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查德克莱德曼生平

如题所述

理查德·克莱德曼,著名钢琴家, 195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5岁开始习琴,6岁时被誉为天才,随即进入巴黎国立音乐戏剧学院学习。16岁开始演奏自作曲。1977年,独奏《水边的阿狄丽娜》,引起轰动。1990年,以《致艾德琳之诗》获得世界上惟一的金钢琴奖。
理查德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他改编、演奏并出版的乐曲包括《红太阳》、《一条 大河》、《梁祝》以及《花心》等等。理查德·克莱德曼浪漫的钢琴诗人法国钢琴艺术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是一位用琴声来传递浪漫的人。他弹的钢琴曲,音色华丽、旋律优雅。他演奏的《致艾德琳的诗》、《心曲》、《爱的旋律》、《异国情》、《爱的乐章》等曲子,如同一首首浪漫的钢琴诗,激发出人们对生活的爱,唤醒那些沉睡在心中的浪漫情怀。每当提到这位“世界现代钢琴王子”,我们心里就会想到“爱”和“浪漫”。这些年来,理查德·克莱德曼以琴键间流淌出的爱与浪漫,感动了世界,也与中国结下了情谊。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个蓝眼睛的钢琴诗人,还与许多中国朋友结成“异国情”。其中,还有三个小朋友呢,你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别急,故事要从头慢慢说起。
a. 心曲

1953年12月28日,理查德·克莱德曼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小镇上。

早在3岁时,理查德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天,爸爸回家后,拿出一个像文具盒的东西,上面带着两排密密的小方孔,把它放在嘴边,左右移动了几下,就吹出了动听的音乐。理查德感觉很好奇,爸爸告诉他说:“这是一种乐器,它叫口琴,你来试试。” 理查德接过口琴,使劲去吹,听到了一种难听的响声,把自己都吓了一跳。爸爸笑了:“慢慢地学,你就能吹出好听的曲子了。”果然,在爸爸的指导下,没用多久,聪明的理查德就学会了吹口琴。

4岁时,理查德又爱上了钢琴。理查德的爸爸是一名钢琴教师,每天都在家里弹钢琴,这时候,理查德就在一旁静听。他非常爱听爸爸弹的曲子,也爱那架钢琴。他心想,钢琴真是好东西,只要用手在那些黑黑白白的键子上按几下,就能发出比口琴还要美妙的声音,我也要试试。

爸爸见理查德对钢琴有兴趣,非常高兴,就开始教他学弹琴。在爸爸的指导下,理查德每天都要练上五六个小时的琴,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钢琴美妙的声音让他陶醉,心里感到说不出的愉快。

理查德非常有音乐天赋,5岁的时候就创作出一支曲子。它是理查德想告诉钢琴的一个小故事,曲名叫《菲菲圆舞曲》。菲菲是谁?原来,菲菲是爸爸给理查德取的名字,理查德的家人、朋友们,都喜欢叫他菲菲。

曲子做好了,弹给谁听呢?不久,家里举办了一次小型家庭聚会。在聚会中,理查德弹起了他创作的《菲菲圆舞曲》。大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好听的曲子,竟是只有5岁的理查德创作出来,大家都对理查德竖起了大拇指。听了大人们的称赞,理查德对音乐更加喜爱了。

b. 爱的乐章

在爸爸的精心指导下,理查德的琴艺进步很快,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奇怪。

12岁时,理查德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爸爸为了奖励理查德,又送给他一个老式的小管风琴。从此,理查德发现,除钢琴之外,还有其他的好乐器。

16岁那年,理查德在学校音乐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理查德想要做一点与众不同的事情,就与其他搞音乐的伙伴一起成立了一支小乐队。

爸爸非常支持理查德,带着他们去排练厅练习。他知道,只有经过不断地锻炼,理查德才能在音乐方面有所造就。

经过刻苦的练习,最后,理查德与伙伴们的小乐队开始正式演出了。那段日子过得很辛苦,他们要排练,还要演出,挣到了一点钱,又要购买许多乐器,才能继续演出。不幸的是,这时,理查德的爸爸突然身患重病,无法在经济上支持理查德。为了演出,理查德只好节衣缩食,经常用三明治来填饱肚子。结果,他在17岁那年得了胃溃疡,不得不去医院进行手术。

通过在小乐队里的锻炼,理查德的钢琴弹得越来越棒,人们都认为他将成为一名前途无量的古典钢琴曲演奏家,因为他最擅长演奏肖邦、拉贝尔、德彪西等人的作品,如果继续努力,必将成为古典音乐界的明日之星。但是,偶然对通俗音乐发生兴趣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理查德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转变方向,突破传统,超越自我,以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深厚的音乐感,把音乐和浪漫带给了更多的普通人。

成功与机遇总是垂青那些一直都在努力奋斗的人。很快,理查德被法国一个著名的唱片制作商看中,发行了他的第一张唱片《致艾德琳的诗》(又被称为《致爱丽丝》)。这张唱片,刚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理查德那特殊的演奏风格与含蓄的个性,打动了许多听众。《致艾德琳的诗》畅销全世界38个国家,总销量高达2200万,连唱片制造商都没想到它会卖得这样好。

理查德在转眼间就成为一位炙手可热的演奏者,取得了成功。理查德的爸爸非常高兴,可惜,他不久却因病去世,来不及分享儿子的以后的成功了。在去世前,理查德的爸爸仍旧很自豪,因为他相信,理查德必将取得巨大的音乐成就。

从《致艾德琳的诗》开始,理查德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有评论家说:“理查德是继贝多芬之后,将钢琴曲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人,他所做的无人能及。”

c. 异国情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理查德的音乐更是如此。

小时候,理查德在学地理时,听老师在课上讲到古老神秘的中国,从此对中国十分向往。然而,理查德却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来到中国。可是,凭着钢琴和音乐的纽带,理查德终于有机会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成了好朋友。

1992年,理查德第一次到中国演出。刚来到这个东方古国时,理查德就认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理查德的中国朋友也越来越多。但最让他难忘的,却是三个热爱音乐的小朋友,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邵融、刘齐、孙莲。

在邵融9岁的时候,理查德准备在中国举办一场独奏音乐会。当时,由于邵融的钢琴弹得出色,被选上与理查德一起在台上合作。听到这个消息,小邵融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能和钢琴王子一起合作,简直是做梦都没想到的。

在与理查德外出演出的日子,邵融每天都看见理查德很早地起来锻炼身体,就不解地问:“理查德叔叔,您演出那么累,还天天起来锻炼,不觉得累吗?”理查德笑着告诉邵融:“一个人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有良好的身体。一个艺术家,要保持良好的体型和气质,才会带给人们更多的美和享受。”从此,邵融记住了理查德的话,他也要像理查德那样,不仅把琴弹得出色,还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断地把琴声献给热爱生活的人。

南京有个叫刘齐的男孩子,在他刚刚记事的时候,听到理查德弹的《星空》,感觉如同天籁之音,就对爸爸妈妈说:“我要学习钢琴,像理查德那样!”以后,刘齐开始刻苦学琴,进步很大。但在刘齐15岁时,他的眼睛却突然失明了。意外的打击并没有让刘齐躺在黑暗中,这时,他想到了理查德弹奏的《命运》。刘齐想:“我不会向命运低头,一定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以后,刘齐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继续练琴,用钢琴的声音传达他内心世界的光明。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刘齐弹了理查德的《童年的回忆》,演奏得充满真诚,理查德被刘齐深深地打动了。

与前两个小朋友不同,孙莲是一个女孩。4岁时,孙莲在日本学琴。6岁回国后,有一次,孙莲在从唱片中听到了理查德的钢琴曲,从此就爱上了理查德的音乐,也非常佩服理查德本人。以后,孙莲搜集了许多理查德的照片,对理查德的生日、星座,也了如指掌。孙莲做梦都会梦见理查德。等到孙莲9岁时,她的梦想实现了,她不但有幸见到了理查德,还和理查德同台演出了。孙莲非常快乐,因为她终于看见了理查德的笑脸。理查德也很快乐,因为他喜欢这个热爱音乐的女孩,能与中国孩子合作,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

d. 爱的旋律

通过同中国的大朋友、小朋友的交往,理查德对中国更加了解,也更加热爱了。至今,理查德共在中国数十个城市演出了60场,赢得了超过80万的观众。

理查德十分喜爱中国的音乐,为了向世界宣传中国,理查德把很多中国歌曲改变成钢琴曲,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当我们听到由理查德改编的《一条大河》、《梁祝》等乐曲时,心里就会对理查德产生一种亲切感。我们知道,理查德正是以这种方式,用中国的音乐来表达对中国观众的敬意。
理查德是令人崇敬与羡慕的,然而,虽然他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在他辉煌成绩的背后,付出的却是别人所想象不到的努力。如果没有爸爸的熏陶和不断支持以及自身的忘我努力,理查德就不会成为最浪漫的钢琴诗人,把爱的旋律传向全世界。

参考资料:http://www.qingyinyue.com/special.asp?id=26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4
很多人一听到浪漫钢琴的音乐,自然就会想起80年末飘荡在中国大街小巷的一位来自法国的钢琴演奏家的音乐,钢琴家就是世界著名的法国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是他把这种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时而欢快、时而忧郁的美妙动听、十分贴近每一位普通听众的钢琴音乐带给了我们,丰富了我们的音乐生活。
理查德·克莱德曼不仅具有高度的钢琴演奏技巧,而且具有深厚的音乐感,他以华丽的音色、优雅的旋律和俊美的形象,为自己确立了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的独特风格,登上了明星宝座,被誉为世界现代钢琴王子。迄今,其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发行了90个白金、290个金唱片,唱片销量已经接近一亿张(这些都还是原版的数据)……
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位钢琴王子成长历程:

5岁创作圆舞曲
克莱德曼1953年12月2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原名叫Richard(菲利普·佩基斯),他的家人、朋友们,都喜欢叫他“菲菲”。4岁时,理查德在听父亲练琴时爱上了钢琴,在父亲辅导下,克莱德曼开始了勤学苦练,并很快接受了他音乐生涯蹒跚学步中的第二位良师,品位优雅的弗里特曼先生的指导。
弗里特曼以他柔美浪漫的感觉传授给菲菲的东西,特别是主张“音乐必须是美的,音乐必须使人如置身梦境”的观念,为其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贯穿了菲菲的整个音乐探索行程。5岁的时候菲菲开始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他创作的第一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菲菲圆舞曲》马上名扬乡里。而他在六岁时即能熟读琴谱及弹奏钢琴,这项音乐天赋比起说他的母语法文还来得得心应手。过了不久,父亲便无法满足他对音乐进一步的探索与要求。于是转往父亲的好友弗里特曼处学习正统音乐。天资聪颖的菲菲具有出人的学习能力,不到八岁就赢得当地的钢琴竞赛。

12岁挣到了第一份钱
Richard12岁那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就读,专攻古典钢琴,最喜欢肖邦与德布西,并一心向往成为一位出色的作曲家及演奏家。他一面接受音乐学院的正规训练,一面也着手研究法国的传统音乐,希望能结合这两种音乐,并赋予新的诠释与面貌。那一年,为了奖励他在音乐学院的优异表现,他的父亲奢侈地送给他一件特别的礼物——桌上型风琴。这在当时的罗曼威鲁镇,找遍所有角落,也没有第二架可以炫耀。也是那一年,Richard带着那把风琴第一次在镇上的结婚典礼上演出,不但赢来一片赞扬,更立刻得到20法郎的报酬。这是他第一次凭借音乐赚来的收入。

16岁做摇滚没有成功
16岁时就获得古典钢琴比赛第一名。正当人们预言他将成为一位前途无量的古典演奏家时,Richard却由于独特的追求现代音乐元素的理想,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古典音乐的训练,转向现代音乐的演奏去突破自己,为此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支摇滚组合。这种转变并没有给年少的Richard带来成功,那一段日子甚至过得很困难。迫于环境,为了生存,他也有了自知:必须尽快放弃摇滚乐。而想在古典音乐界争得一席之地,除了自我的要求外,财力、环境的支持也是必要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是Richard无法轻易获得的。当他1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之后,为了赚取生活费,他白天在银行当柜台人员,晚上则为许多法国知名艺人伴奏。

23岁改名Richard Clayderm(理查德·克莱德曼)
就在Richard不断辛勤耕耘期间,法国Delphine唱片公司特别选上了他作为他们的新血液。Richard不论外形、演奏风格或技术都合乎他们的要求与理想。
1976年的一天,Richard的母亲打电话给他,说有个Oliver Toussaini(奥利弗埃·图圣)先生一直在找他,Richard虽然知道图圣音乐专家的名气,但不知道为什么找他。“我们立刻就喜欢上了他”,图圣的合伙人保罗·德·森纳维尔在回忆当初的情形时说,“他那种特殊的、温柔触及琴键的方式与他含蓄的个性相得益彰。”虽然得到了图圣和森纳维尔的认可,但是要取得真正的成功,Richard还需要有好的作品推出。就在此时,一首根据Richard演奏风格创作的Ballade pour Adeline(《水边的阿蒂丽娜》完成了,为了宣传的需要,森纳维尔以他天使般可爱的次女爱德琳的名字给曲子命名,《致爱德琳的诗》就这样完成了。
不过,对于菲利普?佩基斯这个名字,图圣和森纳维尔均认为这个名字明显缺乏国际性。当得知他的祖先之中曾有一位名叫克莱德曼的人时,两人立即拍板用这个名字,他们认为这个名字配上理查德无论用哪个国家的语言来发音都很动听。就这样,一位名叫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手在1976年问世了。那一年他23岁。

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荣誉:
在第一支作品《致爱德琳的诗》推出的时候,即使是他的祖国也没有马上接纳这种全新的钢琴风格。在那个舞曲的时代,金牌音乐制作人奥利弗埃?图圣当时只把克莱德曼的单曲视为一次赌博,并将卖出一万张单曲定为最高目标。一直到曲子推出一年后的1977年10月,《致爱德琳的诗》才开始取得让他们喜出望外的成绩。
首先接纳《致爱德琳的诗》的是当时的西德。这首单曲在西德电台的排行榜上开始逐步攀升,1977年11月后更进入了前三名。凭借这一支曲子的成功,当时尚默默无闻的克莱德曼数次应邀远赴西德,获得热烈欢迎。此后在法国本土的热情也迅速扩展起来,原因是把这首曲子作为电视剧插曲,播出第二天即引起了极大轰动。人们争先恐后要求定购“昨晚的电视剧插曲”。电视台为了回答观众的询问,甚至设立了专线电话。唱片公司夜以继日录制了80万张唱片,一上柜就被抢购一空。而在西班牙,《致爱德琳的诗》首度播放立刻好评如潮。也正是在这个豪放热烈的国家,克莱德曼初次尝到被欢呼包围的巨星滋味。据统计,《致爱德琳的诗》单曲上市后,陆续在38个国家卖出了惊人的2200万张。从此,克莱德曼成为了一个超级巨星。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克莱德曼已经录制了近1000首曲子(其中至少220首为原创),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已接近了1亿张,并拥有290张金唱片和90张白金唱片。有关资料显示,克莱德曼是当今世界上拥有金唱片最多的钢琴演奏家。
1984年在纽约Waldorf Astoria饭店举办的一个庆祝音乐会上,当时的第一夫人南茜?里根给予他一个十分贴切的封号——“The Prince of Romance”(浪漫王子) 这个动人的名字从此成为Richard Clayderman的最佳代名词。
1990年,法国电视举行“90之星”评选,克莱德曼以成名曲《致爱德琳之诗》当之无愧地入选,获得世界上惟一的金钢琴奖。随后,他用这架钢琴与詹姆斯·拉斯特合作录制了《太阳永上云端》。
为满足世界上无数乐迷的要求,克莱德曼每年都要巡回世界各地举办200多场演奏会,迄今他在60多个国家的演奏会已经举办了2000多场音乐会和电视晚会。正如他本人所说:“我喜欢在舞台上表演,因为我喜欢与观众直接接触。”
理查德"克莱德曼最著名的代表作有:水边的阿狄丽娜(致爱德琳的诗)、秋日私语、致爱丽丝、心曲、星空、太阳永上云端。

克莱德曼的中国缘:
理查德"克莱德曼是个具有极深厚的中国情结的法国人。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一首《水边的阿狄丽娜》的钢琴曲流行,一个叫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法国人红遍了大江南北。
1985年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中国的首张钢琴专辑《命运》正式推出,中国听众终于有机会听到这个优雅的法国男人的更多作品,《爱情故事》、《秋日私语》、《命运》、《少女的祈祷》、《致爱丽丝》等等。
1992年3月27日,理查德"克莱德曼首次来到中国。从那一年开始,克莱德曼陆续在中国举办了无数场音乐会,足迹几乎遍及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在他的影响下,钢琴这种曾经的贵族乐器由于大量琴童的产生而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
不但如此,他还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仅中国内地,他便先后十余次举办巡回演出,访问了四十多个城市,演出场次达六十余场,几乎场场爆满。他改编、演奏并出版了中国乐曲包括《红太阳》、《一条大河》、《梁祝》、《山歌好比春江水》、《花心》、《爱如潮水》等音乐作品。98年下半年,他还在全球推出专门为中国谱写,并与中国小钢琴手合奏了最新作品《魅力中国情》和《诗意奏鸣曲》。2000年又将《我爱北京天安门》改编成现代钢琴曲。这使他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和青睐,他演奏中国音乐的优美旋律早已深入人心……

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演奏特点:
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中分解和弦的使用是非常多的,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都使用分解和弦,不光是左手的伴奏音型中经常出现,在右手的旋律中也常用分解和弦来增加作品的色彩。(如:《爱的旋律》等)
另外右手八度的使用在作品中也常出现,(如:《梦中的婚礼》、《给艾德琳的诗》等),连续的八度旋律进行可以说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中的一个难点,但同时也是他作品的一个特点,并且这一特点确实在他的作品表现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高八度上重复主旋律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在高八度上重复出现的主旋律,更具有清新、亮丽的气质和清脆、明快的听觉效果。(如:《梦中的婚礼》、《梦里的故事》等)。
在旋律中经常使用快速的模进和音阶的进行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用以使自己的钢琴音乐更为丰满和动听的一种手段,也是他钢琴音乐的一大特色和一大难点。模进和音阶进行的使用,使音乐的发展更具有规律性,也使得音乐在听觉上更具有流动性。这一点几乎在他所有的钢琴作品中都出现过。
而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我认为是使用单音构成主旋律。他的钢琴作品的主旋律几乎都是用单音构成的,即使偶尔运用音程也是比较简单的音程进行(如:《蓝色狂想曲》),用和弦作为主旋律的织体的作品就更少了。
此外,理查德"克莱德曼还常在作品中运用主题变奏、改变左右伴奏音型、从弱拍进(如:《爱情故事》、《玫瑰色的人生》),使用波浪音、加花(如:《瓦妮莎的微笑》)等方法对音乐进行处理,使音乐的色彩更加浪漫,旋律更具魅力。
众所周知,"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是以浪漫著称,似乎没有什么可谈论的,但是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却有着一部分与他浪漫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这部分作品加入电声乐队的伴奏或是加入极具特色的手风琴或吉他等乐器的音色,与钢琴音色融为一体,一反温柔浪漫的特点,激情四溢,活力十足,非常具有动感,音乐充满了南美风情和异国情调,使听者热血沸腾,有种想要翩然起舞的感觉。(如:《蓝色狂想曲》、《托尔塔曲》、《你爱我的那一天》、《沉醉朦胧》、《玉蜀黍》(手风琴)、《心手相连》(吉他)等)。
浪漫是一种美好的情怀,它是情意缠绵的春池荡漾,也是令人心醉的美丽忧伤,是温馨一刻的忘情微笑,又是投向未来的期盼目光。理查德"克莱德曼正是以他那真挚感人、充满激情与梦想的琴音,拨动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绪。

享受生活的克莱德曼:
与追逐现实享乐的法国男人不同,Richard这辈子最大的希望是“生一堆小孩,有一个大家庭。”他最喜欢同妻儿到拥有蓝天、碧海、绿树、鲜花的南法别墅共享天伦之乐。当他脱下舞台上高贵的晚礼服,换上随意自在的T恤、牛仔裤、球鞋,漫步法兰西街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法国男人,只不过,他比别人多了一颗敏锐善美的心,及忠于音乐、忠于生命的自我要求,这使得它可以是旷世巨星,也可以是爱家爱朋友的平民百姓。
第2个回答  2007-05-06
答案看上面两位的 不过提醒楼主 克莱德曼还健在,怎么能用“生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