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反感假期调休?

今年中秋节9月10日至12日放假,共3天,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通知刚一出,有网友称,“周末本就是休假日,为什么调休”“放假7天,上班7天”“还不如少休2天,别调休”......

这个吧,是因为假期调休,使员工接下来的上班时间被延长了呀。没遇上假期的时候,员工上班整个就比较规律啊,就是周一至周五上班嘛?然后到周六日就直接休息了。

1.上班周期被强行延长

之所以很多人都反感调休呢,就是上班周期变动了。像平时,我们不都是工作日上班嘛?大家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模式,身体也适应了这样的上班节奏。基本上,一到周五,就松口气了,知道又要到周末时间了,就比较期待。那一遇到假期这样的情况,那有的公司就会做出相应的调休处理。就拿今年的国庆假期来说,原本10月1号到10月7号就是假期的时间,但和平时的休息日重叠了。公司一调休,看似是休息了7天,那接下来的一周就是要上一整个周的班儿啊。那就意味着员工接下来的上班周期被延长了2天啊。


2.一调休,上班节奏和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

作为职场人,肯定都比较期待放大假嘛?毕竟能有个小长假休息,也极其难得。但是最最不想的就是节假日和双休重合,感觉这假期休得有点亏了。毕竟要是没遇上假期,双休可以休,但往往这个时候,总是会调休。看似是调休,但其实假期的时间里也包含着原本就可以休的双休日啊。再者来说,大家都想规律的上班,一旦说要面临调休的话,那上班时间可不就是一整个被打乱嘛?一想到休一个7天长假,接下来又要上班一整周,这么长的上班周期,自然就很抗拒啊。这么一来,顿时感觉上班没了休息的盼头。


3.原本要休的假期,被公司以调休,延后了

说起调休,就想到有的时候,临了临了,快到节假日放假了,突然公司接到一个通知说,又有紧急任务,然后,本该休的节假日就泡汤了,全公司都改成了调休。原本还挺期待节假日的,这一调休,就把休息时间全部延后了。然后就出现了,别人节假日休息了,而我在上班,别人休完上班了,我才休假期。这种错峰的休息,就让人挺不爽的。


作为职场人来说,当然极其不喜欢调休了,因为调休,就意味着要接受公司安排,调整原本的休假时间。毕竟都想上规律的班儿,该休息就休息,不太接受这种变动安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9

中国式“调休”
对于很多职工来说,“放3天假搭进去1个周末,放7天假搭进去2个周末”的调休模式下,黄金周去景点看“人从众”身心俱疲,回到工作岗位还要加班,最终结果是,正常的工作作息被搞乱,玩的不开心,回来加班效率也不高,产生“假后综合征”。

如果你想学习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表演一个“一变三,三变七”的魔术,看看各种调休规则就够了。

这种左借一个周六、右借一个周日,最终凑出一个小长假的操作,总让人怀疑休假规则的制定者是个终日调整财务报表的会计。

而当打工人们对着日历,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最终发现该休的假一天没多,却平白损失了若干个周末时,顿时有了一种被当猴耍的感觉。

今年的调休规则公布后,自觉上当受骗的打工人不仅要求“调休滚出节假日”,而且提出了相当朴素的建议:

放不起就别放。

把所有周末调成单休,确实能调休出五十天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调侃过后,假该休还是要休的,只不过辛苦数月,等来拼凑而成的假期,仿佛饥肠辘辘之时买了个包子,第一口没咬到馅,第二口直接咬过去了。

如果没馅的包子还能勉强充饥,那么对那些至今还在996的同志们来说,调休就真的不如不休了。

本就没有周六,再被调走一个周日,休了一个三天的中秋,之后就要迎来连续九天的工作,紧随其后的国庆节不像休假,更像是工伤之后的病休。

这种调休模式虽然在最近两年才突然开始饱受诟病,但其实调休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久远。

它至少能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的国庆节,中国人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调休出来的七天长假“黄金周”。

从那以后,每年的年初,中国人民都会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这个格式相同、内容相似的国务院办公厅放假通知。

假期还是那个相似的假期,调休也还是那个不变的调休,而它突然间遭到大众的厌恶,其实更可能是个经济问题。

休假,一笔经济账

工商社会,时间宝贵,广大打工人用来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则尤为宝贵。

只要稍微回顾一下历史,你就会发现中国人的休假史就是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

从1949年到1999年,在漫长的五十年中,面对着艰巨的发展任务,中国人的法定假期只有元旦、春节、五一和国庆,而且加起来只有可怜的七天。

“假日办”后来被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取代

这种安排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仅1999年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就达到了2800万,旅游综合收入141亿。

不过这个数字和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国庆节7.82亿的出游人次、近6500亿的旅游收入相比,显然是不值一提了。

  放假要调休是因为一旦增加法定假日,不进行调休,那手上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多,这会影响到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假期后的压力会很大,是很难找到完美的休假方式来平衡各种需求。

  有超过57%的网友认为不应该保留调借周末形成的黄金周,超58%的网友认为无必要将1天的节日调借周末形成3天长假,“这是拿我们自己的周末忽悠我们过节。”

拓展资料: 

放假调休即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周末的休息日冲突,为使劳动人民获得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休息,所以国家统一对假期进行调整,使劳动者获得法定节假日的休息后,在调整以后的周末补班,对劳动人民是有利的。

  调休是指不是按正常的工作日休息日来安排工作和休息,而是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时间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举个例子:正常的工作是是周一到周五,休息日是周六、周日。但是企业可以调整为周三到周日工作,周一周二休息。

  

如果公司先让员工“欠班”,那么到周末则是“还班”。或节假日上班,然后补休,公司仍然支付员工工作日的基本工资。所以一些公司常常采取调休的办法。

第2个回答  2022-07-29

因为调休这种左借一个周六、右借一个周日,最终凑出一个小长假的操作,总让人怀疑休假规则的制定者是个终日调整财务报表的会计,从而让人心力交瘁,玩也没玩好,工作也没劲头。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调侃过后,假该休还是要休的。只不过辛苦数月,等来拼凑而成的假期,仿佛饥肠辘辘之时买了个包子,第一口没咬到馅,第二口直接咬过去了。 如果没馅的包子还能勉强充饥,那么对那些至今还在996的同志们来说,调休就真的不如不休了。

本就没有周六,再被调走一个周日,休了一个三天的中秋,之后就要迎来连续九天的工作,紧随其后的国庆节不像休假,更像是工伤之后的病休。 图片这位打工人如果知道是谁搞的调休,可能不大敢问候人家祖宗十八代 这种调休模式虽然在最近两年才突然开始饱受诟病,但其实调休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久远。

它至少能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的国庆节,中国人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调休出来的七天长假“黄金周”。 图片1999年国庆节,成都天府广场 从那以后,每年的年初,我们都会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这个格式相同、内容相似的放假通知。

一个模板,用了二十多年 之后的很多年里,我们听到的关于节假日的抱怨,大多是关于拥堵的高速公路、景区里爆满的游客以及一房难求的酒店,很少有人在乎七天假期里究竟藏了几个调休的周末。

第3个回答  2022-07-29

因为假期调休等于没休,有时调休还不如不休。

目前的长假带调休,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家人可以一起出游,确让身心疲惫。要返岗后连续补班,真的一点也不感觉轻松。

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作压力大的人来说一定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的,工作没有效率,那就没有必要工作了,我们也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得到一个好的发展,同时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才行,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假期得到保证,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休息。

我们都知道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但是工作压力也是越来越多,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工作者每个人都承担着生活的压力,在负重前行,都期盼着有一个机会能够放松一下自己,但是如果每一次都调休的话,那么对于每一个工作者来说也是非常的不友善的,我们也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得到控制。

调休,又称“倒休”,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调整作息时间,因无工作安排而某个工作日责令其不上班,而到周末要员工来还班、或因有工作安排临时需节假日上班,等日后用工作日为其补休,以拉平工作日时间。

自2008年开始共有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分别为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全民公休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休假时段每年由国务院发布。

事实上,调休制度的发明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关系,历史上第一次调休的时间是在1999年后,当时国内的固定假期除了双休外依旧只有4个,民众口袋里虽然有钱,但没太多时间花,为了刺激经济,当时就有人提出了将双休与假期拼在一起,实行长假制度。

目前来看,国内假期的调休制度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即便是早已经颁布的双休制度,大部分都只在国企内部实行,城市中8成以上的私人企业,依旧在保持上6休1的状态,就连官媒机构,都在2020年承认,无论是即将推广的每周2.5休息制度还是双休制度,都不具备在除国企以外的企业中进行推广的条件。

调休的利弊:

调休的利在于,调休可以照顾长途探亲、旅游人群对长假的需求,长假有利于恢复旅游经济,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旅游业受疫情影响还没有完全恢复,消费对旅游乃至经济的贡献,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

调休的弊在于,调休容易导致连续上班时长过长、身心疲惫,有的企业本就实行周末单休,如此调休很可能意味着“半个月缓不过劲儿”。

有网友对调休表示不满,或许是因为没有长途探亲、旅游方面的需求,也可能是认为调休容易导致连续上班时长过长、身心疲惫——有的企业本就实行周末单休,如此调休很可能意味着“半个月缓不过劲儿”。

在一个利益诉求不同、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要让人们欣然接受同一种放假安排,或许并不现实。不论是放假安排,还是其他公共决策事项,都存在众口难调的情况,只能寻求最大公约数、让尽可能多的人群满意。这既需要决策前调查民情民意,也要在决策后做好解释说明等工作。当然,如果能以更有力的措施去保障人们的休假权,让人们对何时出行、休假有更多选择空间,无疑是落实休假制度、保障休假权益的更佳途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7-29

只要是我能够注意到的人,几乎都在表达同一个观点:反对“调休”,反对强行拼凑出所谓的“长假”。似乎没有什么人明确地表达相反的观点。





在我看来,这其中的道理根本不难理解。

“调休”的字面意思,就是调整休息日,就是把本来应该休息的时间调整到其他的时间。即便是小学生,也肯定能够明白。

在我国,所谓的长假都是由少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多数的双休日拼合而成的。所谓的“三天假期”,是一个法定节假日和一个双休日;所谓的“五天假期”,是一个法定节假日和两个双休日;所谓的“七天假期”,自然就是三个法定节假日和两个双休日。

也就是说,在所谓的长假之中,大部分都是每个人本来就拥有,也应当拥有的双休日。在一年之中,即便是最长的十一国庆节假期,实际多出来的休息日也只是三天的法定节假日。其余的所谓“三天假期”,只不过是把一天假日和一个双休日加在一起而已。



结论就是:通过“调休”强行拼凑出来的所谓“长假”,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把每个人原本已经拥有的东西也算作国家或者政府给予的福利。

这会导致大多数不那么容易被忽悠的人感到不满。尤其是在某些人还觉得这样的事和做这样的事的人都应该被感恩戴德的时候。





而且,与“调休”相对应的,是连续上班或者上学。

原有的休息日被调整到其他日子,就会有原有的工作日被调整过来。

拼凑“三天假期”或者“五天假期”的后果,是制造出连续六天的工作日;拼凑“七天假期”,更是有可能制造出连续八天的工作日。

在我小的时候,无论是先连续上八天的课再休息,还是先休息再连续上八天的课,都无法抵消连续上八天课的那段时间的疲惫感。

开始工作之后,更是如此。

有人和我说过,人体有高潮期和低潮期。连续工作或者上学六天,甚至八天,几乎没有办法避开基本必然会到来的低潮期。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效率都会大打折扣。

更何况,如今,大多数还算不错的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很有可能比我上小学、上中学时要大,大多数普通工作的从业者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很有可能比十几年前更大。



至少,在十几年前,或者几年前,还没有什么人把“996工作制”和“阶层固化”挂在嘴边,还没有多少人天天把肉眼可见的焦虑挂在脸上。更没有什么人天天谈论这些名词、这一类的话题。

在更大的压力和焦虑之下连续工作或者学习六天,甚至是八天,肯定会带给大多数人非常不好的体验。这种不好的体验甚至还是长时间休息都难以消除的。

根据我自己的亲身体验,饿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哪怕吃得再多、再美味,胃也不会感到舒服。

人的身体,是有它运行的规律的。

无论是单独的某个器官,还是整个身体,都是如此。它很难立刻被外力修改,哪怕是再强大的外力。它也很难完全适应足以对它造成损害的东西。



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对高度一致、高度整齐划一的舆论视而不见。



大多数正常的人都能够意识到的问题,基本就是真正需要解决或调整的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