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赏析

如题所述

赏析:论语中君子小人是相对而言的,子夏在此描述了一种小人的表现,实在是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啊。当我们不小心做错了事情时,一味的去掩饰,甚至文过饰非,我们就把自己归入了小人的行列,不可不戒也。君子志于道,胸怀坦荡,不掩饰自己的过错,也不怕改正过错,正如孔子说的“过则无(勿)惮改”。

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我们应做君子,不做小人。一个人刚开始犯错误,一般不是大的过错,比较容易改正。但如果文过饰非,就会心存侥幸,一错再错,直至愈陷愈深。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出自《论语·子张》。整句话的意思是:小人对于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总是要去寻求一些辩护的理由以掩盖他所犯下的过错。

扩展资料

[原文]: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鲁君为周公的后代,吴王为周公伯父泰伯的后代,鲁、吴两国国君家族同姓姬。依礼法,同姓不通婚。鲁、吴两国之间,一国的国君是不能从另一国君主家族中娶妻的。

而鲁昭公从吴国国王家族中聚了一位夫人,按照惯例,国君夫人的称号应是出生国国名加上本人姓,应叫吴姬。为了回避同姓,昭公为她改称号为“吴孟子”。尽管如此,此事亦引发异议。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六十岁的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客居陈国司城贞子家中。陈公召见孔子,请教肃慎氏之箭的事,孔子于陈庭辨矢讲箭史,博得满朝文武喝彩。

事后,陈国司寇赴孔子居处拜访。当时,孔子正与弟子巫马施在客厅研讨“礼”,见客人来访,巫马施入内间回避。

在问过师徒在陈生活、学习情况之后,陈司寇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显然,这是个有所指的敏感而棘手的话题。

孔子资质高,反应灵敏,当即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角度,郑重回答:“鲁昭公是懂礼的。”

趁孔子临时离去,陈司寇作个揖,请巫马施来到自己面前,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过错的。孔子作为鲁国最著名的君子也偏袒吗?鲁君从吴娶妻,因同姓,讳称她‘吴孟子’。鲁君这样做,如果算是懂礼,还有谁不懂礼呢?”

待孔子和巫马施送走客人后,巫马施将陈司寇的话全部报告老师。

孔子愉快地说:“我孔丘真幸运呀,如果有了过错,人家必定让我知道。”

巫马施不解地问:“老师。陈国司寇明明指出了昭公不懂礼和你偏袒他的错误,你却感到‘幸运’,喜悦,这是为何?”

孔子严肃地说:“谁指出我的过错,谁就是我的朋友。你们时常夸赞‘颜回闻过则喜’、‘子路闻过则喜’,我是你们的老师,我不更应该闻过则喜吗?!”

巫马施道:“老师真是学识、德性、修养高超的圣人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3

赏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过错的态度不一样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之一。小人一心追求名利,有了过错,就怕别人知道,影响自己的名和利,于是想法掩饰。君子志于道,胸怀坦荡,不掩饰自己的过错,也不怕改正过错,正如孔子说的“过则无(勿)惮改”。

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我们应做君子,不做小人。一个人开始犯错误,一般不是大的过错,比较容易改正。但如果文过饰非,就会心存侥幸,一错再错,愈陷愈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扩展资料:

【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子夏说: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想办法说出一套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 

【出处】《论语·子张第十九》 

【释义】诚意,不仅要求心口如一,言行如一,而且要求闻过则喜,知错必改。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即在文过饰非,巧言令色。所动为掩耳盗铃、口蜜腹剑,心虚遮掩、混淆是非,不敢正视坦然面对。小人之所以不敢正视错误,即在心理与行为完全变异,异化到与天理、人情俱不相容的程度,也就积重难返,尾大不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6

赏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对待过错的态度不一样。君子志于道,胸怀坦荡,不掩饰自己的过错,也不怕改正过错,正如孔子说的“过则无(勿)惮改”。小人一心追求名利,有了过错,就怕别人知道,影响自己的名和利,于是想法掩饰。

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我们应做君子,不做小人。一个人开始犯错误,一般不是大的过错,比较容易改正。但如果文过饰非,就会心存侥幸,一错再错,愈陷愈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出自《论语·子张》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说:小人对于自己所犯下的各种过错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求一些辩护的理由以掩盖他所犯下的各种过错的真相。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参考资料:《论语·子张》——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1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文:掩饰,即掩过自欺。”。

赏析:小人之过也必文,诚意,不仅要求心口如一,言行如一,而且要求闻过则喜,知错必改。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即在文过饰非,巧言令色。所动为掩耳盗铃、口蜜腹剑,心虚遮掩、混淆是非,不敢正视坦然面对。小人之所以不敢正视错误,即在心理与行为完全变异,异化到与天理、人情俱不相容的程度,也就积重难返,尾大不掉。

出自《论语·子张》

扩展资料

论语·子张本篇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论语·子张-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3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文:掩饰,即掩过自欺。”。

赏析:小人之过也必文,诚意,不仅要求心口如一,言行如一,而且要求闻过则喜,知错必改。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即在文过饰非,巧言令色。所动为掩耳盗铃、口蜜腹剑,心虚遮掩、混淆是非,不敢正视坦然面对。小人之所以不敢正视错误,即在心理与行为完全变异,异化到与天理、人情俱不相容的程度,也就积重难返,尾大不掉。

扩展资料

子夏语录:

1、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白话释义: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2、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白话释义: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3、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白话释义: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4、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白话释义: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5、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白话释义: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6、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白话释义: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7、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白话释义: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8、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白话释义: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子张解析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