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莫泊桑的——《项链》

如题所述

在初三的时候,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当时我们处在少年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存在一致的批判态度——认为她只会打扮,虚荣的很。

玛蒂尔德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她为自己房屋的寒碜、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而感到非常痛苦。她在梦想着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有高个子的侍应生侍候着她,在午后五点光景,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闲谈,让其他的夫人羡慕。她没有漂亮的衣服,精致的珠宝,粗糙的一日三餐。她是多么渴望吃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合一份松鸡翅膀。

本来如果是其他的妇人的话,甘于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不太会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她却早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够被人羡慕,能够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可以说——她不爱自己的丈夫,心灵上出轨了。

在这本小说里,情节高潮是玛蒂尔德的丈夫为自己漂亮的太太送上来一份上流社会的请柬,本来应该很开心的玛蒂尔德却留下了大滴大滴的眼泪。她在嫌弃自己没有漂亮的礼服,没有可以镶嵌或者佩戴的珠宝。她的丈夫建议她可以再头上戴上两三朵漂亮的玫瑰花,她却说:“世上最叫人丢脸的,就是在许多有钱的女人堆里露穷相。”丈夫后来说-——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弗雷斯杰太太那里借,她看见了一个黑缎盒子里有一条特别华丽的钻石项链,她压抑不住自己的渴望,颤抖着拿起那条项链,戴在脖子上,她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被惊呆了。

当她再忐忑自己的好友会不会将这套首饰借给她时,没想到好友的一句——“行啊,当然可以了。”让她喜出望外。其实再这里就存在一个bug,看起来如此不凡的珠宝,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真的可以轻易的借给别人吗?现在的人,再往外借钱,借车子,或者其他东西的时候,都会想她会不会给我弄丢,会不会给我还回来。我觉得是不会的。在这里,就给后面的结局埋下伏笔。只有仿制的珠宝才会这样随意的借给别人吧。

果然,有了漂亮的项链的加持,我们这位漂亮的太太在整个宴会上出尽了风头,她风姿绰约,优雅妙丽,笑容灿然,她比所有的女子都漂亮,所有的男子的眼睛都盯着她,求引见,询问她的芳名,她简直乐的发疯。她再舞池中翩翩起舞,全身感觉飘飘然,如云中漫步,她仿佛有了最完美,最甜美的胜利。

她玩乐到凌晨四点钟,丈夫怕她着凉,给她披上外套,怕被嫌寒碜,她没穿,逃也似得离开了宴会。出去坐马车,却总是等不到,狼狈的找到一辆破旧的马车。他们无情无绪的回到家中。在我们的女主角想要再一次欣赏自己的盛世美颜的时候,突然发现项链不见了,他们手忙脚乱的找,面如土色。最后当然没有找到。玛蒂尔德为了不让其他贵妇人知道自己其实很寒碜,在宴会结束后,匆匆忙忙想消失在众人面前,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岔子的。项链丢失是必然结果。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

在出现这样的情况后,他们想的不是向好朋友坦白,而是选择自己承担自己的过错,他们找着了一条相似的项链,到处借钱,找放高利贷的人,把自己的后半生都押进去了。他们怀着种种忧惧和惶恐,凑集了三万六千法郎。

在遭遇此种劫难时,玛蒂尔德开始过上了穷人的日子,不过现在的玛蒂尔德不是以前的那个爱幻想的公务员太太了,她下定决心,要有勇气去偿还这些巨额债务,她自己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他们辞退了女佣,搬家,租住了阁楼。她不再是一个精致的女人了,在压抑的底层生活的逼迫下,她干起来家里的粗活累活,洗刷太让人不适的油腻腻的锅碗盆碟,每天早上,她要往楼上提水,每上一层楼都得喘口气,为了捍卫自己的钱包,她要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的和别人讨价还价,时常招来别人的辱骂……我们人类的生活也是有着相应的阶层,我们觉得底层的妇女她们的生活好粗糙,觉得上流的生活好精致,我们平常人也想过着人上人的好日子,想实现财务自由,想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对卖菜的和买菜的为几毛钱斤斤计较,甚至大打出手觉得不屑,然而,生活是如此的真实。因为生活的重担,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一分钱。

这样的苦日子,他们过了十年,十年,他们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包括高利贷利滚利的利息。

她不再是娇滴滴的玛蒂尔德,她成了自己从来没有想到的模样,又强壮,又泼辣,又粗鲁。乱糟糟的头发,红彤彤的双手·,粗声粗气的说话,偶尔她会想到当年那场舞会,自己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高光时刻,也想到正是因为那场宴会,自己倾尽家财,一穷二白。假若自己没有去参加那场舞会该多好。

当她在一个星期天遇见好友弗雷杰斯太太,依旧那么美丽,漂亮,知性迷人,她终于可以和好友诉说自己这么多年的不容易了,终于搞清楚了真相,原来自己真项链用 还的是一个仿制品,仿制品最多值500法郎。

简直就像一个笑话一样,让人扼腕叹息,让人不值得。不过悲剧里面也有温暖人心的情节,玛蒂尔德的丈夫并没有抛弃玛蒂尔德,同玛蒂尔德一起承担一切,他们共同患难,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的时候。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有坎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相信,玛蒂尔德会拿回自己的真正的项链,重新和丈夫过上幸福且美好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20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作者无意(我们读者也应该如此)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小人物面对金钱很无奈,而对人格却有不懈追求,《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十年时间的星移斗转,玛蒂尔德的美丽丰韵被粗壮耐劳所代替,但她追求人的自尊和守护人的尊严的生活目标一直是明确的,她积极进取的思想一直是美好、可爱的──尽管她身上也有过度追求奢华生活的烙印。但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
相似回答