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变有迹可循 中医辨证法对症调理

如题所述

眼底病包括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和涉及玻璃体的病变, 在中医属「内障」的范畴。由于在应用眼底镜以前,眼底病变无法查见,所以不像眼部外观病变如眼胞红肿、角膜病……有详细的辨证。

现在各种眼底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眼底病变能清楚地由影像检查出来,面对这些临床资料,要运用中医理论来审视、分析这些病变产生的病因,而后确定治疗方药,是中西医眼科十分重要的结合。

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主要决定于正邪双方的相争。在眼底病中正邪是指:

正气 :机体对病邪的防御、抵抗和康复能力及眼组织的屏障和修复功能。

邪气 :眼病的病理产物,如气滞、痰湿、寒凝、瘀血、郁火等……。

眼底病的病位部位血管、神经、络脉十分丰富,形成网路循环,它将气、血、津液输布、输送给眼组织,又将代谢产物排出。

眼底络脉以「 通」 为常,若有郁滞、邪毒留结则发病。眼底病尽管病位「 深」 ,但其病变可以由眼底镜观测到,形态色泽如同皮肤外观的疮疡、斑疹,可以进行病机分析,参合其他四诊结果做证候诊断,并可直观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这种可视性对病证结合的意义很大。(推荐阅读: 视力1.0不代表眼睛没问题!眼底出血为糖尿病患的隐形杀手 )

眼和全身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医理论里「有诸内者,形诸外」。眼底病可涉及心、肺、脾、肝、肾各个系统,病因复杂,眼科临床应实施双重诊断,即西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病」以病理改变为基础,是具有一定发展的演变规律,「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人体的综合表现。所以引起眼底病的因素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分析。如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眼病变、肾脏病引起的眼病变,必然会伴有全身的异常症状,整体因素起主导作用,要辨析虚实寒热, 脏腑盛衰对眼底病发病的影响。

常见的眼底病,如视网膜病变和黄斑部退化。眼底影像上的病理损害,如产生出血、水肿、渗出、微血管瘤和新生血管等改变,其中以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较为常见,且对视力的危害较大。

黄斑是视网膜的一部分,位于视网膜的中心位置,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份,布满视觉感光细胞,主要负责中心视力和分辨颜色的功能。

患有视网膜黄斑病变的病人会出现黄斑水肿和渗出或出血、组织萎缩变性的症状,中心视力会变得模糊,影像会变形、变大或变小,甚至影响分辨颜色的能力,严重者因而致盲。从中医学角度来说,黄斑与脾、心、肝和肾有密切关系,视网膜则与心、肝和肾有密切关系。

黄斑部退化可能症状有:视力模糊、黑影、变色、扭曲。主要可能是视网膜色素细胞层的退化,以及代谢废物囤积。(推荐阅读: 用眼过度致黄斑部病变 4招自救 )

临床上分成干性黄斑部退化与湿性黄斑部退化,其中干性占所有患者9成左右,主要为视网膜色素细胞层退化及萎缩,目前没有明确的治疗方式,只能保养眼睛;湿性(渗出性老年性黄斑部退化)则可能是黄斑部血液供应不足产生新生血管,并发出血、水肿……等。若没有及时治疗,最严重可能导致失明。

一般来说,高度近视(度数大于500度)、抽菸、老年、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等)的朋友们都是视力疾病高危险群。

从眼睛影响的局部眼底表现,可分成4类: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血液循环障碍: 如果视网膜颜色变得苍白,可能表示黄斑部缺血,中医治疗就需要增加眼底血液循环,让血液送到视网膜。 产生新生血管: 长期缺血时,组织会分泌血管生长因子 *** 血管新生。所以从中医治疗除了缺血之外,还得要考虑是不是有火热。 视网膜出血: 凉血止血是第一要务,避免出血持续影响视力。常用中药如生地黄、生蒲黄、牡丹皮等。 磷脂质代谢物囤积: 中医属于「症瘕积聚」「水湿痰饮」。运用健脾化湿加上适当的补肝肾血可以辅助受伤的组织重新生长并加速修复。

通过现代化眼底镜等检查技术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古代眼科难以发现的眼底变化情况, 包括眼底出血特征、血管状况、是否有水肿或渗出及新生血管增生等, 这些检查资讯为我们进行眼内的气、血、津、液、精、脉络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提高了眼科临床辨证分期论治的准确性,如:

眼底出血为鲜红色状: 则为发病早期,治宜凉血止血。 眼底出血为暗红色: 则为瘀血期,宜活血化瘀。 眼底血脉萎缩或出现无血流灌注 :则为病变后期,宜益气养血,化痰通络。 眼底渗出较多: 多表现出黄斑水肿,此乃血病致水,「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治疗上应血水同治,宜活血化瘀兼利水消肿。 眼底出现新生血管: 此并发症多直接影响遮蔽视力,是「久病入络」之变证, 则应在祛瘀通络的基础上注意补虚,增加益气养血药。

中医采用「全身及眼底辨证法」,综合分析病人眼底的病变特征与整体状况进行辨证治疗。中医的角度、眼底循环修复的前提都是身体自己的气血精气充足,从内在脏腑经过脉道、血脉、经络……等通道送到眼睛,使其养分充足,局部循环恢复祛除代谢物、瘀血、沉积物,来提高眼底修复能力。

(本文作者为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传统医学科主治医师林琬翎)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