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美国社会

十九世纪的美国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1、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2、1893年,美国已跃居为世界头号强国,而随着整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美国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使得城市人口每10年增加40%—50%。 与此同时,又有大量的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由于劳动力的增加,雇主大幅度地降低工人工资。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变得拥挤,犯罪和失业急剧增加,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各种弱势人群福利的日益关注,其中私人慈善活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美国政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当时美国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是儿童问题。提高童工的工作年龄,减少工作时间,并限制童工夜间工作,还要求童工必须入学。尔后,大多数城市建立了八小时工作制。
(2)1909年1月,白宫召开了全国儿童福利会议。会议的主要成果:一是建议联邦政府设立儿童福利主管机构;二是主张各州制定母亲补助金法案,使单身母亲能够继续抚育其子女;三是主张贫困儿童除了不得不送孤儿院收容者外,应尽可能安置在寄养家庭中,以使其能够在正常的家庭中成长;四是呼吁组建一个全国儿童福利联盟,建议1912年联邦政府设立儿童局。此后还形成了惯例,每隔十年由总统召开一次儿童福利会议,以唤起社会各界对儿童问题的关心。联邦政府儿童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儿童状况,提出建议与计划。
(3)1918年,儿童局向国会提交了谢泼德·托纳法案,经过3年辩论于1921年11月,通过了此法案。它授权政府关心妇女和儿童的卫生与健康。(p.48) 这是第一部联邦政府福利计划,它规定了联邦政府就上述问题向各州提供补助。
(4)与儿童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是保护妇女的身心与健康问题。1916年密苏里州制定了第一部
寡妇年金法,规定各县向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寡妇提供现金补助。根据这样的法案,政府对一些母亲和儿童给予扶持,承认家庭生活比机构抚养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5) 其次,住房制度的改革。1901年纽约城、1902年芝加哥市颁布了建造经济公寓和普通住宅的法律。到1917年有40个城市、11个州有了关于提供经济公寓的法律、规定来改进环境卫生和居住状况。改革住房的理念是1914年由美国的劳动者联合会提出来的,虽然遭到了那些认为提供住房不是政府责任的人的反对,但劳动者联合会还是推动了由联邦政府提供贷款、由各城市建造公共住房的方案。
(6)1915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一项建筑修正案,允许由州政府建造低成本的住房。第三,颁布了工业灾害赔偿法,雇主对因工作受伤的职工负责补偿。当时美国的工业化加速,频繁发生的工伤事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劳工局和罗素·赛奇基金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建立公共保险来保护民众,以便抵御生活中的风险。这个提议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1906年,国会通过一项联邦补助法,规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联邦雇员给予补助。在联邦政府一系列法令的推动下,1909—1920年有43个州实施了工人补偿金法,以补偿工人因工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p.49] 工人补偿金法是美国实行的第一种保险方式。尽管有许多不足,但它毕竟是实质性的福利立法之一,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开端,并为其他类型的社会保险开辟了道路。
(7)战时保险。这种保险开始于1914年,主要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向在潜艇战中私人无法承担的损失提供保险,到1917年这项保险已扩大到所有船员,后又扩大到全体服役人员。如果服役人员因负伤致残而失去工作能力,政府将按规定给予本人及其家属补助金,并为那些具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恢复就业所需的资格培训。如果服役人员死亡,则给予其未再婚的妻子、18岁以下的子女和无生活来源的父母提供补助金。
(8)失业保险,失业现象在美国伴随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日趋严重,对劳动者生活与社会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因此,1916年,马萨诸塞州政府率先通过了关于社会保险的法令,试图以支付保险金的办法来解决失业工人的困难。
3、世纪末叶,美国这块土地上产生的皮尔斯、詹姆斯、杜威实用主义理论正是美国生活主流思想的对应物。反映了当时美国资产阶级要求发展经验的务实精神,凝结着人民群众的进取意识和感情。实用主义的理论鼓励人们相信他们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引导那些对社会不满的人去进行变革,在客观上支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改革精神。由于受到社会上这些观念的影响,当时的美国出现了许多希望美国进行变革的改革团体,这些改革团体结成了一个进步派联合组织,在美国形成了一个被称为“进步运动”的改革,试图在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改革的各种努力。他们首先掀起了儿童妇女福利的运动。在美国人眼里,所有的社会福利行为中,没有比针对孩子们的福利活动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12
19世纪的美国社会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8 小时
十九世纪的美国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提问者:CYB火柴棍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共 1 条
去过美国的朋友告诉我,我们普天下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美国百姓相差一百年左右。这个我信。2002年中国的人均GDP约1000美元,1900年美国的人均GDP也在1000美元之间。但我更看重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理念,在这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恐怕不是以多少年的差距可比的。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理念,造成了两国之间巨大的文明差距。

更年轻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叫做《美国精神》,这本书是美国史学家、评论家康马杰教授最著名的著作。书中阐明了被称为“美国精神”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即独特的美国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读来令人感触至深。二十年过去了,我始终难以忘记康教授所阐明的那些理喻——

在整个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万事顺利,每一个美国人都了解这一点。地球上没有任何地方自然条件如此优越,资源如此丰富,每一个有进取心和运气好的美国人都可以致富。由于大自然和经验都告诉他们应该保持乐观,美国人的乐观精神是异乎寻常的。就总体来说,他们从来不知道失败、贫困和压迫;他们认为这些不幸是旧世界所特有的。对他们来说进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的经验:他们每天看到荒野变成良田,村庄变成城市,社会和国家不断变得富有和强大。

(十九世纪美国人所看到的情形,中国人到了二十世纪末才看到。据说,目前全世界用于建筑行业的起重机,有70%在中国运作。中国的大江南北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和大兴土木的光景。至于历史感,我们一直标榜自己的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过来了,美国才多少年的历史?——正因为没有多少年的历史,美国人没有包袱感,可以轻装上阵。我们就不行。几千年固执的旧传统是不可能一刀切断的。对此,鲁迅先生早就有言:我们总是喜欢调和的。“不给以雷霆万钧之声,不足以迷梦之醒”。我们能否超越美国,GDP的大小决不是一个最根本的参照,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创建立于人类先进民族行列的“中国精神”。)

那此留恋过去的欧洲人对美国很反感,因为美国人总是属意于未来,不太关心今天会怎么样,而主要想明天会怎么样,怎么样捞钱。他们野心勃勃,甚至最不着边际的计划他们也认为能够实现。他们终于得到这样一个信念: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而且除非得到彻底胜利就决不甘休。他们很少过去的意识,也不关心过去;他们没有历史观念,而且认为只有那些对未来不可能发生兴趣的老妪才对过去的家族感兴趣。......美国人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他们看到的不是散乱灰暗的市镇而是漂亮和城市,不是破旧的车间而是轰鸣的工厂,不是乡间的泥土而是锃亮的铁路。他们从每一个打赤脚的男孩身上看到未来的总统和百万富翁。由于未来属于儿童,他们关心爱护儿童,为他们工作,放手让他们成长。

(美国人的这种精神很容易让人想起巴顿将军:向前,向前,永远向前。从乡村泥土中一个打赤脚的孩子身上看到他未来辉煌的人生,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看看如今在中国台面上的大人物,有多少个“红色接班人”而非平民出身?但是,1998年当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他就用了一句相当美国化的称呼,他称北大的学生是“未来中国的领袖们”。我们的领袖是不可能会如此称呼学生的。说得最动人的,也就是毛泽东当年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讲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除此之外,我们的大人物长期来都是高高在上的,总是提“希望”,提“要求”,仿佛教父一般。大人与孩子的不平等,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的不平等,人权的不平等。——延伸开来,就是权者为大,剿灭童心。)

(美国人)他们的文化是物质性的:他们认为生活舒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怀着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不如他们的人。

美国人总是顽强地去战胜困难,部分原因是,他们确信坚韧不拔加上勤劳、机智和运气终会有好的结局。他们的信条是艰苦工作,并认为偷懒是一种罪恶,比不道德还要坏。他们喜欢实实在在的财富,不信浮夸虚饰。别处的妇女有钱有地位就雇佣仆人,美国妇女则自己操持家务。

参考资料:baidu
回答者: ronnie_ - 榜眼 十二级 4-9 21:50
第2个回答  2007-04-09
去过美国的朋友告诉我,我们普天下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美国百姓相差一百年左右。这个我信。2002年中国的人均GDP约1000美元,1900年美国的人均GDP也在1000美元之间。但我更看重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理念,在这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恐怕不是以多少年的差距可比的。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理念,造成了两国之间巨大的文明差距。

更年轻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叫做《美国精神》,这本书是美国史学家、评论家康马杰教授最著名的著作。书中阐明了被称为“美国精神”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即独特的美国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读来令人感触至深。二十年过去了,我始终难以忘记康教授所阐明的那些理喻——

在整个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万事顺利,每一个美国人都了解这一点。地球上没有任何地方自然条件如此优越,资源如此丰富,每一个有进取心和运气好的美国人都可以致富。由于大自然和经验都告诉他们应该保持乐观,美国人的乐观精神是异乎寻常的。就总体来说,他们从来不知道失败、贫困和压迫;他们认为这些不幸是旧世界所特有的。对他们来说进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的经验:他们每天看到荒野变成良田,村庄变成城市,社会和国家不断变得富有和强大。

(十九世纪美国人所看到的情形,中国人到了二十世纪末才看到。据说,目前全世界用于建筑行业的起重机,有70%在中国运作。中国的大江南北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和大兴土木的光景。至于历史感,我们一直标榜自己的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过来了,美国才多少年的历史?——正因为没有多少年的历史,美国人没有包袱感,可以轻装上阵。我们就不行。几千年固执的旧传统是不可能一刀切断的。对此,鲁迅先生早就有言:我们总是喜欢调和的。“不给以雷霆万钧之声,不足以迷梦之醒”。我们能否超越美国,GDP的大小决不是一个最根本的参照,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创建立于人类先进民族行列的“中国精神”。)

那此留恋过去的欧洲人对美国很反感,因为美国人总是属意于未来,不太关心今天会怎么样,而主要想明天会怎么样,怎么样捞钱。他们野心勃勃,甚至最不着边际的计划他们也认为能够实现。他们终于得到这样一个信念: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而且除非得到彻底胜利就决不甘休。他们很少过去的意识,也不关心过去;他们没有历史观念,而且认为只有那些对未来不可能发生兴趣的老妪才对过去的家族感兴趣。......美国人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他们看到的不是散乱灰暗的市镇而是漂亮和城市,不是破旧的车间而是轰鸣的工厂,不是乡间的泥土而是锃亮的铁路。他们从每一个打赤脚的男孩身上看到未来的总统和百万富翁。由于未来属于儿童,他们关心爱护儿童,为他们工作,放手让他们成长。

(美国人的这种精神很容易让人想起巴顿将军:向前,向前,永远向前。从乡村泥土中一个打赤脚的孩子身上看到他未来辉煌的人生,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看看如今在中国台面上的大人物,有多少个“红色接班人”而非平民出身?但是,1998年当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他就用了一句相当美国化的称呼,他称北大的学生是“未来中国的领袖们”。我们的领袖是不可能会如此称呼学生的。说得最动人的,也就是毛泽东当年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讲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除此之外,我们的大人物长期来都是高高在上的,总是提“希望”,提“要求”,仿佛教父一般。大人与孩子的不平等,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的不平等,人权的不平等。——延伸开来,就是权者为大,剿灭童心。)

(美国人)他们的文化是物质性的:他们认为生活舒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怀着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不如他们的人。

美国人总是顽强地去战胜困难,部分原因是,他们确信坚韧不拔加上勤劳、机智和运气终会有好的结局。他们的信条是艰苦工作,并认为偷懒是一种罪恶,比不道德还要坏。他们喜欢实实在在的财富,不信浮夸虚饰。别处的妇女有钱有地位就雇佣仆人,美国妇女则自己操持家务。

参考资料:baidu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