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姓夏的 夏姓的族谱谁能提供一下 谢谢!!

如题所述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画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

  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

  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总之,唐宋以后,,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会稽堂”、“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四、历史名人

  夏禹(大禹):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

  夏 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 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

  夏 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 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崇之: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 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参考资料:http://cn.netor.com/pedigree/HundredName/frame.asp?id=113&name=%CF%C4&ed=5&eid=1555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5
山东省夏氏的起源是齐国(今山东东部)大夫夏御寇。

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寻根溯源
1、出自姒姓,大禹之后。据《史记•夏本纪》所载,夏朝传至帝桀时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是为河南夏姓。
2、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资料所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本姒姓)为侯,并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为安徽夏姓。
3、出自妫姓。据《史记•陈杞世家》所载,舜帝后裔征舒以王父(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字子夏)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子孙遂有夏姓,是为河南夏姓。
4、改赐姓或其他。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得姓始祖
夏启。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早期繁衍于中原一带,并向西、向北扩展。夏征舒后裔夏齿、夏区夫均仕陈国(今河南一带)大夫,夏御寇仕齐国(今山东东部)大夫。秦汉时,江西、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有夏姓迁入。如西汉有夏侯婴为江苏人,夏黄公为浙江人,东汉有夏方为江西人。夏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有画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总之,宋元明清时期,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郡望堂号
夏姓郡望主要有四个:
1、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2、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
3、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
4、鲁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堂号:
“会稽”、“平水”、“务本”、“源远”、“尚忠”、“思孝”、“明德”、“聚奎”、“遗爱”、“鹤来”等。
宗族特征
1、夏启始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开创更朝换代之历史新局面。
2、夏姓多文学艺术及学术人才。(见“名人精粹”所录)。
3、夏姓名人典故千古流传,并被列入堂号。如“平水堂”出自帝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事;“遗爱堂”出自唐人夏鲁奇忠贞守节,以死报国之事。前人事迹,激励后人,代代相仿,万年永垂。
4、夏姓发源于中原,经改朝换代,战乱迁徙,遂变为南方姓氏。
5、夏姓字行辈份寄寓族人企盼国兴家宁,政清人和之夙愿。如清代夏定芳所纂《夏氏族谱》载有江苏淮阴夏姓一支字行为:“成元裕庆,孝叙淳恩,祚式尚�,贵铭。”
名人精粹
夏无且:秦代始皇侍医,曾“以药囊捉荆轲”(荆轲为燕太子丹所派,行刺始皇),而被载《史记》之“刺客传”。夏黄公:鄞(今浙江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夏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夏恭:东汉武帝时著名学者,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从者甚多,可谓桃李满天下。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夏执中: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著名画家,以山水画著称。其笔法苍老,墨汁淋漓,善“边角之景”,与马远并称“马夏”。夏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夏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代画家,官至太常寺卿。其工于竹石,亦善书能诗。有传“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夏元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人,历明代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其人善理财,在疏浚吴松江等河流中亦成效甚显。夏言:江西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夏崇之: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夏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夏敬渠:江苏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夏燮:安徽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夏丐尊:浙江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夏明翰:湖南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第2个回答  2013-02-24
我也是姓夏的,我也在寻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