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什么引用???急急急要答案

谢谢

【引用】 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引用” 引用的种类: 1.明引,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引号的。 2.暗引,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也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 3.仿引,仿用原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另外换上某些新词。 引用的特点: 1.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2.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3.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 4.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引用的注意点: 1.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 2.引用原话,不是为特定的需要,一定要忠于原文。 3.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 4.引用谬误观点,必须选用对方有代表性的观点,才能反驳有力、中肯。

下面谈谈语文教学引用的艺术,如果你不感兴趣,可以不看。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引用大量的材料,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引用得当,课堂生龙活虎,学生趣味盎然,效果事半功倍。引用不当,学生可能一时快活,结果却弄巧成拙。
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获取的资料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然而资料的多了并不代表教学容易了。引用资料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的语文精英们大浪淘沙,细心筛选,灵活运用。那么如何具体操作呢?本文就我自己的经验浅谈一下。
一、 亮出漂亮的风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引”。导语中的引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进而对新事物注视,接近,探究,由此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兴趣也越来越浓。不仅如此,恰当的引用,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自然入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感情朝既定的方向发展,愉悦的进入文本。
比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教师可引用对联“收三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拒,中军帐里,变金木水火土革卜卦,水而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概括了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一生。自然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顺势说诸葛亮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而诸葛亮之所以能如此受人们尊敬和崇拜,是原于他的赤胆忠心,《出师表》就是这份滚烫忠心的写照。赶紧走进文章去触摸吧!
如此不露痕迹,岂不快哉?
再如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这样开头“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才在苦难中练就,国家在忧患中强盛,这从来就是一个真理。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宇内,吞三周而亡诸侯”,是说他励精图治,在内外忧患中统一六国,始为皇帝,本想帝业千秋万世。而二世躺在大树底下,一心安享盛世,谁料一个陈胜,便撼动他的江山,最终为天下耻笑。前者不可不谓在忧患中生存壮大,后者只能叫在安逸中灭亡。他们父子在中国历史上为猛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了最好的注释。
这样的引入,学生很快进入主题。
或名言,或对联,或典故,或轶事。或背景烘托,或补注人物,或气氛渲染,或直入主题。不一而定,三三两两,即可入题。
二、 充实丰满的猪肚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穿插材料,如游龙走蛇,可碰撞出疑点,可活跃课堂气氛,可抒发激情,从而推波助澜,达到高潮。
(1)
在教学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当学生读完后,不以为然的说:“一间破旧的屋子,也值得这样大写特写?”我讲了这样的故事: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陷害贬到安徽和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知县看人下菜,见刘是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不但无怨言,反而高兴的在门上写着“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的住处迁到北门,房子由三间减到一间半。可那附近垂柳依依,刘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到“垂柳青青江边水,人在历阳心在京”。那知县得知后又将他迁到县城中部,且只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想在狗官实在其人欺人太甚,于是愤然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学生恍然大悟。既了解了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情趣,更为他高洁傲岸的风格所折服。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在教初一课文《紫藤罗瀑布》时,学生对“生死谜,手足情”疑惑不解时,我读了作者另一篇至情散文《哭小弟》,文章写的是对小她岁的小弟永远离去时的哭诉。至情至文,感染了学生。写《紫藤罗瀑布》时,作者的小弟正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为唯一的姐姐无比焦虑悲痛。然而面对紫藤罗瀑布,作者“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作者从旺盛的生命力中得到启示,由此延展到“花和人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超越了自我,要与时代共命运。这正是作者高人一筹的地方。
学生的情绪得到点化,升华了认识,达到了高潮。
在授课中的引用,可以是诗词歌曲,可以是故事笑话;可以是链接的文章,可以是相关的图片、影视……总之要简洁,力求为主题服务,便于学生理解。
让学生小步轻迈,徜徉在文本的花园里,去观赏其中的画意诗情,去聆听作者的莺歌燕语,去触摸文章的丰厚意蕴,去升华自己的真情实感,何乐可比?
三、 甩出劲猛的豹尾
在授课结束前,恰当的引用材料,可使课堂韵味悠长,耐人寻味。
在快结束《出师表》时,我引用了陆游的《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然后顺势讲到成都的武侯祠,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在行军途中五丈原。一时国倾梁倒,民失父母,蜀国上下悲恸,百姓请建祠庙,但朝廷以礼不合,不许建祠。然而每年清明节,百姓就到野外祭祀,举国痛呼魂归。这样过了三十年,民心难违,朝廷允许在诸葛亮殉职的定军山建祠。不想此例一开,全国武侯林立。尽管后来朝代变迁,而且朝廷把刘备、诸葛亮君臣合庙,君在前,臣在后,可人们似乎只认武侯祠,而不认昭烈庙(刘备谥号为昭烈)。后人干脆总称二庙为武侯祠。可见诸葛亮在世人眼中是如此崇高!历史上绝无二人!课堂是余音绕梁,学生是回味无穷!
(2)
在总结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把成都杜甫草堂楹联亮了出来: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3、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纯水群鸥野老心。三副对联一展示,无须老师在多言。学生自会领悟杜甫在草堂里心系天下的情怀。
这样的引用,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又延伸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使学生在课下能逐渐学会收集材料,并能灵活运用。语文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学问,做人;还有做学问的方法、技巧。
后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忧无虑语文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学文言文学习网》、《中国语文网》、《三人行语文网》等等,前所未有的丰富材料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方便选择运用。这就要我们的教师平时广泛涉猎,勤于积累,善于采集。或打印,或摘录,或粘贴,分类编辑成册。当老师们能占有丰富的材料并独立思考时,我们就能或淡妆,或浓抹,口吐莲化,俯仰皆是。当我们的学生也养成及时查阅、积累材料的好习惯时,他们的语文素养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就是我们期望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6
引用就是在文章中用前人说过的话或者诗句,增加文学色彩,更有说服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06
别人说的话叫引用,例如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第3个回答  2011-03-06
引用别人的话叫引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