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至暗时刻,逃亡途中,幼子夭折

如题所述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因为母亲的病逝,他被寄居在洛阳的姑妈家。

一场瘟疫席卷而来,杜甫和他的表弟都被感染了。杜甫的姑母是一位深具中华传统美德的女性,仅有的草药和食物,姑妈总是先照顾自己的侄儿,然后才是自己的儿子。

在她精心照料之下,侄儿的病渐渐有了转机,恢复了 健康 ,而自己的儿子却一天比一天沉重,并且最终夭折!

这给杜甫的人生开端就暗暗地涂上一层悲剧的色彩;直到他长大之后,才有人告诉他这件事,这也因此成了他心灵上一个沉重的包袱。

杜甫出生在诗书之家,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学诗,九岁学书,随着身体渐渐康健,他也变得渐渐顽皮起来。

他在《百忧集行》中回忆自己愉快的少年时光,说:

早慧的杜甫在才子如云的洛阳已经显露头角了。洛阳名士崔尚、魏启心等见了杜甫的作品,都为之激赏,称赞他无异于班固、扬雄再生!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几乎是唐代热血青年的一次成人礼。李白如此,杜甫也是这样。杜甫从20岁到29岁的十年内,做过两次漫游。异乡山水,新奇的事物一些幸福的或者不幸的事情,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或许是那时杜甫真实的写照。因为要参加735年在洛阳举行的进士科考,杜甫结束了这次漫游,回到洛阳准备考试。

唐朝的科举考试录取率极低,不及百分之一。杜甫投考的那一年,举子三千,只录取了27名!

杜甫榜上无名!

睥睨古今的杜甫并没有把这次落第放在心上,在洛阳他拜访各界名流,结交志趣相投之人,并且积极准备第二次漫游。

公元741年,杜甫回到了洛阳,就在那一年,杜甫结婚了,夫人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杜甫和他的这位夫人感情深厚,安史之乱后,他们一起流亡,一起受苦,在分离时,为她写了很多牵肠挂肚的诗作。

在洛阳,33岁的杜甫遇到了44岁的李白。杜甫对李白是一见倾心,从此引为毕生牵挂。

杜甫身处洛阳,或许那种勾心斗角的风气让他厌恶,而李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傲视权贵的气质引发杜甫内心深处的叹服。

李白十五学剑,二十行侠,曾亲手杀过好几个人,随后到处漫游,求仙访道。李白崇尚自由,个性张扬,不摧眉折腰,只为一己开心颜。

李白现身长安,便被玄宗李隆基引为座上宾,司马子微称他有“仙风道骨”,贺知章誉他为“谪仙人”。

青年杜甫也是豪气干云,绝不是暮年时一副老病孤愁的形象。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度恢弘,襟怀开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远大,雄心勃勃!

关键杜甫也有一把子力气!他骑得了烈马,拉得了硬弓。漫游齐赵之时,杜甫曾和好友苏源明纵马骑射打猎。杜甫把马放开,向天空射出一箭,霎时间这只鸟儿便堕落马前。从这里便可看出,杜甫并非仅仅是一个诗人,他还是一个骑胡马、挟长弓、箭不虚发的射手。

因此说,李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或许就是杜甫被生活磨砺掉的那一部分。

在东蒙山,杜甫和李白食则同桌,寝在同榻,两人形影不离,任情谈笑,喝酒聊诗,渡过了一段令杜甫一生难忘的时光,李白也从此成了杜甫一生的牵挂。

无论在长安的书斋,还是在秦州的客舍,亦或是在成都。在长安时,杜甫说李白“白也诗无敌”,在秦州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说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而纵观李白的诗作,只有在兖州城东石门分手时,临别时赠一首诗给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杯中酒”,后来似乎忘了这位诗友。

做了三十多年太平皇帝的李隆基终日在深宫里纵情声色,放任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所欲为,他已经由英明帝王蜕变成了糊涂天子了,整个大唐的天空弥漫着浓浓的乌烟瘴气。

杜甫第二次参加科考,本来他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可是因为李林甫的作梗,他再一次名落孙山。杜甫要养家糊口,维持温饱,只能收起年轻时的傲气,“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拉开了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战事一开,倒霉的永远是老百姓!杜甫夹杂在逃亡的队伍之中,杜甫由于过分的病劳,陷在蓬蒿中不能前进,和他一起逃亡的表侄骑马已经跑出十多里,突然发现不见了杜甫,又回头呼喊寻找。他找着了杜甫,把自己的马让给杜甫骑,自己步行,右手持刀,左手牵缰,这才保护杜甫脱离了险境。

唐玄宗逃离了长安,长安城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达官贵人的官邸有的被焚烧,有的住满了胡人。白天他们上街杀人放火抢东西,晚上在这里胡吃海塞,纵情声色。大街上血流成河,即使婴儿也不能幸免。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或许是叛军横行时长安城真实的写照!

长安是呆不下去了,杜甫的好友兼诗友严武在蜀川担任节度使,他有了一个逃亡的方向。

一路凶险,惊心动魄。“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他蓬头垢面,一个月不洗头那是常有的事情。他到蜀州时,脚上的破草鞋只剩下几根筋了,脚掌磨得血淋淋,幼儿也在流亡途中夭折。

杜甫历尽千辛万苦,在759年岁末,辗转来到成都。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在西效外浣花溪寺里修建了一座暂可安身的草堂。

从此,这座简陋的茅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杜甫在草堂里养花种树,躬耕垄亩,品茗会友,吟诗作对,过起了一段惬意悠闲的生活。但是这种清静的生活并没有延续多久。

严武是始终都希望杜甫出来做官的。严武在长安时,就推荐杜甫为京兆功曹,这回两人同时到了成都,严武几乎是强硬地把杜甫召到幕府,让他出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的幕府生活是很严格的,每天天刚亮了便入幕府办公,夜晚才能回来。杜甫这时业已53岁了,满头白发,穿着狭窄的军衣,在幕府里与一些互相猜疑、互相攻击的幕僚周旋,心里充塞了难言的苦涩。

晚年的杜甫疾病缠身,旧疾未除,又添新病,他又患了风痹。他一再写诗给严武,请求解除他幕府中的职务,让他回到草堂去过农人的生活。到了第二年的三月,严武才答应他的请求。

765年,极力庇护的严武于四月突然去世了。失去依靠的杜甫在成都呆不下去了,他不得有在五月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这座草堂,杜甫居留不满四月,身后却留下很多美丽的传说。据说后来流传于世的“薛涛笺”就是用浣花溪水制造而成。

公元770年,五十九岁的杜甫在湘江的舟中死去。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置在岳州。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埋葬在祖父杜审言墓旁。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双子 星座 。他的笔下有着史书都鲜有的细节,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兴衰乱离以及大时代下人民的幸福与苦难,尤其是战争之下的苦代。

苦难,让人永远记住了杜甫,但愿这个时代永远都是风和日丽,祥和清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