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尝百草”的故事

我不要文章内容,我要文章的中心思想.

张思德尝百草的故事:

长征途中,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任务,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在茫茫的草地上,野草遍地,毒草丛生。

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轻者中毒,重者可能死亡。那时候,张思德在尝百草的活动中,总是抢在前头。

见到一种草,他总是首先尝一尝,找到一种能吃的草,然后马上去告诉兄弟单位。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

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跟萝卜叶子差不多。

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

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他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随着吐出一股股清水。

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样一扔,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

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扩展资料:

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是毛泽东对张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和奋斗足迹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张思德精神就是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

就是为人民利益任劳任怨的精神,就是为人民利益艰苦奋斗的精神。 张思德同志是一名平凡的战士,历经平凡的人生,却成为了时代的楷模,成就伟大的精神。

时代造就了张思德精神,张思德精神又丰富着时代精神。张思德精神具有永恒性也具有发展性,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功效和引领作用。

它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不断增添鲜活的时代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思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毛儿盖会议以后,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率领,穿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到达巴西地区,打开通向甘南的门户;左路军由朱德、刘伯承、张国焘率领,向阿坝地区开进。当左路军通过草地到达阿坝地区后,张国焘反党野心大暴露,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领左路军重过草地,向南退却到天全、芦山、大小金川等地,公然进行分裂红军的活动。张国焘还给右路军中的陈昌浩发密电,妄图以武力裹胁党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所以大家说的红军过草地不是楼主要的资料。左路军由朱德、刘伯承、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过草地时,大多吃野菜,因为朱德是四川人,对野菜比较了解,带头挖野菜。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为进一步解决吃的问题,朱总司令还提议举办一个草地“野菜博览会”。直属队和附近的部队都派来了代表,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采野菜大队。这一次,大家采摘了60多种可吃的野菜。朱总司令又嘱咐张显扬与张思德带人将这些野菜分类整理好,用水养起来,待办博览会时用。

朱总司令一手操办的“野菜博览会”在草地上隆重开幕了。野韭菜、野蒜、野芹菜、臭蒿子、牛耳大黄等60多种奇形怪状的野菜整齐地排列在红军大学的场地上,红军战士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兴高采烈地参观着这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博览会。一位红军战士指着牛耳大黄,瞪大眼睛惊讶地叫道:“这不是中药材吗?”正在一旁的朱总司令笑着说:“是啊!药材也来参加革命了,它也算是‘革命菜’了!”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朱总司令平易近人,与最基层官兵同甘共苦,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张思德。然而,张思德也许不知道,他在长征中的表现,也在朱总司令心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张显扬回忆:胜利到达陕北后,一次中央军委警卫营要挑选一批优秀的战士和班长骨干。朱总司令亲自给负责遴选的干部推荐了言语不多、阶级觉悟高、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中央军委警卫营就是后来著名的八三四一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的前身。这个部队长期担任警卫中央领导的任务。后来,张思德到了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伟大的长征,使张思德完成了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从而使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著作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参考资料: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6/10/05/001426090.shtml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01
中心思想是文章赞扬了张思德舍己为人的精神和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第3个回答  2007-04-01
“为人民服务”
第4个回答  2019-12-1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