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天地似有感应)云气翻飞,狂风骤起。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做个广告:欢迎对辛词感兴趣的朋友光临百度辛弃疾贴吧

5. 贺新郎帮忙翻译一下,谢谢

贺新郎

【宋】辛弃疾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年、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6. 蒋捷 贺新郎 翻译

贺新郎

兵后寓吴

蒋捷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椎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幸福,其实也是一种理解。粗茶淡饭,对于一个整日饫甘餍肥挥金如土的人,可能是一种亵渎,对于一个刚从千里草地上走出在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人,则绝对是上帝的恩赐了。人们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困难、变故和战争之神,则往往会逼使人们喝下一杯带着火药味的清凉剂。这首《贺新郎·兵后寓吴》是作者亲自备尝“清凉剂”之后的清醒之作,对今天处在幸福和平中的读者,也是一付浓酽的清凉剂。

关于“兵后寓吴”,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有的以为,是词人流寓在苏州,有的以为是住在吴江,还有的说是吴县,也有笼统地说是吴地的。因作者生平事迹难考,导致了对“寓吴”地点的异议。我们认为,在旁征材料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品本身是唯一信得过的对象。据此,“兵后寓吴”应是在战争洗劫之后,作者在吴地城乡流亡。

上片起笔,作者就把情调迥异的两组生活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在联想与现实中作出判断,激起对战争的仇恨,对流亡的同情。往昔,在绣帘重重的深阁中,妻孥们围着温馨的灯光,轻声细语地拉着家常,欢乐的笑声在红阔灿烂的悄涡中满溢。而今,哀怨的号角在荒凉的城头没完没了地频吹,吹落了我两袖冷霜一身寒气,整天东奔西躲,四处流浪,相随的只有孤独的身影。家人与孤影、安适与流亡、软语与哀号、笑涡与怨角、绣帘与霜袖,在强烈的反差中,倾诉着战神的罪恶。语言的锤炼达到了极高的境地。无怪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蒋捷“炼字精深,音调谐畅。”

“望断乡关知何处?”什么时候才能有个安身之所呢?日薄西山,点点寒鸦,尚且有杨柳可依,合家团聚,而“我”却孤苦零丁,类如转蓬,真是人不如鸦啊!触景生情,沉重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换头四句,在语意上紧承上片,继续描写流亡生活中对景物的感受,同时,在思想内涵上由表层向纵深开掘,寻探生活蕴含的普遍哲理。不变的是山,安逸的生活、美满的家庭,如果能像山一样万年如故,那该多好啊!可叹的是世事如出岫之浮云,一会儿作白云状,一会儿如苍狗样,虽属无意,可它蕴含着多么深刻的哲理啊!江山易色,白云苍狗,确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明天,等待自己的仍然是枯荷包冷饭,翻过前面的小土岗,继续流浪,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何时会结束这种流浪。反正自己无法改变这残酷的现实,还不如暂且痛饮村中的浊酒,借此麻醉自己的思维。

“醉探枵囊毛椎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活画出流亡中落拓无依的知识分子的痛苦和辛酸。“枵囊”,是空口袋,流亡中的贫困可想而知。“毛椎”,是指毛笔,因笔头如圆锥,故称。“牛经”,《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裴松之注所引《相印书》说汉朝有《牛经》。《唐书·艺文志》也录有宁戚的《相牛经》一卷。长期流浪,空囊如洗,诚笃而愚腐的知识分子还忘不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想为邻翁抄写有实用价值的《牛经》换取微薄的生活费用。然而,邻翁摇手不语,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丰富的想象天地。是邻翁以为这个穷愁潦倒的醉客在说呓语梦话呢?还是他也同样囊中羞涩不名一文呢?是战乱频仍居无定所无心关注《牛经》呢?还是耕地被圈耕牛被宰《牛经》已毫无价值?是邻翁同词人一样可以提笔为文用不着让人抄写呢?还是他根本就不是当地的农民而是同词人一样在流亡呢?……景语作结,含而不露,给读者留下大片空白,让读者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推测,去补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姚宇光)

7. 张元干《贺新郎》 译文

拖着手杖登上高楼去。仰望北斗星低低地垂挂在夜天,俯视沧江正翻起波浪万顷,月亮流泻在烟雾迷漫的洲渚。浮云被横扫净尽、寒风飘拂不定,不能乘坐小船连夜飞渡。栖宿的鸿雁已经落在萧索的芦苇深处。怀着无限惆怅的心情,想望祖国分裂的山河,徒劳无益地相吊形影,这时只听到人间发出的鼾声象敲打鼍鼓。有谁肯陪伴我乘着酒兴起舞?

事隔十年好象一场噩梦,走尽了扬州路。独倚高楼夜气十分冷寒,一心怀愁为的是祖国,恨不得一气吞下骄横的胡虏。要亲手杀死金的统治者用这把三尺的宝剑,莫使留下怨恨象王昭君弹出的琵琶怨语。让宝剑暗淡无光,白白地生锈化为尘土。请你评论看看,经过苕溪时,还能允许我们垂纶放钓否?要乘着大风浩荡,高高地飞翔腾举。

8. 〈贺新郎〉叶梦得 译文

睡醒起来听到黄莺儿细说语流啭珠圆。

落花掩盖的青苔,窗棂昏暗已是傍晚,地上无数凋零的花瓣一片凌乱。风儿吹尽了枝梢的残花,不见那赏花人的回返,惟有垂杨孤自仍飘舞翩然。

雾霭渐渐转暖,原来是安装夏的轻暑回归天地间。我重寻明月般的团扇,扇影儿圆圆,覆盖了暗淡的尘埃,那乘着鸾凤的秦宫弄玉还依稀可见。

它惊醒我往日的恨怨,竟如此急切、突然。梦到江南却融断在横江的沙州。

只见长江大浪粘连着天宇,涨涌的江溥 偈葡萄般碧绿,从半空洒下烟雾般的细雨。在楼前倚望烟波浩淑引起了无限相思意,采一朵白苹花有谁能托他寄去?两地相思呵只能怅然空望,那木兰舟徘徊迁徒。

飘泊万里的云帆何时归来?目送离群的归雁飞入群山里,视线被群山遮蔽。此刻谁能为我歌唱一曲《金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