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恨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古代"恨"义有多少
清代褚人获在笔记小说《坚瓠集》中记载苏州詹氏夫妇的两地情书,其妻给丈夫的信上这样写道:"……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这里的"恨"该作何解 若从诗歌的结构形式来看,上下句对照工整,"恨"该是"愁"了,有无道理呢
回溯语言的演变与发展,我们知道,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具体反映在词义的变化上,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像"恨"这种意义古今不同的词,在阅读古书时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因此,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古今词义的变化情形较多,其中有词义的强化弱化,它是指词义程度的增强与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大病.这些词的词义在今天看来,程度都减弱了.
而"恨"的古今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恨"的今义是"痛恨,怨恨",词义较重,而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意",古义较轻,和"憾"是同义词,("憾"的本义是"遗憾,不满,不高兴").《说文》:"恨,怨也."二者都有表示遗憾的意思.只是先秦一般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臣死不恨矣!" 《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五代史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这几处的"恨"都可以解作"遗憾".《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所以说"恨"的今义比古义程度加强了.
古代文人骚客多在诗词中使用"恨"字,此时若不弄清楚"恨"的意思,"恨"的内容,那么我们将在理解诗词内涵上出现偏差.例如:一向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杜子美曾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杜甫笔下的"恨"是"痛恨,怨恨,仇恨"吗 非也.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的杜甫,毕生执着如一地努力着,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已过不惑之年,逃难之中他亲眼目睹了京城的残破,百姓的流离,痛心疾首写下了他的名篇《春望》,此时他的"恨"是"不满",是对国事的忧虑,是对亲人别离的感伤.晚年的诗人,历尽种种磨难,深味人生苦况,异乡飘泊与多病残生,让他感慨万端,"艰难苦恨"的"恨"里包容了他忧伤国事的情操和忧心自身命运的无奈.
曾是一国之君,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其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他在《望江南》中写到:"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苑时的欢乐情景,那是何等的惬意!这是以乐写悲的对比手法,亡国之痛的悲愤情感被词人概括为一个"恨"字,表现了词人抱恨终生的强烈情感.李后主《清平乐》中也有"恨":"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无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绪,形象可感.当然,这里的别愁是别国为囚之愁.至于说"恨"作"亡国之愁"一解的,杜牧也写到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开创豪放词风的苏学士,曾经是那么地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笔下也有"恨":"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这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子由的词,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恨"是"憾"的意思,句意表面是说月亮不应有什么不满,实际上是说自己不能与兄弟团聚的遗憾,月圆而人不圆呀!"恨"中饱含着亲人不能团聚的离愁别绪.李商隐的《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借用刘郎的典故,写依依惜别的情景.
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咏蝉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故诗中的"恨"该是诗人个人心中的苦闷和感慨.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这里的"恨"是有情人难得相聚的愁苦,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可以超越天地,永无止境.还有,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歌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恨"字传递的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愁苦.
"苏门四学士"之一,婉约派代表作家秦观,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鹊桥仙》中,"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星汉传达出心心相印的人的爱恨情仇.而《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流露出友人的慰解非但不能驱散包裹着作者的浓重的愁云,反倒更勾起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迁谪沦落之恨."砌成此恨无重数",这"恨",岂不正是指迁谪沦落之苦愁 又指去乡别亲之离愁
由此看来,古代诗词文章中的"恨"常常与愁苦有关,与不幸相连."恨"里既有大愁大苦,悲天悯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伤国事——"落花流水春去也";又有自我感伤,怀才不遇,叹命运多舛——"桃园望断无觅处";有抒写亲人友人的离愁别绪——"离愁渐远渐无穷";还有倾诉相爱者不能团聚的爱恨情愁——"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李后主有词:"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古代的文人,是一大群对于忧患情绪具有特殊敏感的"多愁善感"者.黄庭坚诗:"人生不如意,十事常八九."在不少文人心目中,人生本就是一种"不幸"与"苦恼".于是诗词就拥有善于抒写"苦闷"与"伤感"的内容特色,相应地,那一股对于国家前途,对于个人身世,爱情,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就成了贯穿诗词的基本感情脉络之一
"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留心,多积累,多总结,就不会心存遗憾,就会在"山重水复"之时出现"柳暗花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1、在诗中的释义

    遗憾的意思。如:张籍的《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怨恨的意思。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的《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基本释义

    怨,仇视:怨~。愤~。仇~。痛~。

    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事。悔~。遗~。抱~终天。

第2个回答  2020-12-04
恨是遗憾悔恨的意思.是说李隆基还在为贵妃的死去而遗憾和悔恨
唐玄宗六军不得不在马嵬赐死杨玉环,他对此产生恨。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bai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他一直都是将对杨玉环思念化成恨
第3个回答  2020-03-28
1、遗憾 eg.恨莲歌,惊起眠鸥。
2、怨恨 eg.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