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周的皮肤比脸部的皮肤明显偏黄,甚至有明显的分界线,去看了中医,说是脾虚或者脾湿的表现~~~~~

眼周的皮肤比脸部的皮肤明显偏黄(不是眼睛发黄,是眼周的皮肤,上眼周和下眼周都黄),甚至有明显的分界线,去看了中医,说是脾虚或者脾湿的表现,那是否去了脾湿这种黄色就会减淡或消失了?
而且脾湿该如何去呢?

你可以试一试下面的方法,或许能改善脾虚或者脾湿:

你可以先服用参苓白术散调理1-2周,同时每天早晚喝红豆薏米山药粥,早晚按摩腹部10--20分钟,2个月就好了,当然一定要坚持。
参苓白术散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药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红豆山药薏米粥:
山药其性甘平,气阴两补,补气而不壅滞上火,补阴而不助湿滋腻,为培补中气最平和之品。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虽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薏米的主要功效在于健脾祛湿,健脾可以补肺,祛湿可以化痰。体内有湿气,如积液、水肿、湿疹、脓疡等等与体内浊水有关的疑问,薏米是最好的帮手。“薏仁最善利水,不至耗损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薏米性微凉,脾胃过于虚寒,四肢怕冷较重的人,不太适合。李时珍说孕妇忌服

推腹:
当慢性病老是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 治疗的时候,那你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吧,只要把它推开揉散,会发觉你的慢性病也随之消散了。
推腹,顾名思义就是推肚子,用手指、手掌、拳头皆可,由心窝向下推到小腹。推腹推得想睡觉、眼睛酸,这是气血通畅的大好现象,证明经络是畅通的。
每天早上起床时要推一次,晚上临睡前推一次,平常无聊时也可推推。

另外,告诉你,此方法很多人试用,效果显著。建议你要有信心,一定会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8
这是脂质代谢异常,因为眼周眼睑皮肤较身体其他部位疏松,当体内脂质代谢障碍时,更容易引起脂质沉积于眼睑部位而引起皮肤的黄色,以中年人多见,尤其是女性,出现这个问题应检查有无高脂血症;要注意控制饮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如体重超标,则要减轻体重;经化验,如胆固醇水平增高,则要降低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肥肉、猪油、动物内脏、蛋黄等,多吃蔬菜、水果和植物油.经过饮食治疗常可在1年内消退,如未消退,可进行辨证服用中药治疗,将中药山楂、玉米须熬水喝,也有一定疗效追问

脂质代谢异常,在中医上属于什么呢?
眼睑部位是指哪个部位,我是整个眼周都偏黄色。

追答

脂质代谢异常,在中医辨证上可分为痰湿内阻, 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等,
眼睑就是俗称的眼皮

追问

我的确是有些超重,胃口很好,既然有胃口,为什么脾还虚?

追答

中医术语称"胃强脾弱",胃强则胃腐熟功能亢盛,消谷善饥.脾弱则脾运化功能不足,表现为水谷精微及糟粕的代谢失常.这个现象是临床常见的病机,也是很多常人的亚健康状态.

追问

那这个状态饮食要怎么调整?如需要药物,该服用些什么呢?

追答

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如体重超标,则要减轻体重;经化验,如胆固醇水平增高,则要降低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肥肉、猪油、动物内脏、蛋黄等,多吃蔬菜、水果和植物油.经过饮食治疗常可在1年内消退,如未消退,可进行辨证服用中药治疗,将中药山楂、玉米须熬水喝,也有一定疗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02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逆犯肺,则成脾湿犯肺证。此证临床上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易于咯出,胸闷气紧,脘痞纳差,口干不饮,口淡或口中发甜,舌淡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濡缓等。其治当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应适当多吃些薏米(可熬粥)、冬瓜、苦瓜、红小豆类食物,以祛痰湿。脾为后天之本,脾喜燥恶湿,辩脾湿可以看大便,大便不成形,粘便池即脾湿受困了,去脾湿食物疗法:红豆50克+薏米仁50克煮水喝或煮粥喝100天.或看大便成形不粘便池了即可.饮食上不吃寒凉之品.如一定要吃,可和温热食物一起吃.每天用艾条熏足三里,忌嘴吧!痰湿不好祛。
宜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炒)、白芥子(炒)、莱菔子(炒)各9克,半夏15克,茯苓、陈皮、前胡、杏仁各12克,枳壳18克,炙甘草 3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背部发冷者,加干姜12克,五味子9克,细辛6克;痰声漉漉而喘者,加麻黄9克,射干12克。
方中苏子降气行痰;白芥子畅膈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半夏燥湿化痰;陈皮利气降痰;茯苓渗湿化痰;枳壳宽胸理肺;杏仁、前胡止咳祛痰,降气平喘;甘草调和诸药,补脾和胃;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痰湿,敛肺润肺;加麻黄、射干降气平喘、祛痰利咽。
第3个回答  2011-03-03
建议可以加味逍遥散+大黄粉(如有便秘史)治之.以疏利肝气而健脾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